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11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是在国际上公然制造“一中一台”,开创了恶劣先例。

中国宣布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后,立陶宛还在狡辩。

据外媒报道,立陶宛副外长曼塔斯∙阿多梅纳斯21日称,台湾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不具有“外交地位”。同一天,立陶宛总理也有类似表态。

与此同时,这个国家开始向美欧“卖惨求援”。立外长兰茨贝尔吉斯声称“由于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立面临着经济和金融问题”。欧盟在口头上表达了对立陶宛的支持。21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称,不认为“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设立一事违反欧盟的一个中国原则。

欧盟,忘记自己的承诺了吗?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上周出席一场活动时,专门回顾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副主席索姆斯1975年访华时的情形。他当时说:“欧共体的所有成员国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就台湾问题采取了人民共和国所接受的立场。依照这些立场,我确认,欧共体不同台湾保持任何官方关系或缔结任何协定。”

连日来,中国和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的交锋持续“刷屏”。到底发生了什么?立陶宛挑衅中国图什么?外媒如何评价此事?此文详细说一说。

记者|郭媛丹等

震慑的不仅是立陶宛

18日,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挂牌运作。这是在欧洲首个以“台湾”命名的“代表处”。台湾“外交机构”一般以“台北”命名。

今年8月,立陶宛宣布允许在维尔纽斯设立这一“代表处”后,中国召回驻立陶宛大使。

对于中方的应对措施,外交部发言人上周五表示,大家可以“拭目以待”。昨天,这一“悬念”揭晓了。

中国外交部宣布,立陶宛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此举公然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背弃立方在两国建交公报中所作政治承诺,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中国同立陶宛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鉴于中立赖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政治基础遭到立方破坏,中国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得不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中国遵守誓言,惩戒立陶宛。”“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评论说。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

从最初召回大使到断然降级,这体现了中方有理有节的态度,召回大使是给了对方一个冷静期、反思期和纠错期。但立陶宛依旧毫不悔改,因此有了降级。 此举表明了中方的鲜明态度,即在涉台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打马虎眼,不要试图在台湾问题上挑衅中国的底线。

中方的出发点是坚决维护一中原则,不能让立陶宛的行为对其他少数国家和政客构成示范效应。只有向立陶宛这样的挑衅行径做出强硬回应,中方的态度才能被国际社会所认识。

崔洪建强调,“未来如果立陶宛方面仍旧一意孤行,不排除存在断交的可能性”。

将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意味着两国外交关系发生倒退,历史上也曾出现过。

上世纪80年代,荷兰政府批准向台湾出售6艘潜艇,中国表示强烈反对,并召回驻荷兰大使。

虽然荷兰最终只向台湾出售了两艘,后续4艘未能成交,但中国还是在1981年5月将与荷兰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直至1984年2月1日,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之前中国与荷兰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后,荷兰方面做出了一些改变和承诺,双方才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现在要看立陶宛会不会有所改变。”崔洪建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认为:

中国与立陶宛外交关系降级,是罕见而严厉的威慑,就是“要让立陶宛感到疼”。 中立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后,意味着双方磋商与交流大门基本关闭,投资和贸易往来也基本泡汤。

中国与立陶宛外交关系降级,对欧洲的一些亲台势力也是一个震慑 ,警告他们不要试图在台湾等原则问题上挑衅中国。

11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强调,立陶宛走到今天这一步,明显是被某些大国所策动,但牺牲的是立陶宛的利益。我们呼吁世界上其他国家从自身根本利益出发,从国际公理和正义出发,不要被某些大国所裹挟,不要卷入无谓的对抗。

台当局“恐因小失大”

对于中国的决定,立陶宛外交部表示“遗憾”,还狡辩称,立方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也有权扩大与台湾的合作,包括通过建立非外交使团”。

立副外长阿多梅纳斯21日对立陶宛新闻广播电台称:“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立陶宛已经承认了北京。我们最初就十分明确地表示,我们不是在谈论建立或者开设外交代表处。”

他还称:“希望当这个代表处开始运行时,所有人会明白其性质,这种(对华)关系会正常化。”

上周四,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也说过差不多意思的话。

他称,开设该“代表处”是为了发展经济关系,不具有“外交地位”,立陶宛“寻求与整个亚洲和印太地区加强关系”。

“立陶宛最近才在澳大利亚设立大使馆,也将在韩国设立大使馆,未来还可能在台北设立代表处。”

类似说辞根本站不住脚。

据印度联合新闻社报道,立陶宛前总理斯克韦尔内利斯声称,“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成立,实际上就意味着“立陶宛将与中国大陆断交”。

而在台湾方面,也有政客将此事称为“外交里程碑”。

当然,台湾方面不乏“因小失大”的担忧声音。

台湾退休“大使”徐勉生在《中国时报》上撰文称,立陶宛人口只有280万,贸易对象一向以俄罗斯、拉脱维亚、瑞典和波兰为主,地理上距中国大陆遥远,经贸往来亦不密切。立陶宛同意台当局设“代表处”,“可换得台湾提供经贸利益”,而根据往例,“最后的苦果往往由台湾承担”。

文章说,民进党当局与洪都拉斯的“邦交”已出现警讯,如果陆方再从中使力,将诱使洪都拉斯转向。

“若洪都拉斯真的断交了,蔡政府形同是以官方的‘大使馆’换取非官方的‘台湾代表处’,因小失大,得失之间该如何计算呢?”

激怒中国,“纯属愚蠢”

说回立陶宛。

批准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之前,立陶宛也挑衅过中国几次。

5月,立陶宛议会通过一项有关涉疆所谓“种族灭绝”的动议。

之后,立陶宛又宣布该国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并试图拉欧盟其他国家一同退出。

立陶宛显然知道激怒中国的后果。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兰茨贝尔吉斯近日说,希望“欧盟在该国与中国的争端中给予更强有力的支持”,“当涉及印太地区时,立陶宛在外交政策领域的操作空间有限”。

当被问及立陶宛是否想要欧盟提供更多“实质支持”时,他称“将不胜感激”,并称需要的支持“包括重新安排供应链和融资,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既然明白道理,为何要一意孤行?

看几则新闻就清楚了:

兰茨贝尔吉斯将在23日访问华盛顿,与美国讨论开放立陶宛商品进入美国市场和发展共同投资项目。

他预计会见负责经济增长、能源和环境的美国副国务卿费尔南德斯,“讨论扩大和深化互利经济关系的可能性”。

9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与立陶宛总理通话时,肯定美国与立陶宛“坚强、实质的关系”。

8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兰茨贝尔吉斯通话时,对立陶宛表达“如钢铁般坚定”的支持,声称该国正在“面对中国的胁迫”。

也就是说,立陶宛背后是美国在撑腰。现在,它似乎得到了一点“奖励”。

“立陶宛想要通过充当美国的‘反华急先锋’在全球立足。”俄卫星通讯社引述分析人士的话称,德国、法国等欧盟大国非常看重对华关系,积极寻求对华竞争和合作的平衡点。但像立陶宛这样的小国没有太多这样的顾虑,因此更愿意向美国靠近,这背后既有华盛顿的拉拢,也跟欧洲内部对中国的看法分裂有密切关联。

不过在俄罗斯《观点报》看来,“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激怒中国纯属愚蠢”:

近来欧洲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大增,中国到欧洲的运输线路甚至出现拥堵,而立陶宛铁路和港口运输量却在下降,收入大减。中国已几乎停止从立陶宛进口木材、鱼类和乳制品,并将立陶宛从贸易线路上删除。

《观点报》评论说,欧盟一些国家正进行一场“谁能成为美国最好朋友”的“非正式竞争”,其中,立陶宛对美国的忠诚呈现出“夸张的特征”。

无论华盛顿提出反俄还是反华要求,立陶宛都立刻加入游戏,表现得很积极,也不考虑可能造成的经济后果,好像其可以同时承受与不止一个大国的冲突。

“膨胀的心态使立陶宛无法思考自己在西方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与大国对抗的战斗先锋,还是一个试验模型?”

崔洪建表示:

依附美国的立陶宛政客只是为了小集团利益服务的,搭进去的却是立陶宛未来同中国关系的发展,甚至是中欧关系的政治基础,这将被证明是得不偿失的,而且这小部分人也不代表立陶宛人民或者欧洲民众的利益。

“众所周知,美国在拿立陶宛当枪使。 ”一名台湾问题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类似事情发生过很多次了,如果相关国家“闯了祸”,或者是美国的最终目的没有达成,那么这些国家点燃的“火”,美国是不会帮助他们灭掉的。

《观点报》提醒立陶宛,其邻国已有类似历史教训。上世纪90年代,拉脱维亚允许台湾在其境内开设“总领事馆”,没过几年就闭馆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更具影响力。

德国财经网19日说,有立反对党人士认为,政府需要“非常理性地预测局势”。

欧盟“力挺”立陶宛?

需要慎重考虑如何与台湾打交道的,不仅仅是立陶宛。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21日称,欧盟不认为台湾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违反一个中国原则,欧盟支持立陶宛立场。

“德国之声”就此评论称,欧盟“力挺”立陶宛。

不过有分析认为,欧洲对台湾的支持到底有多少有待观察,它既不情愿也无力介入印太地区的军事问题。

“欧盟正经历自我反省的时刻,” 欧洲议会前政治顾问费伦茨说,“我们希望与北京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愿意与台湾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仍然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纽约时报》称,欧洲在大陆的经济利益是巨大的,对台湾的关注仍是少数人的追求。

香港《南华早报》日前也披露说,对于欧洲议会提出要跟台湾达成双边投资协议,欧盟委员会并不感兴趣。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上周出席欧洲政策中心“60分钟吹风会”时,回顾了欧方领导人在中欧建交之初作出的承诺:

“欧共体的所有成员国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就台湾问题采取了人民共和国所接受的立场。依照这些立场,我确认,欧共体不同台湾保持任何官方关系或缔结任何协定。”

“这一承诺对欧盟及其成员国构成法定义务和约束,欧方应该言而有信。” 张明说,一些人似乎认为台湾是一张可以打、很好打的牌,认为可以通过它损害中国的利益,但这种行径绝不可能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

来源:环球时报|郭媛丹 曹思琦 徐可越 张天行 青木 柳玉鹏 辛斌

11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是在国际上公然制造“一中一台”,开创了恶劣先例。

中国宣布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后,立陶宛还在狡辩。

据外媒报道,立陶宛副外长曼塔斯∙阿多梅纳斯21日称,台湾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不具有“外交地位”。同一天,立陶宛总理也有类似表态。

与此同时,这个国家开始向美欧“卖惨求援”。立外长兰茨贝尔吉斯声称“由于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立面临着经济和金融问题”。欧盟在口头上表达了对立陶宛的支持。21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称,不认为“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设立一事违反欧盟的一个中国原则。

欧盟,忘记自己的承诺了吗?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上周出席一场活动时,专门回顾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副主席索姆斯1975年访华时的情形。他当时说:“欧共体的所有成员国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就台湾问题采取了人民共和国所接受的立场。依照这些立场,我确认,欧共体不同台湾保持任何官方关系或缔结任何协定。”

连日来,中国和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的交锋持续“刷屏”。到底发生了什么?立陶宛挑衅中国图什么?外媒如何评价此事?此文详细说一说。

记者|郭媛丹等

震慑的不仅是立陶宛

18日,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挂牌运作。这是在欧洲首个以“台湾”命名的“代表处”。台湾“外交机构”一般以“台北”命名。

今年8月,立陶宛宣布允许在维尔纽斯设立这一“代表处”后,中国召回驻立陶宛大使。

对于中方的应对措施,外交部发言人上周五表示,大家可以“拭目以待”。昨天,这一“悬念”揭晓了。

中国外交部宣布,立陶宛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此举公然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背弃立方在两国建交公报中所作政治承诺,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中国同立陶宛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鉴于中立赖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政治基础遭到立方破坏,中国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得不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中国遵守誓言,惩戒立陶宛。”“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评论说。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

从最初召回大使到断然降级,这体现了中方有理有节的态度,召回大使是给了对方一个冷静期、反思期和纠错期。但立陶宛依旧毫不悔改,因此有了降级。 此举表明了中方的鲜明态度,即在涉台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打马虎眼,不要试图在台湾问题上挑衅中国的底线。

中方的出发点是坚决维护一中原则,不能让立陶宛的行为对其他少数国家和政客构成示范效应。只有向立陶宛这样的挑衅行径做出强硬回应,中方的态度才能被国际社会所认识。

崔洪建强调,“未来如果立陶宛方面仍旧一意孤行,不排除存在断交的可能性”。

将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意味着两国外交关系发生倒退,历史上也曾出现过。

上世纪80年代,荷兰政府批准向台湾出售6艘潜艇,中国表示强烈反对,并召回驻荷兰大使。

虽然荷兰最终只向台湾出售了两艘,后续4艘未能成交,但中国还是在1981年5月将与荷兰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直至1984年2月1日,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之前中国与荷兰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后,荷兰方面做出了一些改变和承诺,双方才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现在要看立陶宛会不会有所改变。”崔洪建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认为:

中国与立陶宛外交关系降级,是罕见而严厉的威慑,就是“要让立陶宛感到疼”。 中立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后,意味着双方磋商与交流大门基本关闭,投资和贸易往来也基本泡汤。

中国与立陶宛外交关系降级,对欧洲的一些亲台势力也是一个震慑 ,警告他们不要试图在台湾等原则问题上挑衅中国。

11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强调,立陶宛走到今天这一步,明显是被某些大国所策动,但牺牲的是立陶宛的利益。我们呼吁世界上其他国家从自身根本利益出发,从国际公理和正义出发,不要被某些大国所裹挟,不要卷入无谓的对抗。

台当局“恐因小失大”

对于中国的决定,立陶宛外交部表示“遗憾”,还狡辩称,立方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也有权扩大与台湾的合作,包括通过建立非外交使团”。

立副外长阿多梅纳斯21日对立陶宛新闻广播电台称:“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立陶宛已经承认了北京。我们最初就十分明确地表示,我们不是在谈论建立或者开设外交代表处。”

他还称:“希望当这个代表处开始运行时,所有人会明白其性质,这种(对华)关系会正常化。”

上周四,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也说过差不多意思的话。

他称,开设该“代表处”是为了发展经济关系,不具有“外交地位”,立陶宛“寻求与整个亚洲和印太地区加强关系”。

“立陶宛最近才在澳大利亚设立大使馆,也将在韩国设立大使馆,未来还可能在台北设立代表处。”

类似说辞根本站不住脚。

据印度联合新闻社报道,立陶宛前总理斯克韦尔内利斯声称,“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成立,实际上就意味着“立陶宛将与中国大陆断交”。

而在台湾方面,也有政客将此事称为“外交里程碑”。

当然,台湾方面不乏“因小失大”的担忧声音。

台湾退休“大使”徐勉生在《中国时报》上撰文称,立陶宛人口只有280万,贸易对象一向以俄罗斯、拉脱维亚、瑞典和波兰为主,地理上距中国大陆遥远,经贸往来亦不密切。立陶宛同意台当局设“代表处”,“可换得台湾提供经贸利益”,而根据往例,“最后的苦果往往由台湾承担”。

文章说,民进党当局与洪都拉斯的“邦交”已出现警讯,如果陆方再从中使力,将诱使洪都拉斯转向。

“若洪都拉斯真的断交了,蔡政府形同是以官方的‘大使馆’换取非官方的‘台湾代表处’,因小失大,得失之间该如何计算呢?”

激怒中国,“纯属愚蠢”

说回立陶宛。

批准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之前,立陶宛也挑衅过中国几次。

5月,立陶宛议会通过一项有关涉疆所谓“种族灭绝”的动议。

之后,立陶宛又宣布该国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并试图拉欧盟其他国家一同退出。

立陶宛显然知道激怒中国的后果。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兰茨贝尔吉斯近日说,希望“欧盟在该国与中国的争端中给予更强有力的支持”,“当涉及印太地区时,立陶宛在外交政策领域的操作空间有限”。

当被问及立陶宛是否想要欧盟提供更多“实质支持”时,他称“将不胜感激”,并称需要的支持“包括重新安排供应链和融资,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既然明白道理,为何要一意孤行?

看几则新闻就清楚了:

兰茨贝尔吉斯将在23日访问华盛顿,与美国讨论开放立陶宛商品进入美国市场和发展共同投资项目。

他预计会见负责经济增长、能源和环境的美国副国务卿费尔南德斯,“讨论扩大和深化互利经济关系的可能性”。

9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与立陶宛总理通话时,肯定美国与立陶宛“坚强、实质的关系”。

8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兰茨贝尔吉斯通话时,对立陶宛表达“如钢铁般坚定”的支持,声称该国正在“面对中国的胁迫”。

也就是说,立陶宛背后是美国在撑腰。现在,它似乎得到了一点“奖励”。

“立陶宛想要通过充当美国的‘反华急先锋’在全球立足。”俄卫星通讯社引述分析人士的话称,德国、法国等欧盟大国非常看重对华关系,积极寻求对华竞争和合作的平衡点。但像立陶宛这样的小国没有太多这样的顾虑,因此更愿意向美国靠近,这背后既有华盛顿的拉拢,也跟欧洲内部对中国的看法分裂有密切关联。

不过在俄罗斯《观点报》看来,“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激怒中国纯属愚蠢”:

近来欧洲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大增,中国到欧洲的运输线路甚至出现拥堵,而立陶宛铁路和港口运输量却在下降,收入大减。中国已几乎停止从立陶宛进口木材、鱼类和乳制品,并将立陶宛从贸易线路上删除。

《观点报》评论说,欧盟一些国家正进行一场“谁能成为美国最好朋友”的“非正式竞争”,其中,立陶宛对美国的忠诚呈现出“夸张的特征”。

无论华盛顿提出反俄还是反华要求,立陶宛都立刻加入游戏,表现得很积极,也不考虑可能造成的经济后果,好像其可以同时承受与不止一个大国的冲突。

“膨胀的心态使立陶宛无法思考自己在西方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与大国对抗的战斗先锋,还是一个试验模型?”

崔洪建表示:

依附美国的立陶宛政客只是为了小集团利益服务的,搭进去的却是立陶宛未来同中国关系的发展,甚至是中欧关系的政治基础,这将被证明是得不偿失的,而且这小部分人也不代表立陶宛人民或者欧洲民众的利益。

“众所周知,美国在拿立陶宛当枪使。 ”一名台湾问题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类似事情发生过很多次了,如果相关国家“闯了祸”,或者是美国的最终目的没有达成,那么这些国家点燃的“火”,美国是不会帮助他们灭掉的。

《观点报》提醒立陶宛,其邻国已有类似历史教训。上世纪90年代,拉脱维亚允许台湾在其境内开设“总领事馆”,没过几年就闭馆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更具影响力。

德国财经网19日说,有立反对党人士认为,政府需要“非常理性地预测局势”。

欧盟“力挺”立陶宛?

需要慎重考虑如何与台湾打交道的,不仅仅是立陶宛。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21日称,欧盟不认为台湾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违反一个中国原则,欧盟支持立陶宛立场。

“德国之声”就此评论称,欧盟“力挺”立陶宛。

不过有分析认为,欧洲对台湾的支持到底有多少有待观察,它既不情愿也无力介入印太地区的军事问题。

“欧盟正经历自我反省的时刻,” 欧洲议会前政治顾问费伦茨说,“我们希望与北京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愿意与台湾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仍然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纽约时报》称,欧洲在大陆的经济利益是巨大的,对台湾的关注仍是少数人的追求。

香港《南华早报》日前也披露说,对于欧洲议会提出要跟台湾达成双边投资协议,欧盟委员会并不感兴趣。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上周出席欧洲政策中心“60分钟吹风会”时,回顾了欧方领导人在中欧建交之初作出的承诺:

“欧共体的所有成员国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就台湾问题采取了人民共和国所接受的立场。依照这些立场,我确认,欧共体不同台湾保持任何官方关系或缔结任何协定。”

“这一承诺对欧盟及其成员国构成法定义务和约束,欧方应该言而有信。” 张明说,一些人似乎认为台湾是一张可以打、很好打的牌,认为可以通过它损害中国的利益,但这种行径绝不可能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

来源:环球时报|郭媛丹 曹思琦 徐可越 张天行 青木 柳玉鹏 辛斌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