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作为“超级选举年”最受关注的一场,2024年美国大选不仅可能对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产生深度影响,也成为世界观察美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四年一度的大选年,美国民众如何看自己,又如何看世界?环球时报研究院近期进行的“中美互视”民意调查显示,仅两到三成美国受访者评价美国当前的民主制度和社会治理成功,绝大多数美国受访者希望新任总统能关注如何解决国内问题。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均有九成左右受访者关心两国关系,加强经济商业交流、民间往来、气变合作仍是中美主流民意。

近七成美国民众希望新一任总统更聚焦于国内问题

9月29日至10月16日,环球时报研究院在中美两国同步进行“中美互视”民意调查,调查采用在线样本库邀约填答方式进行,在美国共回收有效问卷3134份,在中国回收有效问卷2108份。本次民调覆盖美国50个州以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中国覆盖七大区域的16个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调查结果分别根据中美最新人口数据中的年龄和性别结构进行了加权处理。

根据此次调查数据,美国民众对当前本国经济趋势与现状的实际感受不太乐观。超四成受访者认为美国未来4年“很有可能”(29%)或“肯定会”(15%)发生经济危机,三成多认为“有一定可能性”,还有一成多认为“不可能”发生。与此同时,接近四成美国受访者认为本国的经济形势目前处于衰退状态(38%),近三成选择了“起伏不定”。

随着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突破35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四成美国受访者认为这意味着“美国政府濒临破产,权力大幅下降”,该比例远高于问卷设置的对照选项“高额债务彰显国内外对美国政府的深厚信任”(16%)。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10月的民调数据也显示,美国人的月度经济信心指数(ECI)为-26,为历史较低数值。盖洛普认为,这一数字表示美国经济信心仍然低迷。

此次调查还显示,30%的美国受访者评价美国民主政治制度是“成功”的,评价其“失败”的比例为38%。24%的受访者将美国的社会治理方式评价为“成功”,评价其“失败”的受访者占比为33%。75%的美国受访者认为美国贫富差距程度“大”或“非常大”。认为少数群体的权益受到有效保护、未受有效保护的比例分别为43%和47%。此外,14%的受访者认为社区的治安状况有所改善。

一名居住在艾奥瓦州的“00后”美国受访者在调查问卷中留言说:“我认为美国政府越来越不重视公民的财务状况,导致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进而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问题:有人干3份工作,但仍然买不起房子甚至食品杂货,更不用说整个医疗保健(体系的)问题了。”一名北卡罗来纳州的“85后”受访者表示,由于美国多地港口码头工人10月举行罢工,通货膨胀再次上升。一名来自亚利桑那州的65岁受访者对美国联邦政府的高额债务表达了担忧:“巨额债务是每个纳税人的经济负担,最终可能会导致与希腊类似的情况。”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当前,美国公众的不满主要源于联邦政府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和处理好涉及民众福祉的物价、医保、就业、收入等民生问题,这种悲观情绪某种程度上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19世纪末经济危机时期的民众情绪非常相似。

根据此次调查,近七成美国民众希望新一任总统未来能更聚焦于解决美国国内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红州”与“蓝州”受访民众占比相差仅两个百分点。当被问及是否支持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无偿资金援助时,40%的美国受访者表示支持,38%持否定态度,22%表示不确定。超八成美民众支持俄乌双方尽快进行和谈并结束冲突。

绝大多数美国民众支持俄乌结束冲突,但美国政府11月1日宣布,将再向乌克兰提供价值4.2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对此,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信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相较于国会、盟国的意见,美国民众的看法对政府的影响相对有限。除非反对的民意发展到极强的程度,如越南战争后期那样,否则单凭民意本身往往很难迫使决策层改变外交政策。

对于近四成美国民众反对华盛顿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无偿资金援助,信强评论称,当前,相当一部分美国民众认可“美国优先”。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开展资金援助时,一方面面临“囊中羞涩”的问题,另一方面认为美国不应承担“过多过重”国际责任的民众数量近年来也的确变得越来越多。

在8组双边关系中,中美关系获选比例最高

当询问美国受访者哪些双边关系当前对美国来说更重要时,所列8个选项中,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获选比例最高(39%),美国与英国、欧盟、加拿大的关系位列第二梯队,比例均在33%左右。

美国受访者对美中关系表现出普遍的关心,高达87%的人表示关心美中关系,关心程度较高者达55%。对于美国总统候选人发表的关于中国的观点,近两成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超三成表示“比较关注”。李海东对《环球时报》分析称:“美国民众对中美关系的重视,一方面源于民众清醒地看到中美利益的共融性,另一方面也源于美国政客和媒体所刻意塑造的中国‘假想敌’的形象。”

与此同时,在中国,当被问及是否关心中美关系,超九成的受访者表示关心,关心程度较高者达67%。关于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14%的中国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过半数受访者表示“比较关注”。当询问中国受访者哪些双边关系当前对中国更重要时,中美以43%的获选比例位居第二。

自2018年起,美国通过对华加征关税单方面发动贸易战,在半导体等领域实施“小院高墙”的出口管制等措施,并拉拢或威胁盟友对华经济“脱钩”“去风险”等,阻碍了中美正常的经贸往来,也给民众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些都反映在了此次调查结果中。

此次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美国受访者知道美国的对华加征关税、出口管制和技术制裁等政策行为,也有六成左右的美国受访者了解中国的相关反制举措。美国民意大都认同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中29%认为对两国的负面影响同样大,24%的人认为对美国负面影响更大,21%的受访者认为对中国负面影响更大。受访的中国民众同样有最多的人认为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措施对两国的负面影响同样大,77%支持中国对美国加征“301关税”进一步行动开展反制。

对于中美关系,此次民调显示,在美国,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两国关系是“紧张”的,也有三成认为是“友好”或“正常”的;此外,4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美国社会存在“恐华”或“反华”情绪。

关于中美关系紧张的后果,95%的美国受访者认为这对美国产生了负面影响,认为影响程度“非常严重”“中等”“轻微”的比例约为2∶5∶2。

来自新泽西州的美国青年阿德里安对《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表示,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最终的后果要由美国公司和消费者来承担。纽约居民凯南也对记者说:“美国和中国为什么不能合作呢?福特首席执行官前几天说他非常喜欢开小米的汽车,我去查了那款车的价格,比我想象中便宜很多,我很感兴趣。但当我实际想要购买的时候,就立刻碰到了一堵墙。现在美国政府的关税、法律法规和各种对中国汽车的限制让我几乎无法以我可以承受的价格买到一辆中国产的电动车。地缘政治不应该影响到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另一位来自新泽西州的美国青年穆罕默德对记者表示:“我觉得美国政府对中国和中东国家的一些政策有歧视性。美国的繁荣要靠各族裔的人建设起来,然而他们频繁检控中国学者、吊销留学生的签证,这些举动对于美国的科技发展很不利。”

加强经济商业交流、民间往来、气候合作仍是中美主流民意

此次调查还邀请中美受访者预测美国大选之后两国关系将如何变化。其中,美国受访者中选择“不确定/难以回答”的比例接近四成,而预测“更加紧张”“有所缓和”“保持不变”的受访者比例均在两成左右;中国受访者中选择“保持不变”“有所缓和”的比例均为三成。与此同时,76%的美国民众认同美国应避免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挑衅或激怒中国。

在美国,76%的受访者已经了解到“中国快速而成功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根据此次调查结果,57%的美国受访者认同本国在某些方面应该借鉴和学习中国的经验,是不认同该观点受访者占比的两倍多。当被问及美国具体可以向中国学习借鉴的方向时,“科技研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重视高质量发展和绿色技术”三项均获约半数的提及率,高于其他选项。

在提及可供美国借鉴和学习的中国经验时,一名宾夕法尼亚州50多岁的美国受访者提到:“中国是一个整体,不像美国那样分裂。”一名20多岁的罗得岛州青年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值得美国学习。来自内华达州的一名“80后”受访者表示,中国建造桥梁和大型建筑的速度快、效率高,值得美国学习。

与此同时,有六成中国受访者表示对美国比较感兴趣。关于对美印象,“科技与创新”获较多积极评价。在经济、文化、环境、友好、文明、奋斗等方面,中国民意均更多选择了“中立”的态度。

对于中美交流与合作,两国受访者均表现出积极开放的态度。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和美国分别有七成多和超五成的受访者支持双方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更深入、更实质性的合作,分别有八成中国受访者和超过半数的美国受访者希望双方加强民间人员往来。此外,希望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商业交流的美国受访者占比也比较高,达到44%。

在中国文化方面,美国受访者对“中餐”“历史朝代”“中医治疗”等内容很感兴趣,中餐所获感兴趣比例高达75%,“历史朝代”“中医治疗”所获感兴趣比例超过半数。对于大熊猫“云川”和“欣宝”8月8日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首次公开亮相,多数美民众呈现“高兴”“期待”“支持”的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刁大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虽然说现在的中美关系面临一些挑战,但两国民众彼此之间的好奇心还是存在的。中美交往的历史上有过因为负面因素伤害感情的情况,但并不是主流,“从长期来看,中美民众之间其实是没有明显恶感的”。

李海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为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美国州、县、市等地方机构或利益群体是加强中美交流可行的突破口,推动民间层面不同群体开展广泛交流应是一个重点努力方向,可以从农业合作、科技、能源、气候、反毒品等诸多领域寻找和拓宽务实交流的机遇和空间。”

【环球时报记者 易佳 张婷鸽 欧阳子涵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戴润芝】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作为“超级选举年”最受关注的一场,2024年美国大选不仅可能对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产生深度影响,也成为世界观察美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四年一度的大选年,美国民众如何看自己,又如何看世界?环球时报研究院近期进行的“中美互视”民意调查显示,仅两到三成美国受访者评价美国当前的民主制度和社会治理成功,绝大多数美国受访者希望新任总统能关注如何解决国内问题。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均有九成左右受访者关心两国关系,加强经济商业交流、民间往来、气变合作仍是中美主流民意。

近七成美国民众希望新一任总统更聚焦于国内问题

9月29日至10月16日,环球时报研究院在中美两国同步进行“中美互视”民意调查,调查采用在线样本库邀约填答方式进行,在美国共回收有效问卷3134份,在中国回收有效问卷2108份。本次民调覆盖美国50个州以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中国覆盖七大区域的16个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调查结果分别根据中美最新人口数据中的年龄和性别结构进行了加权处理。

根据此次调查数据,美国民众对当前本国经济趋势与现状的实际感受不太乐观。超四成受访者认为美国未来4年“很有可能”(29%)或“肯定会”(15%)发生经济危机,三成多认为“有一定可能性”,还有一成多认为“不可能”发生。与此同时,接近四成美国受访者认为本国的经济形势目前处于衰退状态(38%),近三成选择了“起伏不定”。

随着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突破35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四成美国受访者认为这意味着“美国政府濒临破产,权力大幅下降”,该比例远高于问卷设置的对照选项“高额债务彰显国内外对美国政府的深厚信任”(16%)。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10月的民调数据也显示,美国人的月度经济信心指数(ECI)为-26,为历史较低数值。盖洛普认为,这一数字表示美国经济信心仍然低迷。

此次调查还显示,30%的美国受访者评价美国民主政治制度是“成功”的,评价其“失败”的比例为38%。24%的受访者将美国的社会治理方式评价为“成功”,评价其“失败”的受访者占比为33%。75%的美国受访者认为美国贫富差距程度“大”或“非常大”。认为少数群体的权益受到有效保护、未受有效保护的比例分别为43%和47%。此外,14%的受访者认为社区的治安状况有所改善。

一名居住在艾奥瓦州的“00后”美国受访者在调查问卷中留言说:“我认为美国政府越来越不重视公民的财务状况,导致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进而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问题:有人干3份工作,但仍然买不起房子甚至食品杂货,更不用说整个医疗保健(体系的)问题了。”一名北卡罗来纳州的“85后”受访者表示,由于美国多地港口码头工人10月举行罢工,通货膨胀再次上升。一名来自亚利桑那州的65岁受访者对美国联邦政府的高额债务表达了担忧:“巨额债务是每个纳税人的经济负担,最终可能会导致与希腊类似的情况。”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当前,美国公众的不满主要源于联邦政府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和处理好涉及民众福祉的物价、医保、就业、收入等民生问题,这种悲观情绪某种程度上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19世纪末经济危机时期的民众情绪非常相似。

根据此次调查,近七成美国民众希望新一任总统未来能更聚焦于解决美国国内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红州”与“蓝州”受访民众占比相差仅两个百分点。当被问及是否支持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无偿资金援助时,40%的美国受访者表示支持,38%持否定态度,22%表示不确定。超八成美民众支持俄乌双方尽快进行和谈并结束冲突。

绝大多数美国民众支持俄乌结束冲突,但美国政府11月1日宣布,将再向乌克兰提供价值4.2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对此,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信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相较于国会、盟国的意见,美国民众的看法对政府的影响相对有限。除非反对的民意发展到极强的程度,如越南战争后期那样,否则单凭民意本身往往很难迫使决策层改变外交政策。

对于近四成美国民众反对华盛顿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无偿资金援助,信强评论称,当前,相当一部分美国民众认可“美国优先”。对于美国政府来说,开展资金援助时,一方面面临“囊中羞涩”的问题,另一方面认为美国不应承担“过多过重”国际责任的民众数量近年来也的确变得越来越多。

在8组双边关系中,中美关系获选比例最高

当询问美国受访者哪些双边关系当前对美国来说更重要时,所列8个选项中,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获选比例最高(39%),美国与英国、欧盟、加拿大的关系位列第二梯队,比例均在33%左右。

美国受访者对美中关系表现出普遍的关心,高达87%的人表示关心美中关系,关心程度较高者达55%。对于美国总统候选人发表的关于中国的观点,近两成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超三成表示“比较关注”。李海东对《环球时报》分析称:“美国民众对中美关系的重视,一方面源于民众清醒地看到中美利益的共融性,另一方面也源于美国政客和媒体所刻意塑造的中国‘假想敌’的形象。”

与此同时,在中国,当被问及是否关心中美关系,超九成的受访者表示关心,关心程度较高者达67%。关于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14%的中国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过半数受访者表示“比较关注”。当询问中国受访者哪些双边关系当前对中国更重要时,中美以43%的获选比例位居第二。

自2018年起,美国通过对华加征关税单方面发动贸易战,在半导体等领域实施“小院高墙”的出口管制等措施,并拉拢或威胁盟友对华经济“脱钩”“去风险”等,阻碍了中美正常的经贸往来,也给民众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些都反映在了此次调查结果中。

此次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美国受访者知道美国的对华加征关税、出口管制和技术制裁等政策行为,也有六成左右的美国受访者了解中国的相关反制举措。美国民意大都认同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中29%认为对两国的负面影响同样大,24%的人认为对美国负面影响更大,21%的受访者认为对中国负面影响更大。受访的中国民众同样有最多的人认为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措施对两国的负面影响同样大,77%支持中国对美国加征“301关税”进一步行动开展反制。

对于中美关系,此次民调显示,在美国,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两国关系是“紧张”的,也有三成认为是“友好”或“正常”的;此外,4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美国社会存在“恐华”或“反华”情绪。

关于中美关系紧张的后果,95%的美国受访者认为这对美国产生了负面影响,认为影响程度“非常严重”“中等”“轻微”的比例约为2∶5∶2。

来自新泽西州的美国青年阿德里安对《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表示,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最终的后果要由美国公司和消费者来承担。纽约居民凯南也对记者说:“美国和中国为什么不能合作呢?福特首席执行官前几天说他非常喜欢开小米的汽车,我去查了那款车的价格,比我想象中便宜很多,我很感兴趣。但当我实际想要购买的时候,就立刻碰到了一堵墙。现在美国政府的关税、法律法规和各种对中国汽车的限制让我几乎无法以我可以承受的价格买到一辆中国产的电动车。地缘政治不应该影响到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另一位来自新泽西州的美国青年穆罕默德对记者表示:“我觉得美国政府对中国和中东国家的一些政策有歧视性。美国的繁荣要靠各族裔的人建设起来,然而他们频繁检控中国学者、吊销留学生的签证,这些举动对于美国的科技发展很不利。”

加强经济商业交流、民间往来、气候合作仍是中美主流民意

此次调查还邀请中美受访者预测美国大选之后两国关系将如何变化。其中,美国受访者中选择“不确定/难以回答”的比例接近四成,而预测“更加紧张”“有所缓和”“保持不变”的受访者比例均在两成左右;中国受访者中选择“保持不变”“有所缓和”的比例均为三成。与此同时,76%的美国民众认同美国应避免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挑衅或激怒中国。

在美国,76%的受访者已经了解到“中国快速而成功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根据此次调查结果,57%的美国受访者认同本国在某些方面应该借鉴和学习中国的经验,是不认同该观点受访者占比的两倍多。当被问及美国具体可以向中国学习借鉴的方向时,“科技研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重视高质量发展和绿色技术”三项均获约半数的提及率,高于其他选项。

在提及可供美国借鉴和学习的中国经验时,一名宾夕法尼亚州50多岁的美国受访者提到:“中国是一个整体,不像美国那样分裂。”一名20多岁的罗得岛州青年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值得美国学习。来自内华达州的一名“80后”受访者表示,中国建造桥梁和大型建筑的速度快、效率高,值得美国学习。

与此同时,有六成中国受访者表示对美国比较感兴趣。关于对美印象,“科技与创新”获较多积极评价。在经济、文化、环境、友好、文明、奋斗等方面,中国民意均更多选择了“中立”的态度。

对于中美交流与合作,两国受访者均表现出积极开放的态度。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和美国分别有七成多和超五成的受访者支持双方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更深入、更实质性的合作,分别有八成中国受访者和超过半数的美国受访者希望双方加强民间人员往来。此外,希望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商业交流的美国受访者占比也比较高,达到44%。

在中国文化方面,美国受访者对“中餐”“历史朝代”“中医治疗”等内容很感兴趣,中餐所获感兴趣比例高达75%,“历史朝代”“中医治疗”所获感兴趣比例超过半数。对于大熊猫“云川”和“欣宝”8月8日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首次公开亮相,多数美民众呈现“高兴”“期待”“支持”的态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刁大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虽然说现在的中美关系面临一些挑战,但两国民众彼此之间的好奇心还是存在的。中美交往的历史上有过因为负面因素伤害感情的情况,但并不是主流,“从长期来看,中美民众之间其实是没有明显恶感的”。

李海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为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美国州、县、市等地方机构或利益群体是加强中美交流可行的突破口,推动民间层面不同群体开展广泛交流应是一个重点努力方向,可以从农业合作、科技、能源、气候、反毒品等诸多领域寻找和拓宽务实交流的机遇和空间。”

【环球时报记者 易佳 张婷鸽 欧阳子涵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戴润芝】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