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新职业新岗位的不断涌现,青年的就业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通过建立职业认知新模式,许多年轻人不再将就业仅视为养家糊口的手段,也不再盲目追逐传统的“体面工作”,而是更加注重自我情绪的表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职业岗位的选择上更加灵活和多样化。职业认知新模式,不仅是促进青年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劳动力市场供求精准对接的润滑剂。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5月8日发布公示,拟新增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等17个新职业和黄金鉴定估价师、旅拍定制师等42个新工种。与前两年相比,这次公示的新职业数量保持稳定,而新工种明显增加,多达42个,是近年来数量最多的一次。

新职业新岗位的不断出现,预示着数字经济时代的职业岗位创造能力在持续增强,众多新职业新岗位的需求在源源不断地涌流出来。据统计,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灵活就业提供了基础性设施,其中,外卖平台创造了逾7000万个就业机会,内容平台则孵化了超过4000万创作者。

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质量家政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相关就业需求也存在很大缺口。以家政服务业为例,当前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突破3亿,3岁以下婴幼儿有近3000万,养老、托幼等家政服务成为许多家庭的刚性需求。而家政服务业的有效供给仍然存在不足,用工缺口超过千万,高素质家政服务人员尤为稀缺。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迅速的当下,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职业名称的更迭,更是整个传统职业认知的嬗变。那些敢于跳出传统赛道的青年,正在用新职业新岗位书写着这个时代就业创业的新故事。而职业认知新模式的出现,既是当代青年对新时代市场需求的主动适应,也是促进更多新职业新岗位加速迭代的重要推力。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职业认知的束缚,是造成青年就业创业的一大困惑。比如,一味求稳、被动就业、眼高手低以及所谓的“职业鄙视链”。这类传统认知将一些青年困在就业难的“茧房”,也造成“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并存的现实悖论。职业认知新模式则跳出了传统认知模式的窠臼。

与传统择业观以薪资和稳定性为重心不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关注职业的成长性、社会价值与个人兴趣。在对职业的评价方面,他们从“单一评价”转变为更注重“综合平衡”,具体表现为对薪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社会价值、生活质量等进行综合考量。不久前一项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自身兴趣是受访毕业生求职最看重的因素,接下来是发展空间、薪资福利、晋升机会。

而且,在地域选择上,更多的年轻人也不再扎堆一线城市,而是转向中小城市追求“宜业宜居”的平衡。他们对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副业的接受度显著提高。相关的调研数据显示,在近3年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超过20%。在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以及网络主播等职业中,不乏大学毕业生的身影。在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行业中,年轻人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建立职业认知新模式,不仅需要年轻人自我就业意识的更新,也需要高校、各级管理部门等多方的合力推进。对于高校而言,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加快专业设置调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重视校企联合。各级管理部门也需要发挥政策引导和监管的职能。需要强调的是,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是推动职业认知新模式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鼓励青年就业创业的系列支持政策,促进了年轻人就业观念的快速转变。不断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的规范和监管,也有力保障了广大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这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投入新职业新岗位的制度保障。(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新职业新岗位的不断涌现,青年的就业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通过建立职业认知新模式,许多年轻人不再将就业仅视为养家糊口的手段,也不再盲目追逐传统的“体面工作”,而是更加注重自我情绪的表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职业岗位的选择上更加灵活和多样化。职业认知新模式,不仅是促进青年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劳动力市场供求精准对接的润滑剂。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5月8日发布公示,拟新增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等17个新职业和黄金鉴定估价师、旅拍定制师等42个新工种。与前两年相比,这次公示的新职业数量保持稳定,而新工种明显增加,多达42个,是近年来数量最多的一次。

新职业新岗位的不断出现,预示着数字经济时代的职业岗位创造能力在持续增强,众多新职业新岗位的需求在源源不断地涌流出来。据统计,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灵活就业提供了基础性设施,其中,外卖平台创造了逾7000万个就业机会,内容平台则孵化了超过4000万创作者。

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质量家政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相关就业需求也存在很大缺口。以家政服务业为例,当前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突破3亿,3岁以下婴幼儿有近3000万,养老、托幼等家政服务成为许多家庭的刚性需求。而家政服务业的有效供给仍然存在不足,用工缺口超过千万,高素质家政服务人员尤为稀缺。

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迅速的当下,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职业名称的更迭,更是整个传统职业认知的嬗变。那些敢于跳出传统赛道的青年,正在用新职业新岗位书写着这个时代就业创业的新故事。而职业认知新模式的出现,既是当代青年对新时代市场需求的主动适应,也是促进更多新职业新岗位加速迭代的重要推力。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职业认知的束缚,是造成青年就业创业的一大困惑。比如,一味求稳、被动就业、眼高手低以及所谓的“职业鄙视链”。这类传统认知将一些青年困在就业难的“茧房”,也造成“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并存的现实悖论。职业认知新模式则跳出了传统认知模式的窠臼。

与传统择业观以薪资和稳定性为重心不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关注职业的成长性、社会价值与个人兴趣。在对职业的评价方面,他们从“单一评价”转变为更注重“综合平衡”,具体表现为对薪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社会价值、生活质量等进行综合考量。不久前一项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自身兴趣是受访毕业生求职最看重的因素,接下来是发展空间、薪资福利、晋升机会。

而且,在地域选择上,更多的年轻人也不再扎堆一线城市,而是转向中小城市追求“宜业宜居”的平衡。他们对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副业的接受度显著提高。相关的调研数据显示,在近3年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超过20%。在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以及网络主播等职业中,不乏大学毕业生的身影。在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行业中,年轻人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建立职业认知新模式,不仅需要年轻人自我就业意识的更新,也需要高校、各级管理部门等多方的合力推进。对于高校而言,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加快专业设置调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重视校企联合。各级管理部门也需要发挥政策引导和监管的职能。需要强调的是,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是推动职业认知新模式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鼓励青年就业创业的系列支持政策,促进了年轻人就业观念的快速转变。不断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的规范和监管,也有力保障了广大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这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投入新职业新岗位的制度保障。(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