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2025年7月3日下午,法学院“法润乡土·四海同音”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流坑分队在开展了“法润春苗·共童成长”未成年人模拟法庭体验活动。
乡野边的“法庭”:一场打破次元的法治实践
活动开始前,实践队队员们带领小朋友们了解法徽、法槌、法袍所代表的意义和法庭的基本构成。在简单的科普教育后,平时上课的教室“巧妙地”转换成了一个简易的法庭环境。
“‘请肃静!现在开庭!’——当八岁的小辉穿上迷你法袍、敲响法槌时,教室中爆发出细碎的惊叹。”实践队队员陈禹轩蹲在孩子们身边,正指导“小原告”陈述“校园纠纷”的经过。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与庄严的法袍形成奇妙对比,显示屏上卡通的天平图案旁,还留着上节课的数学公式。
流坑分队的同学们带着便携式法袍、打印的庭审流程表,把“法庭”搬进教室,用“校园欺凌模拟案”“网络诈骗情景剧”等贴近生活的案例,让从未接触过庭审的孩子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他们起初连‘法槌’都不敢碰,”实践队队长张悦说,“但当‘小法官’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时,我们好几位队员都被这个场景深深地触动到了。”
从“看热闹”到“懂规则”:正义种子的萌芽时刻
“原来警察抓人要讲‘证据’,不是想抓就抓!”扮演“被告辩护人”的小朋友玲玲在活动结束后兴奋地与爷爷奶奶“普及”法律知识。乡镇地区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目前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模拟法庭让他们得以近距离触摸到程序正义的脉络,举证时要像在课堂上一样举手发言,辩论时不能抢话等等。
活动中,孩子们踊跃扮演公诉人、法警、书记员、原告、被告以及辩护人等角色,在成员们的带领下,认真地宣读着法律条文,生动诠释着庭审流程。他们沉浸式地参与法庭调查、辩论、宣判等环节,将书本上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场景,孩子们的稚气却让这场法治教育活动绽放出别样的精彩与活力。
在活动过程中,有孩子在扮演“被欺凌者”时,突然哽咽着说出自己在学校曾被抢过文具的经历;陪着孩子来参加活动的爷爷奶奶咨询实践队队员问“家里有人网贷被骗能不能用这法子告状”。这些瞬间让活动超越了“角色扮演”的范畴,成为连接法律文本与乡土现实的桥梁。正如实践队队员石醇所说:“当孩子们意识到‘法律能保护自己’,法治的萌芽就真正扎根了。”
双向生长:法学青年与乡野少年的“同频共振”
“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我们背过无数法条,但直到看见孩子眼里的光,我才真正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法律是有温度的”。”活动结束后,实践队队员邱欣雨说。而在活动现场,乡镇少年的反馈更给了大学生们更多的惊喜:课间,有孩子在笔记本上写着“法槌响,不害怕。”课后,有孩子找到实践队员说说 “长大了我也想像哥哥姐姐一样学法律,当‘包青天’”...这场乡野间的法治实践,不仅是法学学子将理论照进现实的“成人礼”,更让法治精神以最朴素的方式,融入了乡村的肌理。
这场乡间的“模拟法庭”活动或许不够精致,但当法袍拂过田埂的风,法律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条文,而成为照进乡野的一束光,照见未成年人对正义的渴望。法学院“法润乡土·四海同音”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实践队全体队员作为法学专业学生,也将持续致力于未成年人普法志愿服务工作,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助力!(图文/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法润乡土·四海同音”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流坑分队)
【广告】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