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拳坛硬汉,曾两获奥运冠军,是中国拳坛传奇;他也是暖心奶爸,帮孩子喂饭洗头穿衣,是网友眼中的“宠娃狂人”。父亲节来临之际,《环球·云对话》连线拳王邹市明,一起分享他作为父亲的温情故事。
从大男孩变成父亲
父亲,是男孩到男人的必修课。2011年6月,邹市明的大儿子邹明轩出生。当时还在国家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的邹市明,在孩子出生前一天才赶到妻子冉莹颖的身边。
在谈及初为人父,邹市明感受颇多。他笑道,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儿子的出生,自己一下子从一个大男孩变成一个哇哇乱叫孩子的父亲。当时心里很兴奋,但也有点紧张,也很担心老婆。在拳场上所向披靡的硬汉,这一刻表现出了柔软感性的一面。
孩子的到来,让邹市明意识到身上更多了一份责任。一方面要训练比赛,要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要拿冠军;一方面又多了一个要关心、要照顾的人。随着老二老三的出生,邹市明笑称,我现在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爸爸。
与孩子成“兄弟”
2015年,邹市明与4岁的大儿子邹明轩参加一档亲子节目,镜头中的小明轩可爱、坚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大家发现了邹市明的另一面,这个“用拳头征服对手”的人居然如此细腻温情,“好爸爸”也成为邹市明的另一个标签。
对于拳坛上的硬汉形象,邹市明表示,那是我的工作,职业赋予我的形象,必须要刚、要狠,要全力以赴。“在家里,其实我是一个内心细腻的人。”与孩子相处,都是平等交流,以理服人,邹市明时常告诫他们,“打拳是用来强身健体,不能用来打人。”
在谈及家庭教育上,“妈妈负责安全感,爸爸负责价值观。”邹市明称,孩子小时候都比较粘妈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儿子和二儿子与他的交流和沟通慢慢增多。近期因疫情居家,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较多,和他们处成“兄弟”,打球或者打拳时,都是以“明哥”、“轩哥”、“兄弟”来互称。
不求“子承父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子承父业”。在谈及是否想要儿子“子承父业”时,邹市明谈及一段心路历程。从小家庭的熏陶,无论是明轩还是明皓,都有很好的拳击天赋。起初,邹市明也希望孩子能“子承父业”,成为一个为国争光的拳手,自己也愿意成为他们的教练和领路人。但是,随着考虑的深入,他突然发现,“如果孩子无法超越父亲,我可能是他一辈子的精神枷锁,他很可能不快乐。”子承父业,其实是一个“自私的想法”。
作为中国第一位“拳坛大满贯”的运动员,邹市明曾两获奥运金牌,三获世锦赛冠军,也是唯一入选“国际拳击名人堂”的中国人,拳坛成就之高,超越并非易事。父亲是孩子的偶像,父亲的成就,能让孩子引以为豪就足够,但不能成为孩子不可逾越的大山。从此,邹市明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更多兴趣,尊重他们自由,给他们五彩斑斓的生活。
邹市明说,我的孩子要会打拳,但不强求以后必须打拳,他可以自由选择。这种开明的思维,也让孩子在其他领域的天赋得到施展。目前,邹明轩已入选1003青少年马球国家队,正在接受专业的马球训练,未来也有望为国争光。
怀念爸爸“可乐的味道”
当自己成为父亲,就会对“父亲”二字有更深刻的理解。邹市明说,父亲的职责,就是看着孩子慢慢长大,陪伴他长大,让他慢慢长出坚实的翅膀飞出去,去寻找自己的世界,去灿烂自己的人生。
在对话中,邹市明想起小时候,父亲留给他的记忆。很小时候,喜欢看爸爸和同事们一起打篮球,每次中场休息的时候都会开一瓶可乐,爸爸喝一口,就会把可乐给他,那是他童年幸福的时刻。直到今天,他还记得那个画面,很怀念“可乐的味道”。
正是父亲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他也想把记忆传递给孩子。邹市明说,“现在有机会的时候,与他们像兄弟一样,在他们慢慢成为男子汉的时候,也希望他们能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些过去,留给他们一些作为父亲在他们童年里的记忆。”
拳王、好爸爸、工作狂……这些都是邹市明的标签,他让我们看到拳坛上为国争光硬汉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家庭中慈父的一面。现在的邹市明与团队正致力于体育赛事和拳击文化的推广工作,以体育推动文化的发展,以文化彰显体育的魅力,这是邹市明退役后新的使命和担当。
在父亲节来临之际,邹市明为天下父亲创作一套健身指南,并送来祝福,“事业打拼的同时,也要享受做父亲的过程,这是一个幸福的过程。祝愿天下父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撰文/李成皓
采访、剪辑、配音/罗薇
统筹/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