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肠,俗称“海肠子”,学名单环刺螠,是无管螠目刺螠科刺螠属无脊椎动物。海肠的身体呈紫红色或棕红色,前端较细,中间粗大,后端圆钝,体表布满突起,形态独特。
海肠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等亚洲国家,在中国,海肠主要分布于渤海地区及北方沿海如烟台、青岛等地。海肠为杂食动物,多以泥沙中腐烂的有机物、小型底栖动物为食,主要饵料为藻类。
通常海肠生活在浅海的沙滩洞穴中,平日上浮到洞口吸食食物,遇情况会立即下潜至洞底。有经验的赶海者会在退潮后,凭借留在沙滩上的洞口,找到它的洞穴,然后用铲子铲沙,并快、准、轻捕获海肠。
每年开春的一段时间,海水温度适宜,饵料丰富,海肠便会钻出洞口,在海中浮游,此时也是捕获的大好时机,渔民拉网捕鱼时便可收获不少海肠。海肠体型肥大,身体前端有一长吻用于觅食,可伸长至一米以上,利用其黏性黏着底部的小动物或有机颗粒。由于吻部在外觅食而容易被海鸟啄食,故其再生性极强。
海肠虽然其貌不扬,但味道却极为鲜美。海肠肉质脆嫩,营养丰富,自古以来,在中国、日本和朝鲜沿海均作为名贵海鲜食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海肠体壁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胶原蛋白,体内存在抗凝血肽、纤溶酶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被称为“裸体海参”。
近年来,随着海肠的美名远扬,其需求量大增,海肠人工繁育产业应运而生。通过科学养殖和加工技术,海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消费者的餐桌增添了更多美味和健康。通过近海养殖海肠,可有效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等。由于海肠对硫化物有较强的耐受与解毒能力,被当作沿海硫化物代谢相关研究的模式生物,海肠养殖还可改善滩涂底质,增加增殖区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海肠的加工方式也多样,在山东烟台地区,速冻海肠备受欢迎。通过现代高科技生物加工技术和独特的加工工艺,可以将野生海肠速冻保存,既保留了其鲜美与营养,又方便运输和储存。此外,海肠还可以被加工成即食产品,如即食海肠、海肠粉等。将海肠烘干后磨成粉,成为烹饪中的调味佳品,可用于炒菜、煲汤、调饺子馅等多种用途。
海肠是鲁菜中的重要原料,烹饪方法也很多,“韭菜海肠”“干海肠”“汆海肠汤”“肉末海肠”“海肠捞饭”等都十分具有地方特色。海肠一般只食用其体壁,烹饪时,需确保其是活的,用剪刀剪掉两头带刺的部分,将内脏和血液洗净;炒制时动作要快,防止变老。(文/武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