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正月,在新沂市合沟镇街头巷尾,蕴含着剪纸元素的店招与路旗随处可见,红红火火甚是喜庆。合沟镇被文旅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这里,剪纸、门笺、农民画等民间文化资源得到保护传承,一张张彩纸在民间艺术家手中生“花”,烘托出浓郁年味儿。

82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剪纸传承人王桂英眼不花、耳不聋,步履稳健。腊月以来,她每天早早来到位于马场村游园广场的“苏北民间艺术馆”剪纸工作室。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她手中成为神奇的“画笔”——布满皱纹的手灵活有力,一剪下去一气呵成。

老人手里的剪刀行云流水般在红纸上游走约莫半个小时,一幅“莲花绕福”活灵活现跃于纸上。“‘莲’谐音‘年’,有吉祥的意头,莲花中央嵌着‘福’字,可不就是‘年年有福’吗?”王桂英轻抚作品,笑着向记者介绍,“我剪纸从不用笔描样,先在脑中构思好,再边剪边设计,所以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样。”

王桂英的剪纸技艺源于她近70年的艺术探索和生活磨砺,上世纪80年代后,她从传统剪纸花样拓展开,转变风格,在生动多彩的乡村生活中寻找题材。几十年来,王桂英创作的《我的一生》《粮归仓》《打场》《农村四季喜事多》等近百件作品在国内国际展出中屡获大奖,她本人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称号。

耄耋之年的王桂英仍耕耘不辍。“如今日子越过越好,剪纸不仅是新年里的好彩头,更要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去。”2007年起,王桂英走进当地中小学义务当起剪纸艺术辅导员。截至去年,全镇11所学校都开设了剪纸特色课堂,坚持学习剪纸的学生达200多名。

与此同时,王桂英成立剪纸协会,以家为培训基地,无偿指导各村剪纸作坊,发展以楹联、福字、年画制作为主的经营项目,带动越来越多村民走上致富路。“过年前后,周边地区来镇里求购剪纸作品的络绎不绝,这个春节订单已有2000多幅。”苏北民间艺术馆馆长孙华峰介绍。

元宵节前夕,位于窦老庄的“门笺艺术小站”,访客往来不绝。20多岁的窦珍珍一边招呼参观者,一边利落忙着手上的粘纸活儿,在一旁专注刻纸的,是她79岁的爷爷窦昌建。作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老人从十几岁就开始制作门笺。谈起这门手艺,他打开话匣子:“门笺,又叫‘门吊子’,是传统剪纸的一种,春节时老百姓把它挂在门楣上,期盼来年日子过得吉祥如意。”

大红、二绿、三黄、四粉、五蓝,记者看到,每枚门笺用五色彩纸分别雕刻,再统一粘贴成完整图案或字样,工序十分讲究。离纸、定纸、雕刻、换色、粘贴……窦昌建和孙女分工合作,一天能制作二三百枚。

“这门手艺在村里自古传承,上世纪90年代前后,技艺纯熟的村民每年靠制作门笺能有上万元收入,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窦老庄村支部书记窦怀武介绍,如今靠这挣钱的人不多了,但仍有九成以上村民掌握这门手艺,春节前有不少来自本地和周边地区的订单。

一张张彩纸,剪出浓浓年味儿,映照着老百姓的红火生活。近年来,合沟镇大力实施民间艺术奖励政策及激励措施,持续加强对民间艺术家及相关场馆平台建设的资金扶持,连续三年开展“稻香节”活动,加大对民间艺术宣传力度。今年,该镇规划建设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为群众提供更加广阔的民间艺术培育与传承阵地。(本报记者 岳旭 通讯员 张强 实习生 张俊哲)

正月,在新沂市合沟镇街头巷尾,蕴含着剪纸元素的店招与路旗随处可见,红红火火甚是喜庆。合沟镇被文旅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这里,剪纸、门笺、农民画等民间文化资源得到保护传承,一张张彩纸在民间艺术家手中生“花”,烘托出浓郁年味儿。

82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剪纸传承人王桂英眼不花、耳不聋,步履稳健。腊月以来,她每天早早来到位于马场村游园广场的“苏北民间艺术馆”剪纸工作室。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她手中成为神奇的“画笔”——布满皱纹的手灵活有力,一剪下去一气呵成。

老人手里的剪刀行云流水般在红纸上游走约莫半个小时,一幅“莲花绕福”活灵活现跃于纸上。“‘莲’谐音‘年’,有吉祥的意头,莲花中央嵌着‘福’字,可不就是‘年年有福’吗?”王桂英轻抚作品,笑着向记者介绍,“我剪纸从不用笔描样,先在脑中构思好,再边剪边设计,所以每个作品都是独一样。”

王桂英的剪纸技艺源于她近70年的艺术探索和生活磨砺,上世纪80年代后,她从传统剪纸花样拓展开,转变风格,在生动多彩的乡村生活中寻找题材。几十年来,王桂英创作的《我的一生》《粮归仓》《打场》《农村四季喜事多》等近百件作品在国内国际展出中屡获大奖,她本人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杰出人民艺术家”称号。

耄耋之年的王桂英仍耕耘不辍。“如今日子越过越好,剪纸不仅是新年里的好彩头,更要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去。”2007年起,王桂英走进当地中小学义务当起剪纸艺术辅导员。截至去年,全镇11所学校都开设了剪纸特色课堂,坚持学习剪纸的学生达200多名。

与此同时,王桂英成立剪纸协会,以家为培训基地,无偿指导各村剪纸作坊,发展以楹联、福字、年画制作为主的经营项目,带动越来越多村民走上致富路。“过年前后,周边地区来镇里求购剪纸作品的络绎不绝,这个春节订单已有2000多幅。”苏北民间艺术馆馆长孙华峰介绍。

元宵节前夕,位于窦老庄的“门笺艺术小站”,访客往来不绝。20多岁的窦珍珍一边招呼参观者,一边利落忙着手上的粘纸活儿,在一旁专注刻纸的,是她79岁的爷爷窦昌建。作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老人从十几岁就开始制作门笺。谈起这门手艺,他打开话匣子:“门笺,又叫‘门吊子’,是传统剪纸的一种,春节时老百姓把它挂在门楣上,期盼来年日子过得吉祥如意。”

大红、二绿、三黄、四粉、五蓝,记者看到,每枚门笺用五色彩纸分别雕刻,再统一粘贴成完整图案或字样,工序十分讲究。离纸、定纸、雕刻、换色、粘贴……窦昌建和孙女分工合作,一天能制作二三百枚。

“这门手艺在村里自古传承,上世纪90年代前后,技艺纯熟的村民每年靠制作门笺能有上万元收入,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窦老庄村支部书记窦怀武介绍,如今靠这挣钱的人不多了,但仍有九成以上村民掌握这门手艺,春节前有不少来自本地和周边地区的订单。

一张张彩纸,剪出浓浓年味儿,映照着老百姓的红火生活。近年来,合沟镇大力实施民间艺术奖励政策及激励措施,持续加强对民间艺术家及相关场馆平台建设的资金扶持,连续三年开展“稻香节”活动,加大对民间艺术宣传力度。今年,该镇规划建设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为群众提供更加广阔的民间艺术培育与传承阵地。(本报记者 岳旭 通讯员 张强 实习生 张俊哲)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