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峻岭之间或圆形或方形的土楼,是人们对于福建古民居最直接、最强烈的印象。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世遗”福建土楼让人称奇。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有防卫作用。其是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并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房屋。这样夯成的土墙铁钉都很难钉入,经数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作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福建土楼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由福建省永定、南靖、华安三地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 ,即永定区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