整理丨金水河记者小黑
即使是不看拳击的人,也会知道阿里。
今天(北京时间6月4日),一代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凤凰城去世,享年74岁。
这位20世纪拳击历史上的传奇,这位最有力量的男人,嘴角倔强,目光坚毅,到生命最后,他的脸仍是一副孩子气。小金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向他致敬,不仅致敬他在拳击历史上创造的传奇,无数胜利;更致敬他为自由与尊严抗争的人生,包括失败。
一生都在与四个对手“战斗”
作为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外国传奇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可谓是战斗的一生。在令人热血沸腾的拳击赛场,最后站着的那个人几乎都是阿里。小金粗略统计,在阿里的职业拳击生涯中,共进行61场比赛,胜56场。他曾先后打败过八名世界重量级拳王:帕特森、利斯顿、埃利斯、谢弗斯、弗雷泽、诺顿、福尔曼和斯平克斯。
历史从1942年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的黑人家庭开始。阿里诞生,随后着大部分黑色人种经历的一切贫穷窘迫,梦想要生长更是件艰难的事。他12岁就有冲上拳击台与人对战的勇气,却到18岁仍买不起一副好点的拳击护口胶。
这一年,他成为美国的英雄。1960年罗马奥运会,81公斤级的比赛中,阿里三战全胜,决赛击败三届欧洲冠军,获得当年的奥运冠军金牌。这是在现实中壁垒中,梦想坚韧地破壁而出的最佳典范。然而,金牌被他扔进了河里。
一个雨夜,阿里和一位朋友因避雨走进一家餐馆,老板和女服务员却拒绝让他们用餐。阿里说明自己奥运冠军的身份,店主丝毫不为所动,无情的将他们赶出店外。这个举动让阿里大受刺激,愤怒之下,他将奥运金牌扔进了俄亥俄河的急流之中,他说,再也不愿意为这样的国家效力了。
世事就是如此荒谬而残酷:总有什么凌驾于你之上,在你攀上一座高峰后告诉你,你仍是个跳梁小丑。世界永远有更大更厚的壁垒等你打破。
此后阿里不再只是一个拳击手,他把自己定义成一个战士。
1964年2月26日,22岁的阿里成为世界重量级拳王的第二天,即向全世界宣布,自己已经皈依伊斯兰教,并放弃自己带有黑人奴隶主姓的原名字“卡休斯·克莱”,更名为“穆罕默德·阿里”,意思是“值得赞颂的人”。这是对美国主流社会的一次全面宣战。他成了全民皆嘘的叛逆男孩。
而阿里的战斗才刚开始。在越战爆发并不断升级的60年代中期,他拒绝了服兵役的要求:“我绝不会跑到万里之外去谋杀那里的穷人,如果我要死,我就死在这里,咱们来拼个你死我活!如果我要死的话,你们才是我的敌人,与中国人、越南人、日本人无关。我想要自由,你们不给;我想要公正,你们不给;我想要平等,你们也不给。你们却让我去别处替你们作战!在美国你们都没有站出来保护我的权益和信仰,你们在自己的国家都做不到这些!”
正因为阿里直率的性格,拒绝向自己认为错误的事屈服,阿里因此吃尽苦头:美国政府用尽方法企图将阿里投进监狱,拳击理事会剥夺了阿里拳王的金腰带。而他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反战宣言,则震惊了全美国。2003年好莱坞出品的电影《拳王阿里》再现了这一幕。
1966年2月,伊利诺伊州运动员委员会召开记者会,要求阿里对自己地反战言行公开道歉▼
记者:“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你说过你是人民的冠军,对吗?”
阿里:“是的,先生。”
记者:“你认为你的行为符合一个人民的冠军吗?”
阿里:“是的,先生。”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反战呼声渐高,阿里开始得到人们的拥戴。他向贸易被封锁的古巴送去了急需的医疗设备;访问了伊拉克;营救了美国15名人质;阿里还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人道主义援助,他通过“地球村计划”向全世界忍饥受饿的人提供了两亿三千二百万次饭食……1970年他的拳手资格被美国最高法院恢复,然而廉颇老矣。
26年之后,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当患有帕金森症的拳坛传奇人物穆罕默德·阿里颤抖地接过火炬时,全世界人民都能看到他因为病痛而止不住抖动的双手。国际奥委会主席后来把特制的金牌为他戴上,人们心中必然也涌起伤感与骄傲:他战士的一生,燃烧得太快,然而他绝对配得上这个称号。
拳王阿里与中国的故事
拳王阿里将余生贡献给了全人类,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对于中国和中国拳迷来说他和李小龙一样都是很正能量的英雄,一个时代精神的代表。在2000年12月李小龙诞辰60周年之际,在美国民间有一项调查颇受关注,那就是调查李小龙跟阿里谁更厉害的问题。组织者作了一个假设,即把李跟拳王阿里同时关进一个黑房子里面,然后过一段时间打开选择谁最后走出来。这个假设本来很有意思,很多人参加了调查,最后超过65%的人选择李。
而在李小龙生前,总有人试图将其和阿里“撮合”到一起。当时不少武师曾以言语激李小龙向拳王阿里挑战。在很多人眼中阿里是李最佩服的美国职业拳手,他叱咤世界拳坛,当时还保持不败的纪录。阿里的每一次拳王卫冕战,据说李小龙必收看不可。面对武师们的“撮合”,李小龙是这样回答的:“我为什么要向阿里挑战?这就象拿笔的人,不可跟操刀的人在一起比文才和武功的高低一样。”李小龙还表示道:“按职业拳击的规则,我不是阿里的对手,若是民间性质的比武,我未必就会输给阿里!”李的回答让大部分武师无言可对。
不止跟这位中国功夫皇帝有很深的缘分,拳王阿里生前也较为喜欢来中国,接下来小金就来讲述几个阿里与中国的故事。
阿里与邓小平▼
1979年12月,前世界重量级拳王阿里访华,接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接见。这是拳王阿里的首次访华,同时,他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共同邀请的第一名外国运动员。阿里以美国时任总统卡特“和平使者”的身份来京,此次访华,是由国际管理集团亚洲公司促成的。1979年是中美交流的重要节点,在这一年的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阿里在中国的访问,被拍摄了长达9个小时的纪录片,留下了珍贵的资料。邓小平在接见时告诉他,中国已经恢复开展拳击运动,并邀请拳王来华帮助训练中国拳击运动员,这奏响了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序曲。
阿里与中国“北拳王”张立德▼
“北拳王”张立德在中国拳坛无人不晓。近日,张老在家中接受了媒体的采访,81岁高龄的他,风采不减当年,说到兴起时摆两个架势,依然威风逼人。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拳击运动深受“大跃进”之苦,由于条件不成熟、技术不专业,1958年曾出现过打死人的事情。受此影响,在1959年至1986年之间,中国拳击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虽然上面喊停,但张立德在上海体育学院还是放不下拳击。“当时周总理说不提倡也不反对,我们就自己筹集经费,组织一些比赛打。”
国际拳联主席乔杜里第一次到上海时,想看看体院学生的拳击水平如何,张立德就把自己平时偷偷教的一帮学生带了出来。“乔杜里看了以后很满意,其他人都很奇怪,哪里冒出来这么多会拳击的学生。”
1979年,拳王阿里访华。在张立德的努力下,阿里在临走前去上海体育学院参观。“我一直都憋着股劲儿想和他在拳台上练一练。接待阿里时,大家都穿西装,我是一身运动服,就等着他答应和我交手。”在张立德的几次请求下,阿里最终答应上台。
“我们都是轻拳,点到即止。和他打真是过瘾!我之前就看了不少他的录象,对他的拳法很熟悉。”当时,张立德已经年过半百,而阿里才37岁。而最后的结果是,“我打出一个很漂亮的拳,阿里倒地了。”张立德后来才明白,阿里其实是“假倒地”,把荣誉让给了自己。“这就是他那么受人尊敬的原因。和他这样的高手过招,真是一种享受!”
另据曾有幸采访阿里首次访华的中国名记者杨昌忠回忆,印象中拳击运动员应该是很凶悍的,但是阿里却很和善、很亲切,很难把他和拳击运动联系起来。在故宫里,阿里碰到任何游人都会主动打招呼,一点也没有世界冠军的“架子”。由于当时拳击运动在中国还很冷门,所以只有一小部分游人认出了这位拳王,但这些人对阿里十分了解。
而在得知拳王阿里去世的消息后,奥运会拳击冠军皱市明连发三条微博缅怀阿里,可见对他的崇敬之情之深。
小金在今天致敬拳王阿里,对传奇的肯定,对自由的确信,对抗争的欣赏,对尊严的守护,我们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