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企业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蹄疾步稳推进改革,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塑造了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校企科研合作过程中还存在堵点卡点,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有待提高。为此,应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转化体系构建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着手,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引领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关键产业,统筹好课程、教材、学科专业等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推动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建设具有权威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精品教材。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加强关键领域和新兴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和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未来技术人才,为科学理论突破、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形成与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推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具有鲜明的“指挥棒”作用,对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导向起到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要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克服将学术论文、专利申请、承担项目、奖项荣誉等作为科技成果评价的单一标准,强化应用意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效,特别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相兼顾,阶段性成果和中长期目标相衔接,逐渐形成多维度、分类别、长周期、差异化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完善以高校院所、生产企业、政府部门、社会大众和专业第三方等作为评价主体的多方评价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信息服务平台,规范过程监督管理,将评价标准、过程和结果等信息及时公开,确保科技成果评价结果公正透明。

构建多元协同的转化体系。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要求我们既要有符合社会需要的科技成果能够转化,还要转化方案可靠,转化流程顺畅,转化成效显著。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元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科技成果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转化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挖掘创新创业潜力,激发成果转化动力,择优筛选高质量科技成果进行转化。

完善全周期制度保障。深刻把握好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建立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的制度,保障转化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做好事前政策引导,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成立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队伍,设立校企科研合作专项,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赋予科技人员更大的收益分配自主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迈出关键第一步。另一方面,要完善事后激励措施,要充实完善各类政策“工具箱”,用好税收优惠措施,优化服务保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副部长、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助理研究员)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企业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蹄疾步稳推进改革,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塑造了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校企科研合作过程中还存在堵点卡点,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有待提高。为此,应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转化体系构建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着手,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引领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关键产业,统筹好课程、教材、学科专业等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推动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建设具有权威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精品教材。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加强关键领域和新兴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和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未来技术人才,为科学理论突破、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形成与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推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具有鲜明的“指挥棒”作用,对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导向起到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要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克服将学术论文、专利申请、承担项目、奖项荣誉等作为科技成果评价的单一标准,强化应用意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效,特别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相兼顾,阶段性成果和中长期目标相衔接,逐渐形成多维度、分类别、长周期、差异化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完善以高校院所、生产企业、政府部门、社会大众和专业第三方等作为评价主体的多方评价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信息服务平台,规范过程监督管理,将评价标准、过程和结果等信息及时公开,确保科技成果评价结果公正透明。

构建多元协同的转化体系。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要求我们既要有符合社会需要的科技成果能够转化,还要转化方案可靠,转化流程顺畅,转化成效显著。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元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科技成果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转化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挖掘创新创业潜力,激发成果转化动力,择优筛选高质量科技成果进行转化。

完善全周期制度保障。深刻把握好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建立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的制度,保障转化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做好事前政策引导,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成立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队伍,设立校企科研合作专项,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赋予科技人员更大的收益分配自主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迈出关键第一步。另一方面,要完善事后激励措施,要充实完善各类政策“工具箱”,用好税收优惠措施,优化服务保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副部长、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助理研究员)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