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22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联合主办的首届ICOMOS·中国·文化遗产大学论坛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功举办。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泰国、比利时、法国、巴西、墨西哥等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10余所国内高校专家代表,以及ICOMOS China会员、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师生代表、业界同仁、媒体嘉宾等共计120余人参加会议。
“ICOMOS大学论坛”(University Forum)由ICOMOS 总部发起,旨在加强ICOMOS、高校和文化机构之间的全球合作。本次活动是该论坛首次在亚洲地区举办。9月21日上午,本届大会主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终身荣誉会员、清华大学张杰教授主持ICOMOS·中国·文化遗产大学论坛正式开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Leonardo Barci Castriota先生出席并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吴志强、庄惟敏分别发表主题致辞。
张悦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自建立时起,便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教育使命,学院现今仍致力于建筑遗产保护、世界遗产申报等相关课题。在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兴起的时代,应探索出文化遗产未来发展的双赢之路。
宋新潮在致辞中表示,ICOMOS China成立30年来,积极参与ICOMOS国际事务,努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本次大学论坛的举办,表现出中国对ICOMOS事业的大力支持,更期待以此为平台推动《威尼斯宪章》等国际文化遗产理念探讨,助力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Leonardo Barci Castriota在致辞中代表ICOMOS执委会对中国举办文化遗产大学论坛表示感谢。他介绍了ICOMOS大学论坛的背景和阶段性成果,期待这一平台能够进一步惠及亚太地区更多国家,形成更广泛影响力。
王建国院士、吴志强院士、庄惟敏院士对大学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
开幕式上,宋新潮理事长将“ICOMOS·中国·文化遗产大学论坛”旗帜授予首届论坛主席张杰教授。
本次大会以“文化遗产学科发展”为主题,分设四个发言板块。板块一“《威尼斯宪章》、ICOMOS的60年及其与大学资源的联系互动”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主持。
该板块中,宋新潮理事长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青年人才培养”为题,回顾了ICOMOS青年人才行动,ICOMOS China参与ICOMOS 青年工作组,与Whitrap等机构联合开展青年培训、交流,与高校联合培养实习生等成果,并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设立与发展、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大使行动等做法。
Leonardo Barci Castriota副主席以“《威尼斯宪章》与当代保护理论”为题,指出《威尼斯宪章》的欧洲中心主义背景,提出在《威尼斯宪章》发布60周年之际,有必要融入多元化视角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他强调要重视社区赋予遗产的文化与象征意义,关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推出更具普惠性的保护方案。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执委、日本立命馆大学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大窪健之以“文化遗产 DRM 教育方法——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与风险管理教席计划”为题,回顾了日本文化遗产灾害风险管理项目的发展历程,并对灾害风险管理(DRM)课程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板块二“文化遗产作为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由张悦教授主持。
张杰教授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应用与发展趋势”为题,以济南泉·城文化景观这一典型案例阐述了中国文化遗产自然与人文交融、多尺度嵌套、多要素共构、与当代生活环境和城市紧密关联等特点,展示了地理、地质、水文、人工智能、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与文化遗产学科交叉研究与应用的方法。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执委、韩国专家赵斗元以“理论和方法论视角下的文化遗产学科研究——聚焦ICOMOS关于防御工事和军事遗产的指南”为题,对防御工事和军事遗产的功能属性及多维价值进行讨论,意在为防御工事和军事遗产领域的学术研究和遗产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分析。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李和平教授以“文化遗产教育的在地性实践”为题,分享了重庆大学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科建设方面的工作。重庆大学注重文化遗产的在地性,重点研究西南地区的古建筑和民居,通过学院发展为西南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东南大学教授董卫以“高密度条件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发展——以隋唐洛阳城为例”为题,探讨大遗址如何在高密度的城乡环境中进行整体保护展示并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提出“国家历史文化空间”概念,以更好融合文化和自然遗产,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执行院长穆钧教授以“多维融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学科建设思考”为题,介绍了北京建筑大学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复旦大学教授杜晓帆以“愿景与困境:关于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为题,分享了对文化遗产学科定位的思考以及对文化遗产学理论体系及其研究范式的建构的反思与讨论;同济大学教授邵甬的题目为“以践行远:文化遗产实践教育的探索”,分享了同济大学在文化遗产实践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发展。
板块三“文化遗产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由李和平教授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何依以“田野十年: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行’与‘思’”为题,分享了团队如何在过去十年中通过田野调查和乡土聚落的研究揭示宁波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组织规律,并将这些实践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考古与美术区域中心(SEAMEO SPAFA)文化遗产高级管理专家Hatthaya Siriphatthanakun介绍了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及其文化遗产能力建设项目。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安荣教授从实施路径、利用传承、价值保护三个方面指出当前文化名城保护和传承的需求,结合清华大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分享文化遗产数字孪生领域在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的进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Carolina Castelllanos以“从课堂到实地:将文化遗产教育与现代保护和管理实践相结合”为题,深入探讨提升文化遗产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策略的途径。
东南大学教授李新建分享东南大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系列成果。东南大学构建了综合的遗产保护体系,涵盖古建筑修缮、园林保护和城乡遗产管理等领域。
板块四“文化遗产学科课程与青年人才培养”由天津大学张春彦教授主持。
该板块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彭长歆教授、比利时鲁汶大学Thomas Coomans(高曼士)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春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李晓峰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雷振东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思渝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各高校学院在文化遗产领域各自富有特色的产学研发展路径,展示了不同方向的学科教研、人才培养及实践成果。
闭幕式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邓超主持并致辞。他表示,本次大学论坛的召开是贯彻“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要求的重要举措,旨在推广“大保护”理念,打破文化遗产学科和行业壁垒。国家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期待通过这一平台,开展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遗产行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大会主席张杰教授对大学论坛进行会议总结,并宣布第二届“ICOMOS·中国·文化遗产大学论坛”由天津大学举办。
9月22日,论坛组织参会嘉宾前往景山公园、钟鼓楼等处开展参观考察,实地了解北京在遗产保护工作方面的创新发展,感受古都的保护、传承、利用。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搭建了新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充分展示了文化遗产学科的发展与广阔前景,对促进国际合作、推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