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赴非洲特派记者 邢晓婧 刘欣 张旺】智库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10年来,中非智库合作契合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需求。位于肯尼亚内罗毕的非洲政策研究所是一家独立的非营利性智库,以肯尼亚为中心辐射整个非洲,为非洲的战略、发展以及安全等问题提供智力支持。该研究所旗下的中国—非洲中心于2015年正式成立,所在地Chaka Place是当地著名的唐人街。
“非洲是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口中‘没希望的大陆’,如今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非合作站上发展前沿。”非洲政策研究所中国—非洲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穆内内(Dennis Munene Mwaniki)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基础设施建设是非洲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截至目前,中企为非洲新建和升级超过1万公里的铁路、10万公里的公路、近1000座桥梁、约100座港口,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采访当天,《环球时报》记者一行抵达中国—非洲中心的会议室时,丹尼斯已等候多时,他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记者,耐心地配合调整机位。“有机会参与一场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的对话,非常荣幸。”他笑着说道。
原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非洲政策研究所与多家中国高校、智库开展深入合作,丹尼斯自2014年加入该研究所时就有很多机会参与和中国相关的项目,这逐渐激发了他对中国以及中非合作的兴趣,并于2019年起出任现职。丹尼斯正在中国社科院大学攻读发展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此之前,他在肯尼亚获得政治学学士学位和国际冲突管理学硕士学位。
“非洲的普通百姓即使无法深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意涵,也亲眼看到了这项倡议取得的实际成果。”丹尼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以肯尼亚为例,连接蒙巴萨和内罗毕的蒙内铁路是该国自1963年独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铁路,也是第一条标轨铁路(Standard Gauge Railway),被当地人称为SGR。SGR宛如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催化剂,为超过3万人提供就业机会,方便了当地人和外国游客的出行,确保了货物运输安全。
丹尼斯表示,蒙内铁路就像一条蓬勃有力的“大动脉”,加快肯尼亚现代化的步伐。此外,内罗毕快速路将机场至市区的通行时间由之前的2小时缩短至15分钟;斯瓦克水坝解决了当地居民用水困难等问题;拉姆港为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以及乌干达等国提供了新的出海通道……
丹尼斯称,肯尼亚曾是英国殖民地,独立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从未得到发展。事实上,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曾被西方殖民,西方社会制定的所谓“政策”从一开始就是以“确保非洲不会发展”为前提,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给非洲的每笔贷款都有附加条件。“对于包括肯尼亚在内的很多非洲国家来说,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中国伸出援手帮助了我们。”他说,“‘一带一路’框架下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非洲的经济增长,非洲也得以站上发展前沿。”
在丹尼斯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互利共赢,中国在帮助非洲发展的同时,自身也从中获益。中国将国内的过剩产能转移至非洲,开拓了非洲及全球南方的国际市场,如今落地非洲的中国企业已经超过1万家,增加了中国企业的收益和中国民众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中国在与非洲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对已有技术进行更新升级,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倡议创造双赢局面的真实写照。
在谈及一些西方媒体造谣所谓的“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时,丹尼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那些更多是一种政治叙事,目的就是阻碍中非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不会给国家造成任何财政负担,因为良性的项目会实现盈利,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他也承认,有些非洲国家的领导人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滥用贷款,导致项目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影响后期盈利,最终产生债务问题。这是非洲国家需要寻求解决的治理和腐败问题。
非洲一些政治人物和精英阶层有着西方的教育背景,这是否会给中非合作造成困难?丹尼斯认为,“当我们讨论政策时,需要回归到民众身上。民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没有带来任何有意义的发展。”
丹尼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肯中两国建交60周年。肯尼亚从与中国的合作中得到发展,民众从中获益。中国的现代化激发了我们的‘非洲梦’,非洲也希望探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取得像中国一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