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陈子帅】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时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环球时报》旗下的舆情中心近期就“亚洲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在21个亚洲国家进行调查。平均数据显示,各国均有超六成受访者支持本国、邻国、亚洲和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96.4%的受访者认为亚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此外,各国超八成的受访者赞同或部分赞同“亚洲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75.4%的受访者认为亚洲的和平与安全面临风险,而美国的干预被很多受访者视为亚洲风险的主要来源。有专家提醒说,如果美国继续以新冷战姿态推动亚洲阵营化对抗,那么“亚洲世纪”很可能变成“亚洲悲剧”。
支持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是大多数受访者的共识
2023年4月12日至5月17日,环球时报舆情中心通过在线问卷调查、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等方式,使用22个语种对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21个亚洲国家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各国18岁-70岁的普通公民,调查项目包括亚洲认同、亚洲文明、亚洲团结、亚洲未来等话题,共回收有效问卷2.2万份。
此次调查的各国平均数据显示,超九成受访者对身处亚洲文明感到自豪,其中43%的人表示“非常自豪”,35.9%的人“比较自豪”,12.2%的人“有一点自豪”。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调查的东南亚8国受访者自豪感较高,感到自豪的受访者比例均高于九成,而日本受访者的自豪感在被调查的国家中最低,表示“非常自豪”或“比较自豪”的受访者占比合计不足1/3,低于其他亚洲国家;选择“比较不自豪”和“非常不自豪”的日本受访者占比合计超过两成,高于其他亚洲国家。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唐奇芳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亚洲国家普遍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财富,这是老百姓为亚洲和本国文明感到自豪与认同的“资本”。以东南亚为例,尽管该地区在历史上曾沦为欧美殖民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但由于东南亚各国都拥有坚实的文明基础和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等,所以他们的传统依然传承了下来。对于日本的民调结果,唐奇芳分析称,日本在近代历史上有过“脱亚入欧”的转变,这对民众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此次调查结果还显示,支持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成为大多数受访者的共识。21个亚洲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各国均有超六成受访者支持本国、邻国、亚洲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此外,各国平均数据显示,96.4%的受访者认为亚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超半数受访者赞同以学习他国语言/历史的形式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选择通过到他国旅行观光、欣赏他国文学/艺术、到他国留学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受访者占比也均超过四成。20国(不含土库曼斯坦)均值数据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认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不会对其他地区的社会文明构成威胁(包括“不构成威胁”和“没有威胁,反有机遇”)。
唐奇芳表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三个位于亚洲,同时世界三大宗教也全部发源于亚洲,所以亚洲在宗教、语言、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非常明显。此外,亚洲文明长久以来相互交融,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让不同文明源流碰撞出新的文明成果,这与亚洲山水相连的地理特征有很大关系。唐奇芳认为,交流和理解是亚洲文明的主流。“和合”不只是中华文明的特点,也是大多数亚洲文明的特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沈世顺表示,亚洲文明的包容性让其与其他文明能够和谐共生,这也体现在中国处理对外问题的方式上,包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共同发展、反对冷战思维等等。
超八成受访者赞同或部分赞同“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
对于“提到亚洲,通常您会认为它是一个团结的联合体、一个由独立体组成的集合,还是松散无组织的?”这一问题,21国调查数据均值显示,近四成受访者认为或倾向于认为亚洲是“团结的联合体”,超1/3的受访者认为或倾向于认为亚洲是“独立体的集合”,还有18.4%的受访者认为或倾向于认为亚洲是“松散无组织的”。分国家来看,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土库曼斯坦以及除越南外东南亚国家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认同亚洲是“团结的联合体”,韩国、越南、巴基斯坦及4个中东国家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认为亚洲是“独立体的集合”,而日本受访者更倾向于认为亚洲是“松散无组织的”。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亚太安全与外交研究室主任张洁分析称,受访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与其国家所处的地域和所在的集团有关系。在张洁看来,目前亚洲并不处于团结的状态,分裂和对立的倾向在加剧,各个国家对地区、地区组织的认同以及对经济关联性和安全的关切不一样。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方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认为亚洲“不团结”的国家基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面临一定的安全挑战或麻烦。张洁表示,中国在稳定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其他亚洲国家提供了很多公共产品,这种开放包容的合作方式有利于增强亚洲国家间的凝聚力和互信,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美西方对亚洲的“渗透”和强权政治。
对于未来的展望,21国调查数据均值显示,3/4的受访者期待亚洲各国未来更加团结。在21个亚洲国家的受访者中,超八成赞同或部分赞同“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只有一成多受访者表示“不赞同”。具体来看,中国受访者赞同或者部分赞同的比例最高(95.4%),在印度、伊朗、阿联酋以及除缅甸外的其他东南亚国家,表示赞同或部分赞同的受访者比例也高于21国均值(82.6%)。有学者表示,这说明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在各国深入人心,得到广泛支持。
美国干预是亚洲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
在21个亚洲国家的受访者中,近半数(47.3%)的人认为“和平与发展”对亚洲的未来最重要,其次是“经济增长”(34.5%),还有13%的人选择了“亚洲的国际政治”。同时,75.4%的受访者认为亚洲的和平与安全面临风险。值得注意的是,20个亚洲国家(土库曼斯坦除外)均值显示,在认为亚洲和平与安全面临风险的受访者中,近七成的人认为或倾向于认为美国对亚洲事务的干预是亚洲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问题专家董春岭称,上述数据反映了一个基本现实,即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和人民认识到,在当前美国开展对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美国拉帮结派推动北约“亚洲化”以及不断制造台海紧张局势的行径,给地区繁荣稳定埋下了越来越多的隐患。如果美国继续以新冷战姿态推动亚洲阵营化对抗,那么“亚洲世纪”很可能变成“亚洲悲剧”。
董春岭称,当前亚太地区基本上保留着冷战时期的区域安全架构,美国刻意利用这些冷战遗产制造安全热点议题,不断炒作所谓“中国威胁”以强化盟友体系,试图挑起一场新冷战,华盛顿已经成为亚洲地区动荡不安的重要根源。董春岭认为,要想抵御或降低美国给亚洲制造的安全风险,就要推动亚洲的区域一体化,在这一点上东盟已经走在了前面,中国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中心地位和协调作用,而东盟的战略取向对亚洲保持战略自主也至关重要。亚洲需要真正的多边主义,而不是由霸权主导的盟友伙伴体系。亚洲既要清醒地认识到霸权主义和新冷战的危害,也要推动安全理念的更新,跳出西方的零和博弈、绝对安全、离岸制衡等思维框架,坚持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积极参与地区安全治理,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亚洲安全的实现。
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杨丹志表示,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成为全球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地缘政治因素、地区长期存在的传统矛盾等都会影响各国对安全状况的评估和认知,但各国形成新的安全观是时代潮流。
更多受访者期待本国与中国关系更加紧密
近年来,中国和中亚、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国家间的双边关系不断提升。在接受本次调查的20个国家(不含中国)的受访者中,41.7%的受访者表示对本国与中国的关系表示满意(含“非常满意”和“较为满意”)。这一数字高于表示不满意(包括“非常不满意”和“较为不满意”)的受访者比例(24.9%)。
沈世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坚持与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所以无论西方如何渲染“中国威胁”,多数亚洲国家和中国之间的情谊联结都很难被破坏。不过,在本次调查问卷中,约六成的日本、韩国受访者表示对当前本国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不满意。沈世顺说,日韩政府一味追随美国打压中国的做法违背民意,中日韩携手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更符合各方利益。
20个亚洲国家(不含中国)的均值显示,43.7%的受访者期待本国与中国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近三成受访者希望“保持现状”,还有一成多受访者表示希望“更加疏远”。沈世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正在柬埔寨调研。他说,在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柬埔寨受益良多,许多官员和老百姓对此都非常满意。只要中国继续坚持走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之路,那么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肯定会越来越好,西方的挑唆都是无异于“小丑”的行为。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说,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让中亚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人民有获得感。未来双方走得更近的话,那么民心也会更加贴近,彼此认同感将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