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胆道癌是消化系肿瘤的一种,发病率约占所有消化系肿瘤的3%,具有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治疗棘手和预后差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胆道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测算,年新发病患者约12万人。

“胆道癌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一方面是因为胆道癌早期阶段几乎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对胆道癌了解甚少,导致多数患者没有早期筛查意识,直到因为胆道堵塞引起梗阻、黄疸等症状才选择就医,此时往往已经延误了治疗时机,导致治疗效果较差。”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主任、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刘荣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提高胆道癌患者整体生存率,应重视早筛早诊,推动肿瘤防治关口前移,这也将切实助力《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的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升15%的目标实现。

胆道癌生存率不足5%

胆道癌包含两类肿瘤,一类源发于胆管,一类源发于胆囊,根据肿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壶腹癌、胆囊癌、肝门胆管癌、远端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癌,因起源于肝脏之外,肝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有时也被统称为肝外胆管癌。刘荣主任指出,虽然临床上没有明确胆道癌的发病病因,但根据临床案例和一些研究数据来看,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发病病因是有一些区分的。大部分胆囊癌发生原因来自于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引起疼痛以后,可能会引起患者重视,及时前往医院,从而在早期就发现胆囊癌。胆管癌的发病原因跟肥胖、糖尿病、胆道感染、先天胆管囊肿这些高危因素有相关性,但因为胆管癌早期症状不特异,所以患者就诊通常较晚。

胆道癌预后较差,中位总生存期不足一年,5年生存率不足5%。刘荣主任强调,胆道癌发病率约为7/ 100000 ,发病率跟胰腺癌相差无几,5年生存率却明显低于胰腺癌,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癌王”。目前,社会公众对胰腺癌已有足够重视,但仍低估胆道癌危害,对其缺乏了解,从而导致胆道癌早诊率低,就医时间晚,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已出现明显的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症状。

创新技术走出国门

目前,胆道癌的唯一治愈方式是手术治疗。过去,外科手术以开放手术为主,为减轻病人痛苦,一代又一代医学工作者不断钻研探索,改进手术方式,外科手术逐渐步入微创时代。刘荣主任介绍:“近 20 年,微创技术发展迅速。近几年,国内、国际上在治疗恶性肿瘤时,也会采取像腹腔镜切除、机器人切除等创新技术,这些手术方式对病人损伤更小,一些肝门胆管癌患者、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在手术后第二天基本就能下地,七天之内能出院,患者恢复速度变快,这就为后续治疗窗口期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患者可在这一时期结合化疗、免疫、靶向等方式治疗,使得治疗效果更好,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相较以前已取得很大进步。事实上,目前我国在胆囊癌的腹腔镜、机器人治疗方面,有很多独创的技术方法,走在国际前列,我们也希望这些好的治疗方法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让更多癌症患者受益。”

多维度饱和治疗提高生存率

虽然胆道癌早期患者能够通过根治性手术取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仅有10%左右的胆道癌患者可以获得手术机会 ,大部分患者确诊时便已是晚期无法手术,可见晚期胆道癌患者的临床需求远未被满足。

刘荣主任表示:“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胆道癌患者,不能依靠单一的治疗手段去提高生存率,要建立于多维度饱和治疗的基础上,组合不同的治疗方式,从而达到更佳的疗效和预后。目前晚期胆道癌主要采用化疗、基因检测后,进行靶向治疗或检测特殊位点后用PD-1 、PD-L1治疗等方式,联合方案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给病人带来很大获益——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可显著缓解肿瘤发展,帮助患者达到可手术指征,为大约40%的病人带来手术的机会,将5年生存率由10%以下提高至20%以上,这一成果非常鼓舞人心,也让更多晚期胆道癌患者看到治愈希望。”

早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癌症纳入慢性病范畴。如今,随着科学技术与医学水平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创新疗法涌现,癌症患者的生存周期也越来越长,完全实现癌症慢病化、实现长期带癌生存成为可能,让更多患者重拾生命的希望。同时,完善高质量胆道癌防治体系,不仅要持续提升胆道癌诊疗水平,早期预防亦不可忽视,应做到早筛早诊,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治结合,才能全面提升胆道癌的生存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本材料仅用于疾病教育目的,若有任何疑问,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土。

胆道癌是消化系肿瘤的一种,发病率约占所有消化系肿瘤的3%,具有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治疗棘手和预后差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胆道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测算,年新发病患者约12万人。

“胆道癌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一方面是因为胆道癌早期阶段几乎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对胆道癌了解甚少,导致多数患者没有早期筛查意识,直到因为胆道堵塞引起梗阻、黄疸等症状才选择就医,此时往往已经延误了治疗时机,导致治疗效果较差。”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主任、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刘荣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提高胆道癌患者整体生存率,应重视早筛早诊,推动肿瘤防治关口前移,这也将切实助力《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的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升15%的目标实现。

胆道癌生存率不足5%

胆道癌包含两类肿瘤,一类源发于胆管,一类源发于胆囊,根据肿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壶腹癌、胆囊癌、肝门胆管癌、远端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癌,因起源于肝脏之外,肝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有时也被统称为肝外胆管癌。刘荣主任指出,虽然临床上没有明确胆道癌的发病病因,但根据临床案例和一些研究数据来看,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发病病因是有一些区分的。大部分胆囊癌发生原因来自于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引起疼痛以后,可能会引起患者重视,及时前往医院,从而在早期就发现胆囊癌。胆管癌的发病原因跟肥胖、糖尿病、胆道感染、先天胆管囊肿这些高危因素有相关性,但因为胆管癌早期症状不特异,所以患者就诊通常较晚。

胆道癌预后较差,中位总生存期不足一年,5年生存率不足5%。刘荣主任强调,胆道癌发病率约为7/ 100000 ,发病率跟胰腺癌相差无几,5年生存率却明显低于胰腺癌,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癌王”。目前,社会公众对胰腺癌已有足够重视,但仍低估胆道癌危害,对其缺乏了解,从而导致胆道癌早诊率低,就医时间晚,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已出现明显的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症状。

创新技术走出国门

目前,胆道癌的唯一治愈方式是手术治疗。过去,外科手术以开放手术为主,为减轻病人痛苦,一代又一代医学工作者不断钻研探索,改进手术方式,外科手术逐渐步入微创时代。刘荣主任介绍:“近 20 年,微创技术发展迅速。近几年,国内、国际上在治疗恶性肿瘤时,也会采取像腹腔镜切除、机器人切除等创新技术,这些手术方式对病人损伤更小,一些肝门胆管癌患者、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在手术后第二天基本就能下地,七天之内能出院,患者恢复速度变快,这就为后续治疗窗口期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患者可在这一时期结合化疗、免疫、靶向等方式治疗,使得治疗效果更好,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相较以前已取得很大进步。事实上,目前我国在胆囊癌的腹腔镜、机器人治疗方面,有很多独创的技术方法,走在国际前列,我们也希望这些好的治疗方法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让更多癌症患者受益。”

多维度饱和治疗提高生存率

虽然胆道癌早期患者能够通过根治性手术取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仅有10%左右的胆道癌患者可以获得手术机会 ,大部分患者确诊时便已是晚期无法手术,可见晚期胆道癌患者的临床需求远未被满足。

刘荣主任表示:“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胆道癌患者,不能依靠单一的治疗手段去提高生存率,要建立于多维度饱和治疗的基础上,组合不同的治疗方式,从而达到更佳的疗效和预后。目前晚期胆道癌主要采用化疗、基因检测后,进行靶向治疗或检测特殊位点后用PD-1 、PD-L1治疗等方式,联合方案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给病人带来很大获益——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可显著缓解肿瘤发展,帮助患者达到可手术指征,为大约40%的病人带来手术的机会,将5年生存率由10%以下提高至20%以上,这一成果非常鼓舞人心,也让更多晚期胆道癌患者看到治愈希望。”

早在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癌症纳入慢性病范畴。如今,随着科学技术与医学水平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创新疗法涌现,癌症患者的生存周期也越来越长,完全实现癌症慢病化、实现长期带癌生存成为可能,让更多患者重拾生命的希望。同时,完善高质量胆道癌防治体系,不仅要持续提升胆道癌诊疗水平,早期预防亦不可忽视,应做到早筛早诊,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治结合,才能全面提升胆道癌的生存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本材料仅用于疾病教育目的,若有任何疑问,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土。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