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说起虹桥商务区

最令人艳羡的条件之一就是

紧邻虹桥火车站和虹桥机场

“打车只要一个起步费”

但现在这个距离优势

却正在成为最大的交通软肋

公交车难找、网约车贵、出租车服务态度差

虹桥枢纽交通的“三公里魔咒”如何破局?

真实遭遇:3公里路付了100元

上海市民金素文(化名)的公司位于中骏广场附近,直线距离到虹桥火车站不到3公里,就算需要绕行,一个起步费也差不多可以抵达目的地。

金素文回忆,7月1日,她计划在虹桥火车站换乘“虹桥商务区1路车”去公司。但她对换乘路线不熟悉,无论是跟着指示牌一路走,还是咨询服务台工作人员,在车站来回走了半个小时,最终依然没能找到公交车。

无奈之下,金素文选择了搭乘出租车。第一名司机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她,“我给他说好话,说愿意给他加20块钱,但他就是不肯开车。”这名司机直接表示,“你应该去乘公交车”。

金素文只能找了第二辆出租车。司机没有拒载,但开始绕路,原本出租车打表22元左右的路程,计价器一直跳到了55元。最终,深知自己这单“不讨喜”的金素文向司机支付了100元车费。

尽管了解司机的不容易,但金素文还是觉得既气愤又无助:“我能感受到一路上,那名司机都在透过后视镜观察我。”

作为一家服务机构的经营者,金素文常年招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业伙伴。过去这个办公地点让她引以为傲,但现在她担忧,“如果外地客户按照我们的建议打车,很可能也会遇到拒载或绕路。”这不仅事关营商环境,更关系到上海的城市形象。

市民心声:“不去浦东是犯天条了吗?”

事实上,在虹桥枢纽打车到近距离的地方,容易遭司机白眼,早已成为不少市民的共识。社交平台上,一则标题为“虹桥火车站打出租车不去浦东是犯了什么天条么”的帖子,引发了网友们的共鸣,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遭遇司机冷脸的经历。

一名家住长宁的网友表示,因为半夜实在排不到网约车才选择了出租车:“报了地址被司机张口就骂,还问我为什么不去打网约车,害死他了。骂骂咧咧地开车,一路上都在微信上骂人。”

另一位网友则表示,“有一晚我打车到七宝,上车就给我甩脸子,骂了一路还要求加十块车费。其实加价我能接受,也知道他们排队很久,但是出来挣钱本来就有不确定因素,自己排队的时候就要想清楚,投资还有亏本风险呢。”

也有网友指出,在虹桥枢纽等客对出租车司机而言并非全无好处。司机们无需一直驾车四处跑,完全可以利用等待空隙吃饭、休息。

记者实测:近距离往返虹桥枢纽不容易

公交车:

指示标识不清,令旅客陷入迷茫

金素文说,她怎么都找不到“虹桥商务区1路车”。记者沿着金素文的路线进行实测,找到了原因:虹桥枢纽的“西交通中心”设置在虹桥站一侧,“东交通中心”则设置在了航站楼一侧。

在虹桥火车站与虹桥机场连接处,指示牌上的表述突然从原来的“公共汽车”,变为了“东交通中心”、“西交通中心”,且出现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箭头,让许多跟着“公共汽车”指示标识走到这里的游客陷入迷茫。不少人在指示牌前逗留,还有人小声和同伴讨论,“交通中心”到底是长途汽车站还是公交车站?

这两个位置截然相反的交通中心,以及“交通中心”这一过于宽泛的概念,常会令人陷入迷茫。不熟悉虹桥枢纽的市民、游客,很容易一路跟着上方“公共汽车”的指示标识,随机走到“东交通中心”或“西交通中心”。但途经两个中心的公交线路截然不同。

金素文就是走到了“西交通中心”

殊不知“虹桥商务区1路车”

只停靠在“东交通中心”

又比如,游客一路跟随“公共汽车(东)”的指示牌,走到“东交通中心”附近,“东交通中心”的指示牌就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公共汽车(西)”的指示牌,且指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尽管这个位置离问询处很近,但并不是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给予旅客正确指引。一名问询处的工作人员并不知道“东交通中心”在哪,另一名工作人员则只了解途经“东交通中心”的公交线路,对于途经“西交通中心”的公交线路一无所知。

网约车:

距离越近越吃亏

网约车同样不好找。如果说公交车的难找之处在于东西难分,网约车的难度则是楼层难辨。比如“网约车快速上客点-P9地面”附近,实际位置是P9停车库的B1层。楼层之间的定位是重叠的,但是乘客经常说不清所在的楼层。

通常情况下,网约车司机会反反复复确认、指引乘客,但有时,沟通也会陷入僵局。一名司机直言,“我们最怕的就是第一次来的外地乘客。你怎么跟他说,他都无法理解。”

除了路难找之外,根据相关网约车的计价规则,“里程费、时长费合计不足基础费时,直接按照基础费计费”。如果司机在停车场停留超过20分钟,或当日已经进入停车场超过1次,那么,乘客还需额外支付停车费。这意味着,对乘客而言,目的地距离虹桥枢纽越近,越不划算。

从虹桥P9停车库到中骏广场为例,距离2.9公里,里程费为6.82元,时长为10分钟,时长费为5元。但记者支付了35元,其中就包括23.18元“补足基础费”。

司机小胡解了一道数学题:对乘客来说,从虹桥枢纽出发,去往10公里到20公里距离的地方,是最划算的。因为这些乘客既能保证自己整笔订单的费用超过35元,无需额外支付“补足基础费”,也不需要支付“远途费”。

出租车:

短途打车体验堪称煎熬

相比于公共汽车和网约车,虹桥枢纽的出租车是相对标识最清晰、最容易找到。然而,打车距离仅5公里的记者还是遭遇了不愉快的乘车体验:出租车司机一路上都在抱怨,“你步行很快就到了。你非要坐车干什么呢?”“我们在这里,1000辆车一起排队,一上午就排你一个,这么短的距离,你走过去有什么区别?”

这名司机坚持认为,即使拎着行李,居住在虹桥枢纽附近的乘客,也不该搭乘出租车:“扛一下又怎么样呢?你从虹桥火车站不也是扛出来的?”

这番对话后,车内陷入了漫长的沉默。

虽然很难将所有责任

都推到网约车、出租车司机身上

但如果任由市场

用野蛮、无序的方式肆意转嫁成本

只会带来不断的差评和恶性循环

有关部门需拿出“绣花针”功夫

切实提升虹桥枢纽交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擦亮上海公共交通服务的金字招牌

让市民、游客能够

安全出行、便捷出行、快乐出行

上海新闻广播综合自新闻晨报

说起虹桥商务区

最令人艳羡的条件之一就是

紧邻虹桥火车站和虹桥机场

“打车只要一个起步费”

但现在这个距离优势

却正在成为最大的交通软肋

公交车难找、网约车贵、出租车服务态度差

虹桥枢纽交通的“三公里魔咒”如何破局?

真实遭遇:3公里路付了100元

上海市民金素文(化名)的公司位于中骏广场附近,直线距离到虹桥火车站不到3公里,就算需要绕行,一个起步费也差不多可以抵达目的地。

金素文回忆,7月1日,她计划在虹桥火车站换乘“虹桥商务区1路车”去公司。但她对换乘路线不熟悉,无论是跟着指示牌一路走,还是咨询服务台工作人员,在车站来回走了半个小时,最终依然没能找到公交车。

无奈之下,金素文选择了搭乘出租车。第一名司机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她,“我给他说好话,说愿意给他加20块钱,但他就是不肯开车。”这名司机直接表示,“你应该去乘公交车”。

金素文只能找了第二辆出租车。司机没有拒载,但开始绕路,原本出租车打表22元左右的路程,计价器一直跳到了55元。最终,深知自己这单“不讨喜”的金素文向司机支付了100元车费。

尽管了解司机的不容易,但金素文还是觉得既气愤又无助:“我能感受到一路上,那名司机都在透过后视镜观察我。”

作为一家服务机构的经营者,金素文常年招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业伙伴。过去这个办公地点让她引以为傲,但现在她担忧,“如果外地客户按照我们的建议打车,很可能也会遇到拒载或绕路。”这不仅事关营商环境,更关系到上海的城市形象。

市民心声:“不去浦东是犯天条了吗?”

事实上,在虹桥枢纽打车到近距离的地方,容易遭司机白眼,早已成为不少市民的共识。社交平台上,一则标题为“虹桥火车站打出租车不去浦东是犯了什么天条么”的帖子,引发了网友们的共鸣,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遭遇司机冷脸的经历。

一名家住长宁的网友表示,因为半夜实在排不到网约车才选择了出租车:“报了地址被司机张口就骂,还问我为什么不去打网约车,害死他了。骂骂咧咧地开车,一路上都在微信上骂人。”

另一位网友则表示,“有一晚我打车到七宝,上车就给我甩脸子,骂了一路还要求加十块车费。其实加价我能接受,也知道他们排队很久,但是出来挣钱本来就有不确定因素,自己排队的时候就要想清楚,投资还有亏本风险呢。”

也有网友指出,在虹桥枢纽等客对出租车司机而言并非全无好处。司机们无需一直驾车四处跑,完全可以利用等待空隙吃饭、休息。

记者实测:近距离往返虹桥枢纽不容易

公交车:

指示标识不清,令旅客陷入迷茫

金素文说,她怎么都找不到“虹桥商务区1路车”。记者沿着金素文的路线进行实测,找到了原因:虹桥枢纽的“西交通中心”设置在虹桥站一侧,“东交通中心”则设置在了航站楼一侧。

在虹桥火车站与虹桥机场连接处,指示牌上的表述突然从原来的“公共汽车”,变为了“东交通中心”、“西交通中心”,且出现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箭头,让许多跟着“公共汽车”指示标识走到这里的游客陷入迷茫。不少人在指示牌前逗留,还有人小声和同伴讨论,“交通中心”到底是长途汽车站还是公交车站?

这两个位置截然相反的交通中心,以及“交通中心”这一过于宽泛的概念,常会令人陷入迷茫。不熟悉虹桥枢纽的市民、游客,很容易一路跟着上方“公共汽车”的指示标识,随机走到“东交通中心”或“西交通中心”。但途经两个中心的公交线路截然不同。

金素文就是走到了“西交通中心”

殊不知“虹桥商务区1路车”

只停靠在“东交通中心”

又比如,游客一路跟随“公共汽车(东)”的指示牌,走到“东交通中心”附近,“东交通中心”的指示牌就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公共汽车(西)”的指示牌,且指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尽管这个位置离问询处很近,但并不是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给予旅客正确指引。一名问询处的工作人员并不知道“东交通中心”在哪,另一名工作人员则只了解途经“东交通中心”的公交线路,对于途经“西交通中心”的公交线路一无所知。

网约车:

距离越近越吃亏

网约车同样不好找。如果说公交车的难找之处在于东西难分,网约车的难度则是楼层难辨。比如“网约车快速上客点-P9地面”附近,实际位置是P9停车库的B1层。楼层之间的定位是重叠的,但是乘客经常说不清所在的楼层。

通常情况下,网约车司机会反反复复确认、指引乘客,但有时,沟通也会陷入僵局。一名司机直言,“我们最怕的就是第一次来的外地乘客。你怎么跟他说,他都无法理解。”

除了路难找之外,根据相关网约车的计价规则,“里程费、时长费合计不足基础费时,直接按照基础费计费”。如果司机在停车场停留超过20分钟,或当日已经进入停车场超过1次,那么,乘客还需额外支付停车费。这意味着,对乘客而言,目的地距离虹桥枢纽越近,越不划算。

从虹桥P9停车库到中骏广场为例,距离2.9公里,里程费为6.82元,时长为10分钟,时长费为5元。但记者支付了35元,其中就包括23.18元“补足基础费”。

司机小胡解了一道数学题:对乘客来说,从虹桥枢纽出发,去往10公里到20公里距离的地方,是最划算的。因为这些乘客既能保证自己整笔订单的费用超过35元,无需额外支付“补足基础费”,也不需要支付“远途费”。

出租车:

短途打车体验堪称煎熬

相比于公共汽车和网约车,虹桥枢纽的出租车是相对标识最清晰、最容易找到。然而,打车距离仅5公里的记者还是遭遇了不愉快的乘车体验:出租车司机一路上都在抱怨,“你步行很快就到了。你非要坐车干什么呢?”“我们在这里,1000辆车一起排队,一上午就排你一个,这么短的距离,你走过去有什么区别?”

这名司机坚持认为,即使拎着行李,居住在虹桥枢纽附近的乘客,也不该搭乘出租车:“扛一下又怎么样呢?你从虹桥火车站不也是扛出来的?”

这番对话后,车内陷入了漫长的沉默。

虽然很难将所有责任

都推到网约车、出租车司机身上

但如果任由市场

用野蛮、无序的方式肆意转嫁成本

只会带来不断的差评和恶性循环

有关部门需拿出“绣花针”功夫

切实提升虹桥枢纽交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擦亮上海公共交通服务的金字招牌

让市民、游客能够

安全出行、便捷出行、快乐出行

上海新闻广播综合自新闻晨报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