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波动、产业调整和绿色转型等新变局的背景下,清华会讲学术工作坊“中德区域经济对话:实践与展望”于2024年10月24日下午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活动由清华会讲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旨在促进中德两国在政治人文交流、宏观经济形势、经贸关系、民航业发展、通讯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及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深入对话与合作。对话分为两个部分:对话一的主题是“中德政治与人文对话:增进互信”,对话二的主题是“中德经贸对话: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与会嘉宾由中德双方学界智库专家与活跃在中德经贸领域的中德企业界代表组成,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德国汉堡赫尔穆特·施密特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以及中国东方航空、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中国欧盟商会等行业专家代表共50余人参与了研讨。
图:“中德区域经济对话:实践与展望”研讨会专家合影
开幕式由清华会讲副秘书长陆洋主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史志钦、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漆海霞做开场致辞。
史志钦 在致辞中指出,中德关系在中欧关系中占据着关键地位。他表示,虽然近年来欧盟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增加了竞争和摩擦,复杂了双边关系。但他指出通过对话与合作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实现互利共赢。他呼吁双方应加强沟通,以消除信任赤字,进一步推动中德关系的发展。
漆海霞 在致辞中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中德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她强调,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地区冲突加剧,全球不稳定性凸显。同时,欧洲对华政策受中美竞争影响,合作模式正在变化。尽管面临挑战,中德两国应加强合作,以促进国际和地区稳定,进而使经贸关系成为双方在不确定环境中实现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图:中德专家研讨会现场对话交流
在主题一“中德政治与人文对话:增进互信”的对话中,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孟虹 结合2024年两次访德经历,讨论了“俄乌战争后中德关系的变化”,聚焦战争与和平、竞争与合作,以及风险与机遇三大主题展开发言。她强调了中德关系的复杂性,呼吁双方通过高层对话机制、人文交流和学术合作来化解分歧,尤其是在媒体和青年层面的合作,以推动两国关系稳步发展,并借鉴双方在制度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经验。
来自德国的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系教授弗兰克·甘斯曼特(Frank Gaenssmantel) 在发言中讨论了中德及中欧关系,尤其是双方在互信问题上的挑战。他指出,中欧在外交政策上存在一定分歧,导致信任赤字增加。此外,他也提出了要通过对话、实用主义和多边平台来化解冲突的方法。他强调,避免过度情绪化反应,特别是在涉及一些敏感话题时,双方应通过和平的对话方式推进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外交教研室主任李文红 在发言中指出,中德学术合作是两国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提到,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其成为德国科学界的重要合作伙伴,但中德学术合作目前存在不对称性,尤其表现在赴德和赴华学者人数的差异。她建议,双方应建立对称的合作关系,设立明确的战略目标,同时增加民间团体参与。此外,她强调高校应加强对留学生的支持,促进其融入,并加快签证等行政流程,以提升中德学术交流的效率和深度。
在主题二“中德经贸对话: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话中,德国作家、记者、纪录片制作人弗兰克·泽林(Frank Sieren) 在线发言讨论了中德汽车行业的合作与发展。他回顾了80年代的单向合作模式,强调中国逐渐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在电动汽车和数字化方面的突破推动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虽然这给德国制造商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但他呼吁中德双方应以平等互利为基础,创造更多合作机会,避免保护主义,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实现共同发展。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北京首席代表墨轲(Dr.Peter Merker)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分享中德合作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他指出,德国企业在上海和京津冀的影响深远,但合作模式较为复杂,既有经济交流,也有历史背景的影响。最后,他强调中德在未来,特别是在无人驾驶和AI应用等领域的合作潜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院长寇蔻 在讲话中指出,全球化已进入新阶段,主要经济体收紧保护政策,安全和地缘政治对经贸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同时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重塑国际经济格局。他分析了欧盟对华政策的变化,强调内部产业发展与保护措施。针对中德经贸关系,他提到贸易数据下滑和德国经济面临的去工业化及高成本问题,但中国市场规模和完备产业链为合作提供机会。他总结认为,尽管面临下行周期,双方依然高度相互依赖,未来在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领域有望深化合作。
中国东航企业文化部华北区域经理韩菡 在讲话中介绍了中国东航在中欧及中德区域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措施方面的实践。自2014年成立欧洲营销中心以来,东航市场拓展显著,2024年运力和客运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在与中资企业和旅行社的合作上。东航还注重绿色低碳发展,参与碳市场,研发绿色产品,应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提升飞机能效,引进新能源车辆,推动绿色建筑。未来,东航将持续创新,致力于成为航空业可持续发展的先锋。
中欧医疗健康产业专家米福(Volker Müller) 在发言中指出中德两国在医疗领域面临共同挑战,如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增加和医疗费用上涨。他强调通过中小型医疗企业的合作模式,借助中国低成本研发和临床试验,加速产品上市。同时,他呼吁加强两国在医疗器械标准和监管政策的协调,并建议德国企业拓展在中国及新兴市场的投资机会,以应对行业挑战,促进双方的合作与发展。
对外经贸大学史世伟教授 的发言聚焦于区域发展与产业集聚的重要性,强调了德国作为发达国家在技术、管理和创新方面的优势。他指出,尽管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仍需转型升级,向高技术和创新集群迈进。史世伟提到,德国的产业集聚成功在于政府的支持政策、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多层次的合作网络。他强调,中国在学习德国经验的同时,应注重市场导向和专业化管理,借鉴德国的创新集群经验,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图:专家作主旨发言
在讨论环节中,专家们针对国际形势、国际规则差异、文化传统等因素对中德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讨论热烈。大家一致认为,增强沟通与理解将是推动中德合作的关键。“会讲”之制,缘起春秋,盛于南宋,是中国古代学术探讨的典范,此次清华会讲学术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德两国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也为双方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