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摄影/曹亚娟 记者/张嘉玉】 远在四千多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现代史学家将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西线上的零关古道,经成都、甘洛、越西、喜德、冕宁、西昌、德昌、会理、攀枝花、大姚至大理,现在沿着古道相同走向建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近日,环球网记者跟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现凉山——寻访南丝之路”媒体采风团,踏上南方丝绸之路(藏彝走廊)川西凉山路段,穿越凉山州内几个县市,开启一场镌刻在古道上的沧桑历史之行。
古道遗风诉说昔日繁盛
过去,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联通贸易的交通要道,来往商旅、马帮频繁,清溪峡古道、保安城门、丁山桥、小相岭古道遗址、登相营等遗迹成为了昔日繁盛的历史见证。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丁山乡的丁山桥附近一带,游人仍然能够参观南方丝绸之路上标志性的石刻题记——零关题记。
古道上商队络绎不绝,大量丝绸、铁器、漆器通过古道运往各处。在清溪峡古道的青石板上仍留有多处马蹄印,而在丁山桥的桥面上因过去马帮多过此地,也留下了马蹄踏印的痕迹。
商贸驿站焕发文旅生机
在零关古道上,海棠古镇、大石板村、建昌古城、陶家营、保安营等都曾经是重要的驿站和关隘。近年来,通过对古驿站的保护和开发,为其注入了文旅产业发展的活力。
建昌古城是凉山州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在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2021年,西昌市启动建昌古城保护更新项目,通过植入文化创意,引入艺术美学、博物馆、咖啡、餐饮等旅游业态。此外,项目建设之初,古城亮化工程以城墙为载体,通过声、光、电相结合以及裸眼3D技术赋能,打造了古城墙光影秀。
冕宁县冶勒乡的冶勒湖保留了几乎原始的自然风貌。“冶勒”,彝语意为绵羊的发源之地。冶勒湖是南丝之路上一处重要的驿站和货物集散地。今天的冶勒湖已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在冶勒湖畔的村庄也建起了不少民宿、客栈,吸引着游客前来观光。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以南方丝绸之路为依托,一座座古老的村庄,开始走出乡村振兴新“丝”路。
高山堡是西昌市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村庄之一,也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高山堡乡村振兴文旅项目以高山堡“武功将军第”“恩进士(恩贡)第”两大建筑群为基础,进行文物保护性修缮,同时修复高山堡古村落中旧有的民居建筑。
大石板古村成为当地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范例。大石板村以其保存完好的彝族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元的文旅业态,成了新晋热门打卡地。在这里,游客可以身着彝族传统服饰,品尝特色美食与咖啡,体验乡村音乐节的热烈……公开数据显示,大石板古村目前共有232家民宿、85家餐厅、38家旅拍门店,通过发展旅游直接带动村里10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
南丝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一个文化的交流平台,它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发展和进步。今天,南丝之路已经成为连接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为区域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架起了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