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教育报道】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亟须深化。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继续强调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促进职普融通,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等。
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更加充分就业”献策献力。日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分会指导下,中智智领举办了第2期“名校名企携手育人”对话活动。据悉,本次对话活动特别邀请到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建军、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志春、河北经贸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陈亮、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育事业部总经理李卫平,他们共同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探析”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互动交流。主题对话由中智智领科技有限公司产教融合生态建设事业部总监李艳主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需求,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优化学校、专业布局,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当前,职业教育培育的人才模型及成效与当代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促进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离不开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体系与企业中岗位职能的匹配程度。那么,具体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的依据应该围绕哪些方面来开展?怎样进一步增强院校专业与企业用人岗位的匹配度?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建军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他谈到,目前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或者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不够高,不少学校都存在一些已被淘汰或是需求量不大的专业。此外,部分专业内部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并不能够真正满足企业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张建军提出了若干建议。
他表示,职业院校要更加开放办学,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向企业深度学习,将企业资源转化成学校的教育资源。其次,学校及教师团队应该广泛开展调研,了解整个产业的发展程度,了解新产业、新技术、新岗位,乃至岗位的核心能力和技术要求,从而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及课程,以此进一步增强整个专业对产业的匹配度。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院校应牢牢把握“需求导向”原则,以专业、课程、课堂建设为中心,针对岗位核心能力进行课程设置,实现核心能力的培养,按照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典型工作任务,将岗位核心能力转化成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同时,应该鼓励教师向企业学习,与企业紧密合作,不断提升教师的素养。
张建军还重点提到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他强调,企业首先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才是职业技能,即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包含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以及学习和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这是一种隐性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培养的核心能力。因此,学校既要关注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还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应从更多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获得方面转向学生能力及素养提升综合发展方面。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张建军认为,职业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中智智领为例,中智智领为校企合作搭建沟通桥梁,整合了众多院校及企业的多方资源。中智智领为院校及企业提供了更有利的对话机制和平台,也积极帮助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从而提升学校育人和企业需求的契合度。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志春认为,专业设置应与产业需求对接,专业人才培养要和企业岗位发展对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她提到,第一,职业院校必须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和国家政策,进一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其次,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济宁市政府主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布局与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此外,她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职业院校应对接企业岗位能力设置专业课程,让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对接生产过程,使专业对接岗位。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模式、环境、师资、评价等方面,实现学岗之通,使学校的育人更好地适合用人的需要。
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育事业部总经理李卫平在“如何增强院校专业与企业用人岗位的匹配度”问题上也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表示,院校专业必须服务于产业,而专业设置也应围绕产业需求展开。学校领导、教师要深入企业,并调查了解企业岗位设置,明确知识和能力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企业的本质则是用人创造价值。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培育人才,进而服务产业。
结合企业用人和协同育人经验,李卫平还分享了他的心得体会。首先,要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职业化训练,尽早体验职场,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实习实训场景一定要是真实的,能够真正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得到锻炼。最后,鼓励项目式教学,将“灌水式”教育转变为“点火工程”。
在校企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院校的理论课程与企业的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分别体现在哪里?两者比重该如何分配?河北经贸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陈亮结合对国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分享了一些看法。她介绍,高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高校教育的完整体系。而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分配应该是动态的,她认为,应当学习和借鉴国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四个基本特点,第一,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区域针对性、技术针对性、职业针对性;第二,培养计划要强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第三,应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衔接;最后,培养模式应强调产学研合作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和技术现场的教学。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的陆续颁布及落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为保障职业教育人才的高质量培养,该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资教学素质提高也是摆在所有职业院校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
中智智领科技有限公司产教融合生态建设事业部总监李艳介绍了中智智领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推动工作。她介绍,中智智领致力于践行央企社会责任,推动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成立了智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搭建起院校与企业互联互通、深度融合的桥梁。
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规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智智领在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方面,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发制定课程数字化解决方案,利用AI慕课系统,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全方位提升教师素养。中智智领基于充分的企业走访和调研,进行课程和项目设计,将现场授课、企业参访、教师挂职和跟岗等不同形式实现了有机结合。发挥资源整合能力,将一流企业的技术融入到课程解决方案中。此外,企业还制定了实习实训、实验室建设等系列解决方案。通过量身定制的培训方案、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分层分级分类推进的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智智领发挥平台作用,深化产教融合,联合校企共同开展“双师”培养、学科共建、实习实训、学生就业指导等工作,促进院校、企业、产业同发展,共成长。
会上,会议主办方中智智领科技有限公司产教融合生态建设事业部总监李艳宣布,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与中智智领将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国际化产教融合新生态,现场还举行了双方签约仪式和颁发聘书环节。此外,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将成为中智智领的双师培训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