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本来泾渭分明的专业媒体与非媒体机构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专业媒体的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高,擅长新闻信息生产,平台发布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非媒体机构的信息源于普通大众,他们缺乏相关的专业教育背景,拍摄剪辑专业性不强,往往通过业余渠道发布,起点悬殊。但在人人都是麦克风和记录者的时代,非媒体机构拥有很大优势,尤其是短视频平台打通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拥有信息的自主发布权和较强的传播力,在广度上有极其广泛的参与度,在深度上有细致的表现力。笔者梳理了新闻传播当中的乱象,并提醒人们警惕新闻的娱乐化倾向。
碎片化、个性化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呈现了丰富、立体、真实的世界,造就了娱乐化、非主流、社交性的内容发布占比高,削弱了新闻的严肃性、公信力和引导力。新闻娱乐化和娱乐新闻是此类现象的两端,前者表现力多样,方式自由,观看心态放松,但娱乐化比重过高打压了头部重要新闻的比重,消解了新闻的严肃性,影响了媒体平台的议程设置,导致新闻从业队伍责任意识、专业意识的消退和专业素质的下降;后者作为版块新闻,人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听、去看,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对大众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消极的影响,容易导致人们过度追求娱乐化而忽视社会责任。
这些现象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当前,专业媒体的影响力远远不及社交平台的大V和关键意见领袖,即使有媒体身份和品牌力量的加持,也不能保证传播过程中的话语权优势。新闻娱乐化的突出特点是软新闻或者硬新闻软化。短视频为这类新闻传播提供了最好的路径与呈现形式,以往严肃的政治、科学等等内容都可以被男女老少接受,可以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情。如果新闻的发布是为了让民众了解事实真相、培养对事情的理性看法,那么新闻娱乐化无疑是培养越来越多失智的新闻接受者。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分析到:“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除了媒介原因,新闻娱乐化泛化发挥着解压阀的功能,用户慢慢只愿意接受情绪化的、娱乐化的、戏谑(谐音、仿词、反语、双关、缩略化、字母化、符号化)的内容,闲暇时间都用来看短视频、听八卦,进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不再愿意关注严肃的、理性的、真实的内容,丧失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平台方和发布者为了获取更大的流量和利益,从而迎合观众的取向而朝着新闻的娱乐化转向。
媒体融合“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要“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专业媒体和非媒体机构都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专业媒体要探讨如何拓宽社会化媒体尤其是短视频的传播渠道,实现主流媒体传播价值的延伸;非媒体机构要加强对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权威性的辨识和分析能力,实现媒体价值的再造。既要追求经济的即时效益,还要提高社会的“长尾”效益。二者都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守门人和把关人,把好平台关和个人关,对发布信息和言论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避免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危害。
专业媒体和非媒体机构无论是代表个人还是代表媒体,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警惕新闻的过度娱乐化倾向,对个人行为和媒体声誉双负责,既要维护传播秩序,又要保障媒体及公众表达的权利。
(作者:申瑞英,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