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针对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国家标准——《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于202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中国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标志着我们在构建符合国情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今天,《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作为一项由生态环境部主导研制的重要标准开始生效。该标准旨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为各相关方提供一个统一且权威的指导框架,以便于后续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制定。这一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于加快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O 14067标准,确立了产品碳足迹研究的范围、基本原则以及量化方法等内容。相比于国际标准,该国标还特别加入了用于编制特定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参考框架以及关于数据地理边界的建议信息,使其更具操作性和适用性,更加契合中国国情。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主办的“符合国情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聚集了众多国内外顶尖专家,围绕如何基于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展开了深入讨论。作为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者之一,田亚峻研究员在会上详细解读了国家标准中新增加的数据地理边界信息部分,帮助与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
田亚峻研究员表示:产品碳足迹作为衡量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要指标,一直备受关注。而其准确度则是决定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提升准确性,国标GB/T 24067-2024创造性地引入了地理位置要素,这一创新举措不仅符合我国国情,也体现了我国在兼容国际标准基础上的新突破。通过引入地理位置,可以更加精准地计算产品碳足迹,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同时,他还说:地理位置信息的加入还为产品碳足迹分析带来了新的视角。借助碳足迹的空间溯源能力,可以有效地追踪碳排放责任的转移路径,为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一刀切”做法。这项创新不仅有助于中国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挑战,增强本国产品的低碳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地位,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公平贸易贡献了中国方案。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兼容并超越”的理念,不断完善我国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其与国际接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到碳足迹核算和管理中来,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