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创纪录”“令人瞠目”“梦幻数字”……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数据后,外媒争先恐后地使用了这些形容语。18.3%,这是中国自1992年有季度GDP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该数据凸显中国经济快速复苏的步伐。高涨的工业活动和较低的新冠感染率,已经推动中国经济增速在去年底超过疫情前水平,且远远好于其他大型经济体的表现。”英国《金融时报》评论道。外界注意到,中国官方表态反而很谨慎,一方面,此次“夸张”的增幅建立在去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某些领域的确仍处在恢复阶段,“不确定性”因素也带来挑战。但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特殊背景下,这个数字所反映的内涵却远比其表面丰富得多。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迎来开门红,对于世界而言,中国证明了“韧性和动力”,同时再次成为“全球经济抵御崩溃的堡垒”。

“这个数字高得异乎寻常”

“周五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随着这个国家继续从去年疫情导致的衰退中快速恢复,第一季度的中国经济实现创纪录的增长。”法新社16日的一篇报道写道,新冠疫情暴发后,在中国政府实施严格管控措施、消费者们待在家中后,该国成为经济最快反弹的国家。“国民经济开局良好。”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周五这样告诉记者。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的数据,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

尽管有外媒称18.3%的数据稍低于一些机构和经济学家的预测,但他们都承认这一增速“创纪录”——是1992年有季度GDP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且明显反映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现状。

英国广播公司称,18.3%的超高增速背景是去年一季度同比负增长6.8%的超低基数,但仍展现出中国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即便对于高速增长30年的中国经济而言,这个数字也高得异乎寻常。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最快的五年是从2003年到2007年——维持在10%到14.5%之间,连续五年增速维持在两位数。增速最高的记录则是在1984年创造的15.19%。  

路透社分析说,从两年平均看,中国仍达到5%的GDP增速,单月工业、投资、消费延续了恢复势头,显示中国经济已摆脱疫情影响,步入正轨。《华尔街日报》称,这一创纪录的增速反映出,中国经济在2020年初因新冠疫情而陷入深谷后已经复苏并且保持增长势头。

“一年前,为控制疫情蔓延,整个国家的城市关闭,航班停飞,高速公路被封,如今,人们在家工作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的召唤,全球对中国制造的电脑屏幕和游戏机的需求正在飙升。”《纽约时报》称,中国的增长数据“令人瞠目”,它既反映了中国去年第一季度的过去,也反映了如今的状况。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美国人希望把钱花在家具、电子产品和其他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上,这种需求在继续。

英国《金融时报》16日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中国部负责人埃斯瓦尔·普拉萨德的话说,即使考虑到与去年较低基数比较的“幻觉效应”,一季度数据也“清楚证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动力”。该报还称,中国从疫情中复苏帮助其主导了全球贸易,出口自去年6月以来每月均实现增长。

几天前,中国海关总署公布了进出口数据,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9.2%,贸易顺差扩大690.6%。在16日的记者会上,刘爱华提到“3月进口增长在加速,是今年以来首次高于出口增速,说明内需恢复势头是在不断巩固增强的”。

中国经济复苏“遥遥领先”

虽然18.3%的增长数据异常亮眼,但有外媒称,中国官员和经济学家对这轮复苏的各个方面都发表了谨慎的言论。《金融时报》称,刘爱华表示,中国制造业投资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还比较多”。

俄新社16日称,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国内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展示了积极动力。观察人士相信,中国在随后的几个季度将继续表现出强劲的经济增长,但指数将会有所降低。

北京经济运行研究会副会长田云1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中国二季度GDP增速会比一季度有明显回落,但应该还会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因为贸易方面进出口依然很旺盛,国内的投资增速、消费增速也已经起来,势头强劲。

路透社综合逾70家机构预估中值显示,今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8.6%,二三四季度增速分别为8%、6.4%和5.3%。路透社还提到,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一些重大工程项目都在安排之中,民营企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

不少媒体评论称,相比其他地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明显表现更好,更不用说去年便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实际上,IMF在本月初明确称中国已回到疫情前水平,有IMF官员表示,中国的经济复苏遥遥领先于任何一个国家。在IMF的最新预估中,今年中国经济增速被上调到8.4%,而上个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时,中国宣布的增长目标为“6%以上”。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经济学家们预测,美国经济今年也将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速度要比中国慢,而欧洲、日本等很难在今年实现全面复苏。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表示,总的来说,中国现在正在更快地追赶发达经济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

不少外媒还留意到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就“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所做的提醒。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资深宏观分析师刘学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外部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对于经济增长存在多大影响很难量化,但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供需恢复所带动,尤其投资、消费改善,全球经济今年主旋律是疫情之后恢复,地缘外部波动对于内生性经济增长影响有限。

IMF:科技脱钩对全球GDP的冲击远大于贸易战

在中国公布经济数据之际,美国总统拜登于当地时间15日表达了对本国经济的信心。根据白宫官网发布的简报,拜登称“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美国回来了”。据报道,美国3月零售销售额录得10个月来最大增幅。

美联储在最新发布的褐皮书中称,2月底至4月初,美国经济复苏加速至温和步伐。但《纽约时报》评论说,美国的经济复苏仍然脆弱。每周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在3月中旬曾降至疫情以来最低水平,最近几周再次上升。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工作场所的安全担忧持续存在,即使企业重新开业、疫苗接种率上升,人们也感到沮丧。许多孩子仍在远程上学,这使得看护人的全职工作前景变得复杂。

田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一季度对全球的经济贡献应该还是第一。虽然现在还不太清楚美国一季度的情况,但就算它达到10%的增幅,跟中国相比依然有差距。也就是说,中美依然会是全球贡献最大的两国,而中国要压美国一头,与此同时,中美经济规模的绝对差距在缩小。

上周,IMF再次上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预计今年将增长6%,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前所未见的增幅。据《华盛顿邮报》16日报道,IMF前中国部负责人普拉萨德表示,他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有助于今年全球复苏,推高大宗商品价格,支撑向中国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再次成为全球经济抵御崩溃的堡垒,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情况相同。”

德国电视一台也称,中国公布的经济数据说明,与2008年一样,中国在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世界经济正在从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复苏中受益。德国新闻电视台认为,中国的经济数据表明全球经济和贸易活动正在复苏,市场信心正在增强。

当然,也有消极信号。本月上旬,拜登政府将七家中国超算实体列入所谓“实体清单”,美国彭博社称,这是在特朗普政府对华为等公司实施出口限制的基础上继续扩大。IMF中国部负责人海格·伯杰尔16日警告称,若中美乃至欧洲之间科技脱钩,对全球GDP的冲击要大于贸易战。

根据IMF的研究,科技脱钩可能导致许多国家的GDP损失约5%,约10倍于美中贸易战造成的损失。“全球是一体的,如果不让各国间交流知识,最终将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可能会相当高。”伯杰尔说。

【环球时报驻美国、德国特约记者 林日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李炫旻 黎巧毅 任重 柳玉鹏】

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创纪录”“令人瞠目”“梦幻数字”……在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数据后,外媒争先恐后地使用了这些形容语。18.3%,这是中国自1992年有季度GDP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该数据凸显中国经济快速复苏的步伐。高涨的工业活动和较低的新冠感染率,已经推动中国经济增速在去年底超过疫情前水平,且远远好于其他大型经济体的表现。”英国《金融时报》评论道。外界注意到,中国官方表态反而很谨慎,一方面,此次“夸张”的增幅建立在去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某些领域的确仍处在恢复阶段,“不确定性”因素也带来挑战。但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特殊背景下,这个数字所反映的内涵却远比其表面丰富得多。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迎来开门红,对于世界而言,中国证明了“韧性和动力”,同时再次成为“全球经济抵御崩溃的堡垒”。

“这个数字高得异乎寻常”

“周五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随着这个国家继续从去年疫情导致的衰退中快速恢复,第一季度的中国经济实现创纪录的增长。”法新社16日的一篇报道写道,新冠疫情暴发后,在中国政府实施严格管控措施、消费者们待在家中后,该国成为经济最快反弹的国家。“国民经济开局良好。”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周五这样告诉记者。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的数据,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

尽管有外媒称18.3%的数据稍低于一些机构和经济学家的预测,但他们都承认这一增速“创纪录”——是1992年有季度GDP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且明显反映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现状。

英国广播公司称,18.3%的超高增速背景是去年一季度同比负增长6.8%的超低基数,但仍展现出中国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即便对于高速增长30年的中国经济而言,这个数字也高得异乎寻常。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最快的五年是从2003年到2007年——维持在10%到14.5%之间,连续五年增速维持在两位数。增速最高的记录则是在1984年创造的15.19%。  

路透社分析说,从两年平均看,中国仍达到5%的GDP增速,单月工业、投资、消费延续了恢复势头,显示中国经济已摆脱疫情影响,步入正轨。《华尔街日报》称,这一创纪录的增速反映出,中国经济在2020年初因新冠疫情而陷入深谷后已经复苏并且保持增长势头。

“一年前,为控制疫情蔓延,整个国家的城市关闭,航班停飞,高速公路被封,如今,人们在家工作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的召唤,全球对中国制造的电脑屏幕和游戏机的需求正在飙升。”《纽约时报》称,中国的增长数据“令人瞠目”,它既反映了中国去年第一季度的过去,也反映了如今的状况。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美国人希望把钱花在家具、电子产品和其他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上,这种需求在继续。

英国《金融时报》16日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中国部负责人埃斯瓦尔·普拉萨德的话说,即使考虑到与去年较低基数比较的“幻觉效应”,一季度数据也“清楚证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动力”。该报还称,中国从疫情中复苏帮助其主导了全球贸易,出口自去年6月以来每月均实现增长。

几天前,中国海关总署公布了进出口数据,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9.2%,贸易顺差扩大690.6%。在16日的记者会上,刘爱华提到“3月进口增长在加速,是今年以来首次高于出口增速,说明内需恢复势头是在不断巩固增强的”。

中国经济复苏“遥遥领先”

虽然18.3%的增长数据异常亮眼,但有外媒称,中国官员和经济学家对这轮复苏的各个方面都发表了谨慎的言论。《金融时报》称,刘爱华表示,中国制造业投资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还比较多”。

俄新社16日称,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国内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展示了积极动力。观察人士相信,中国在随后的几个季度将继续表现出强劲的经济增长,但指数将会有所降低。

北京经济运行研究会副会长田云1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中国二季度GDP增速会比一季度有明显回落,但应该还会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因为贸易方面进出口依然很旺盛,国内的投资增速、消费增速也已经起来,势头强劲。

路透社综合逾70家机构预估中值显示,今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8.6%,二三四季度增速分别为8%、6.4%和5.3%。路透社还提到,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一些重大工程项目都在安排之中,民营企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

不少媒体评论称,相比其他地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明显表现更好,更不用说去年便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实际上,IMF在本月初明确称中国已回到疫情前水平,有IMF官员表示,中国的经济复苏遥遥领先于任何一个国家。在IMF的最新预估中,今年中国经济增速被上调到8.4%,而上个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时,中国宣布的增长目标为“6%以上”。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经济学家们预测,美国经济今年也将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速度要比中国慢,而欧洲、日本等很难在今年实现全面复苏。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表示,总的来说,中国现在正在更快地追赶发达经济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

不少外媒还留意到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就“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所做的提醒。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资深宏观分析师刘学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外部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对于经济增长存在多大影响很难量化,但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供需恢复所带动,尤其投资、消费改善,全球经济今年主旋律是疫情之后恢复,地缘外部波动对于内生性经济增长影响有限。

IMF:科技脱钩对全球GDP的冲击远大于贸易战

在中国公布经济数据之际,美国总统拜登于当地时间15日表达了对本国经济的信心。根据白宫官网发布的简报,拜登称“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美国回来了”。据报道,美国3月零售销售额录得10个月来最大增幅。

美联储在最新发布的褐皮书中称,2月底至4月初,美国经济复苏加速至温和步伐。但《纽约时报》评论说,美国的经济复苏仍然脆弱。每周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在3月中旬曾降至疫情以来最低水平,最近几周再次上升。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工作场所的安全担忧持续存在,即使企业重新开业、疫苗接种率上升,人们也感到沮丧。许多孩子仍在远程上学,这使得看护人的全职工作前景变得复杂。

田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一季度对全球的经济贡献应该还是第一。虽然现在还不太清楚美国一季度的情况,但就算它达到10%的增幅,跟中国相比依然有差距。也就是说,中美依然会是全球贡献最大的两国,而中国要压美国一头,与此同时,中美经济规模的绝对差距在缩小。

上周,IMF再次上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预计今年将增长6%,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前所未见的增幅。据《华盛顿邮报》16日报道,IMF前中国部负责人普拉萨德表示,他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有助于今年全球复苏,推高大宗商品价格,支撑向中国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再次成为全球经济抵御崩溃的堡垒,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情况相同。”

德国电视一台也称,中国公布的经济数据说明,与2008年一样,中国在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世界经济正在从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复苏中受益。德国新闻电视台认为,中国的经济数据表明全球经济和贸易活动正在复苏,市场信心正在增强。

当然,也有消极信号。本月上旬,拜登政府将七家中国超算实体列入所谓“实体清单”,美国彭博社称,这是在特朗普政府对华为等公司实施出口限制的基础上继续扩大。IMF中国部负责人海格·伯杰尔16日警告称,若中美乃至欧洲之间科技脱钩,对全球GDP的冲击要大于贸易战。

根据IMF的研究,科技脱钩可能导致许多国家的GDP损失约5%,约10倍于美中贸易战造成的损失。“全球是一体的,如果不让各国间交流知识,最终将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可能会相当高。”伯杰尔说。

【环球时报驻美国、德国特约记者 林日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李炫旻 黎巧毅 任重 柳玉鹏】

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