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一条光荣与辉煌之路。近年来,临沂市按照山东省委“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定位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先行战略,深刻把握“12345”部署,狠抓深化“四雁工程”、做强特色产业、突破精深加工、实施“百千工程”、做实循环经济“五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探索出以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打造、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五个连片”为内涵的片区建设之路。沂蒙乡村走稳振兴路,奔向好日子,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一张闪亮名片。
践行大食物观守护粮食安全
乡村振兴,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首要任务。临沂市坚决将粮食生产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入手,把好播种基础关、田间管理关、中后期作物生长关、抗灾减灾关、打造新时代“沂蒙粮仓”。坚决抗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守937万亩耕地保护红线,强化高标准农田“建管用”,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83亿斤以上。树立践行“大食物观”,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蛋禽、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菜篮子”保障水平,全市生猪出栏量全省第一,肉蛋奶产量全省第二。加强沂蒙山优质种质资源保护,重点做好蜜桃、黄瓜、金银花等优势产业种子种苗研发推广工作,切实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临沂市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变量,导入片区思维、链式思维、共富思维打造“一镇一品”。今年上半年,畜牧屠宰、粮油加工、蔬菜等6大产业集群完成产值798.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0%。
实践表明,特色产业做成大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临沂市对18个特色产业逐一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把增量任务压实到70个项目、40家企业。
当“特色”邂逅“融合”,产业就会迈向“绿富美”。临沂市抢抓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机遇,推动乡村旅游与“三农”发展深度融合。全年建设“沂蒙乡愁”精品民宿27家,宣传推介10条休闲农业精品景点路线,其中兰陵县“古村花海乡趣游”入选全国2023年夏季精品景点线路。
食品产业和会展产业都是临沂市的优势产业,二者融合发展,碰撞出精彩火花:首届中国临沂地产食品博览会、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会、2023山东(临沂)食品产业博览会等先后举办,实现由“本市展”到“区域展”的跨越,以“沂蒙美食”连接世界,以“齐鲁滋味”征服人心。
立足当地自然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临沂市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力争3年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省知名企业品牌25个,进一步叫响“产自临沂”。
蒙阴县打造十里桃乡农产品供应基地,铸强“蒙阴蜜桃”品牌;沂水县、沂南县河东区、沂河新区、高新区发展高端食品产业,让广大消费者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彰显沂蒙好品之“食”力......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主线,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各县区导入片区思维、链式思维、共富思维,做好“土特产”文章。
目前,创建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7个,苍山大蒜、蒙阴蜜桃、平邑金银花成为首批“好品山东”区域公用品牌。
深入实施“百千工程” 塑造乡村振兴风貌
乡村既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故土。
近年来,临沂市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今年,临沂市坚持把“百千工程”作为“三农”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市县财政3年列支36亿元,建设100个示范村、提升1000个整治村,力争3个周期实现全覆盖。各县区(开发区)按照临沂市委“一片片地抓、抓一片成一片”的思路,施展临沂市在推进沂蒙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创出来的“独门绝学”——“五个连片”,通过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建设实力的、农民的、活力的、宜居的、奋进的沂蒙乡村。
坚持片区思维强化分类指导。扎实推动156个乡镇分类推进考核、西部6乡镇振兴、主城5区突破,初步形成“提升北部、优化南部、盘活中部、突破西部、加强东部”的发展格局。
精雕细琢打造千家样板村。对一期1100个实施村,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抓推进,做到抓一片、成一片、示范一片,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有力促进了软弱涣散村班子转化提升。分期分批组织村庄负责人赴浙江培训,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形成“我的家乡我建设”热潮。
增减之间带来满满幸福感。据临沂市人民政府官网显示,临沂市累计清理“五大堆”11.5万处、残垣断壁7404处,拆除违法建筑2971处,“减”出了农村环境秩序、公平正气;新建农村道路481公里,硬化“户户通”9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141万平方米,实施生态修复项目705个,“加”出了村民幸福指数;盘活闲置住宅919处,建成特色街区643个,创建“美在农家”2万余户,“融”出了乡村新风貌、新活力。
浙江20年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的经验得出,人居环境打底和美乡村生活。如今的沂蒙大地,镇街亮眼,乡村焕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院墙彩绘,角落花草,生态和人文相映成趣,一二三产业融合渐入佳境。
深化实施“四雁工程” 加快乡村现代化进程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临沂市聚焦解决乡村人才短缺、产业竞争力弱、乡村活力不足等现实矛盾,创新实施“四雁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盘活各类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聚集,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力。
头雁领航、归雁回引、鸿雁丰翼、雁阵齐飞,“四大行动”选配“兵支书”“企支书”“青支书”2326名,吸引在外优秀人才1100名,培育“土专家”“田秀才”3000名,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3万家。
头雁领航。坚持“重激励、严约束、及时调、掐尖选、支持干”,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全周期全链条选用机制,评选“王传喜式好支书”134名,优选“兵支书”1140名,65%的村支书收入达到乡镇事业人员标准,152人通过考试进入乡镇干部队伍。鼓励村党组织领创办合作社2483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
归雁回引。为吸引临沂在外企业家、专家和大学生等回乡返乡创新创业,出台人才、用地、金融等优惠政策,2022年,临沂市贷款贴息4000万元,撬动金融资金20亿元投入乡村,873人回乡创业任职。
壮大鸿雁。创新“学院+中心+基地”培养模式,累计培育“土专家”“田秀才”等高素质农民21.5万人,带动100万村民增收致富。
雁阵齐飞。以头雁、归雁、鸿雁为引领,通过贴息贷款、设立风险补偿金等方式,吸引技术、资本等要素齐聚乡村,培育农业创业孵化园12个,发展合作社2.5万家,促进消费品“上山下乡”、农产品进城入市。同时,强化金融助力,用足用好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政策,创新美德信用转化机制,为1166个主体授信173.08亿元,引入更多金融“活水”注入沂蒙乡村“沃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征程,新奋斗,当下,在临沂这片1.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幅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已徐徐展开。千万沂蒙儿女,正在乡村振兴共富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