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待生命的态度,无论是好奇、喜欢,还是冷漠、恐惧,总是受到大人的影响。你有没有想过和孩子好好聊一聊?
当父母真不容易。我们想培养一个聪明、有爱心的孩子,但我们不是万能的。那些动物知识并不简单,我们找资料、整理,耗费时间和精力,还不一定讲得好。
而孩子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他的性情、兴趣,可能在2~3年之间,也可能因为一两件事,就定性了。
那么,我们把这件事,假手于书吧。翻开这套《奇妙的生命之旅》,一页一页读给孩子听,孩子便能了解到18种动植物的一生。
1.每一个动植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这套书一共梳理了18种动植物的生命周期。乍一看,花鸟鱼虫都有,似乎没什么标准:
再一想,我们会直觉把它们归为两类:常见的和不常见的。
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猫、狗、蜜蜂、蝴蝶,距离我们生活较远的猫头鹰、海马、鲨鱼、大猩猩。选材跨度有点大,为什么?
仔细想想,那些习以为常的小生命,我们到底了解多少?那些不常见的动物,我们就更难想到,要去研究一下,和孩子聊一聊它们了。如果不看书的话,孩子对它们的认知,就只停留在一个名字和外形上了。
所以,单从认知上讲,孩子也应该去了解它们。但这套书对孩子而言,又不仅仅只有科普功能,看名字《奇妙的生命之旅》就知道,它讲的是生命的变化过程,关系到了生命教育部分,因而,它选的每一种动(植)物都具有代表性。
如果把它们再分细一点:
●珍稀动物:
大猩猩
●爬行动物:
蛇、海龟
●两栖动物:
青蛙
●鸟类:
猫头鹰、企鹅
●鱼类:
鲨鱼、海马、鲑鱼
●节肢动物:
蜘蛛、蝴蝶、蜜蜂
●家养动物:
猫、狗、鸡、羊
●植物代表:
树和花(向日葵)
你会发现,小至蜜蜂,大至鲨鱼,可爱如猫,可怕如蛇,奇异如雄性怀孕的海马,平凡如一颗树和一朵花,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物种汇聚在一起,恰好最大范围地展示了生命的多样与神奇。
反正作为一个大人,看完这些书后,我对蜘蛛的恐惧减少了,对猫猫狗狗,对女儿的理解和耐心增加了……这个情感跨度也有点大,但这就是我真实的感受。我想,孩子们读完这些书,也会以平等开阔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生命吧,可以尊重一只大猩猩,也能够善待一只蝴蝶。
2.每本书都是一个生命浓缩的一生
接下来,介绍一下书本身。书的第一页,都讲了一个概念:什么叫生命周期?
插图用人类生命周期为例,大人会觉得简单,对孩子却有深意。因为,我们很少能同时留意到一个动物的出生、成长、成年,却时刻与人类的这几个阶段同处。如,刚出生的小宝宝、成长中的自己、成年的爸爸妈妈。用孩子看得见的人类生命周期为例,自然容易引发孩子的共鸣,为接下来的阅读打下共情基础。
然后就是正文部分,每页介绍一个知识点,构成一个生命的旅程。从出生的形态和环境,到幼儿、成长、成年变化,讲到食性、种类、奇闻异事。读完书你会清晰地感觉到,这些内容几乎把每一个动(植)物一生中,最特别的点都概括出来了。
比如,讲企鹅的生命之旅。先是一页概述,让孩子对企鹅有一个总体印象,再开始介绍企鹅的生命周期。
后面几页还分享了企鹅的种类、趣闻、世界纪录。比如,你知道最大的企鹅有多高吗?你知道企鹅如何喂养宝宝吗?你知道最大的企鹅栖息地在哪里吗?等等。
最后还有一个简单的生命周期图示,帮助孩子回顾内容。一本书读完后,孩子会发现,哦,企鹅也是一个宝宝,也被爸爸妈妈宠着,也有它的特长……对企鹅的认识和情感自然就更进一步了。
每本书的结构是相同的,图大字疏,每页文字不超过3行,只有23页,拿在手中就薄薄的一本。只论知识点的话,单本的量不算大。如果想要把它看厚,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个横向对比。
比如,观察比较几种家养动物宝宝,刚出生时有什么不同。猫宝宝出生时是闭着眼睛的,大约7天后才睁开眼睛;狗宝宝生下来时没有牙齿,也不会走路;羊宝宝出生后,马上就能站立和行走等等。
3 基于充分认识和理解之上的生命教育
这也是《奇妙的生命之旅》区别于其它动植物书,最打动我的地方。近几年,很多人开始呼吁“生命教育”,可是谁也说不清楚,到底应该怎样进行生命教育。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达成共识,所有情感的提升,都应该基于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之上。《奇妙的生命之旅》恰好做到了这一点。书中除了干货知识,还有好多触动人的部分,令人惊讶、感动、敬畏。
比如《企鹅》讲到,企鹅通过反刍食物来喂食幼崽。也就是说,成年企鹅会先将食物吞下等待消化,然后将其吐出喂食宝宝。为了照料宝宝,它们将自己变成了一个活的食品冷藏库。再看最接近人类的大猩猩,又是如何照顾后代的呢?大猩猩妈妈会背着宝宝,一直到宝宝长到四岁。称职的老母亲,完全不输人类,对不对?
而与企鹅和大猩猩相反,鲨鱼妈妈通常不会照顾宝宝,而是产完卵后就离开。因为鲨鱼宝宝出生时就长满了牙齿,可以立刻学会捕食。自然界的适者生存,弱肉强食同样令人敬畏,对不对?
相对于鲨鱼,海马似乎就成了弱者。《海马》中讲到海马成年的情况,每一千只海马苗中,只有一只能够存活下来。很多海马苗会被捕食者吃掉。那么它们又是如何繁衍下来的呢?值得深思,是不是?
当孩子看到这些生命与人类的联结,发现它们的来之不易,千姿百态,脆弱与强大,很大一个帮助是也确认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存在。那么,再看这些生命时,在孩子眼中,大家就是平等的了。
它们就不再是一个名词,一个形状,一个会动的家伙,而是有血有肉、有爸爸妈妈、有原则有情感。孩子也就不会因为“觉得好玩”,不会因为“自己生气”“对方弱小”而去轻视、伤害它们,自然愿意给予它们以温柔和耐心。
当然了,这样的孩子,自然也有温柔和耐心,对待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对待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