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盛夏酷暑,不少人整天窝在空调房里,可一进一出冷热交替太频繁,当心“冷中暑”找上门!

眼瞅着就要入伏了——这正是一年中最闷热难熬的“桑拿天”,防暑降温可得讲究方法:外头要防晒,屋里也别贪凉,身体调节跟不上,反而容易出问题。

冷热交替易致“阴暑”

贪凉需谨慎

与高温引发的“热中暑”不同,因冷热交替导致的“冷中暑”(中医称为“阴暑”)更容易被忽视,但其危害不容小觑。

38岁的设计师王先生(化名)前一天晚上在公司熬夜加班,次日又在空调房里开了两个小时的会,下班后准备打车去聚餐,在烈日下等车时,就觉得一阵头晕,恶心想吐,赶紧去挂了急诊。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医生解释:“从低温环境突然进入高温,此时人体毛孔遇热舒张,不能及时适应温差变化,就会出现畏寒、低烧、微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类似中暑的反应。”

无独有偶,家住杭州市拱墅区的章阿姨(化名)是在大汗后贪凉,被“阴暑”突袭了。

上周傍晚,章阿姨跳完广场舞大汗淋漓回到家,为求快速降温,老早就让老伴开好了空调,备好了冰镇绿豆汤。谁知当晚便腹泻不止,并伴有头晕恶心的症状。所幸在签约家庭医生指导下,及时服用了藿香正气水才得以缓解。

“这就是典型的‘阴暑’。”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杭州市拱墅区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姜勤说。

在中医理论中,中暑分为“阳暑”与“阴暑”,阳暑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热中暑,阴暑则是因为过度贪凉导致寒湿邪气内侵,损伤人体阳气,引发气机紊乱。

“比如长期对着空调吹,吃冷饮,洗冷水澡,或者突然从户外走进室内,都会诱发阴暑。”姜勤提醒,两种不同病理状态,处理起来也大不相同,要辨证论治,“阴暑的典型表现是无汗或微汗、低热(通常<38℃)、头身困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畏寒乏力等,与高热、大汗、口渴的‘阳暑’症状形成鲜明对比。”

“这阵子台风刚过,湿热交加的桑拿天其实更容易出现‘阴暑’,尤其是慢病患者、中老年人要特别当心。”

空调时代,如何预防这种“阴暑”?

专家建议:要给身体留出一个适应温度差的“缓冲带”。

首先,大家出汗后进入空调房前,务必擦干汗水,再在常温环境(如走廊、玄关)停留几分钟,不要立刻冲冷水澡。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风速不宜过大,避免冷风直吹颈背等处。从空调房到室外时,最好能提前关闭空调并开窗通风,避免人体突然进入高温环境。

姜勤提到,章阿姨在进入空调房后,直接喝冰绿豆汤,会使寒湿直中脾胃,容易引起腹痛腹泻。“运动后尤需严格避免冰镇饮料,即便要喝也建议喝温水,少量多次补充水分。”

此外,对于长期待在空调房的上班族,最好穿长裤,备一件薄外套,遮住后颈的大椎穴、肚脐的神阙穴,以及膝盖腘窝的委中穴等重要穴位,以防寒湿入侵。

日常在饮食方面,可多选择薏仁粥、西红柿汤等祛湿气、健脾胃的食物。姜勤解释,长时间待在密闭空调房内,毛孔紧闭,体内湿热不易散发,更需注意饮食调理。

对于既往发生过“阴暑”的易感人群,姜勤补充道:“可以偶尔服用藿香正气水(丸),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热中暑不容小觑

重症可致命

和“阴暑”相比,夏天,最常见的还是热中暑。前些天,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就连续接诊了两位重症中暑的患者。

28岁的快递小哥小马(化名)去医院时四肢肌肉不自主地痉挛且伴有疼痛,这是重症中暑的一种,叫做热痉挛,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且仅补水者。

急诊科医生翁银燕发现,尽管小马的单位也有相应暑季作息调整,但因其工作范围内,大部分为旧小区、楼梯房,上下跑动出汗多,虽然他在工作时有大量饮水,补充水分,但还是不幸中招了。

“热痉挛的发生可能与钠丢失有关,不是仅补纯水就可以了,要及时补充盐分和电解质水,避免体内电解质紊乱。”翁银燕解释。

不过,好在年轻,小马在快速予以补液、降温等精准治疗后,不适症状得到了迅速缓解。

另一位78岁的患者张大伯(化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空调突然故障,而维修师傅迟迟未到,他只能依靠电风扇散热,最终导致了热射病,在家中昏迷时体温高达40.5℃,情况十分危急。

入院后,翁银燕对其采取了冰盐水等降温措施,并排除了其他可能导致昏迷的疾病。经过30分钟的紧急处理,张大伯的体温下降至38.9℃,神志逐渐清醒。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主任韩芳提醒,遇到高温天气,大家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要做好防暑工作,家中老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头晕、乏力、大量出汗、晕厥等症状,就要考虑中暑的可能,要及时就医。

浙江省中山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刚也强调,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三联征。高热时,患者体温显著升高,皮肤摸起来烫手;无汗是由于汗腺功能衰竭;意识障碍则包括不同程度的嗜睡、昏迷等,严重者还会出现谵妄、抽搐等症状。

“热射病进展迅速,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50%,对于50周岁以上的患者来说死亡率甚至达到70%左右。因此,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及时送医治疗。”他提到此前接诊的一位高龄患者,因为省电未开空调,屋内十分闷热潮湿,家属发现其昏迷后拨打120送医,当时体温高达42℃,即便入院积极救治后,各个脏器仍然受到不可逆的损伤,尤其大脑功能已经丧失,在EICU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多位医生提醒,身边有人中暑了,第一时间进行急救非常关键。在就医之前,我们可以这么做:

首先,第一时间把中暑者转移到凉快通风处;

第二,脱去多余的或者紧身的衣服,给患者降温;

第三,有条件最好赶紧物理降温,用冷水毛巾反复擦拭全身;对昏迷抽搐患者,将其头偏向一侧,确保呼吸通畅,防止误吸。

潮新闻 记者 刘千 通讯员 陈瀛 张煜锌 邢银平

盛夏酷暑,不少人整天窝在空调房里,可一进一出冷热交替太频繁,当心“冷中暑”找上门!

眼瞅着就要入伏了——这正是一年中最闷热难熬的“桑拿天”,防暑降温可得讲究方法:外头要防晒,屋里也别贪凉,身体调节跟不上,反而容易出问题。

冷热交替易致“阴暑”

贪凉需谨慎

与高温引发的“热中暑”不同,因冷热交替导致的“冷中暑”(中医称为“阴暑”)更容易被忽视,但其危害不容小觑。

38岁的设计师王先生(化名)前一天晚上在公司熬夜加班,次日又在空调房里开了两个小时的会,下班后准备打车去聚餐,在烈日下等车时,就觉得一阵头晕,恶心想吐,赶紧去挂了急诊。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医生解释:“从低温环境突然进入高温,此时人体毛孔遇热舒张,不能及时适应温差变化,就会出现畏寒、低烧、微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类似中暑的反应。”

无独有偶,家住杭州市拱墅区的章阿姨(化名)是在大汗后贪凉,被“阴暑”突袭了。

上周傍晚,章阿姨跳完广场舞大汗淋漓回到家,为求快速降温,老早就让老伴开好了空调,备好了冰镇绿豆汤。谁知当晚便腹泻不止,并伴有头晕恶心的症状。所幸在签约家庭医生指导下,及时服用了藿香正气水才得以缓解。

“这就是典型的‘阴暑’。”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杭州市拱墅区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姜勤说。

在中医理论中,中暑分为“阳暑”与“阴暑”,阳暑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热中暑,阴暑则是因为过度贪凉导致寒湿邪气内侵,损伤人体阳气,引发气机紊乱。

“比如长期对着空调吹,吃冷饮,洗冷水澡,或者突然从户外走进室内,都会诱发阴暑。”姜勤提醒,两种不同病理状态,处理起来也大不相同,要辨证论治,“阴暑的典型表现是无汗或微汗、低热(通常<38℃)、头身困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畏寒乏力等,与高热、大汗、口渴的‘阳暑’症状形成鲜明对比。”

“这阵子台风刚过,湿热交加的桑拿天其实更容易出现‘阴暑’,尤其是慢病患者、中老年人要特别当心。”

空调时代,如何预防这种“阴暑”?

专家建议:要给身体留出一个适应温度差的“缓冲带”。

首先,大家出汗后进入空调房前,务必擦干汗水,再在常温环境(如走廊、玄关)停留几分钟,不要立刻冲冷水澡。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风速不宜过大,避免冷风直吹颈背等处。从空调房到室外时,最好能提前关闭空调并开窗通风,避免人体突然进入高温环境。

姜勤提到,章阿姨在进入空调房后,直接喝冰绿豆汤,会使寒湿直中脾胃,容易引起腹痛腹泻。“运动后尤需严格避免冰镇饮料,即便要喝也建议喝温水,少量多次补充水分。”

此外,对于长期待在空调房的上班族,最好穿长裤,备一件薄外套,遮住后颈的大椎穴、肚脐的神阙穴,以及膝盖腘窝的委中穴等重要穴位,以防寒湿入侵。

日常在饮食方面,可多选择薏仁粥、西红柿汤等祛湿气、健脾胃的食物。姜勤解释,长时间待在密闭空调房内,毛孔紧闭,体内湿热不易散发,更需注意饮食调理。

对于既往发生过“阴暑”的易感人群,姜勤补充道:“可以偶尔服用藿香正气水(丸),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热中暑不容小觑

重症可致命

和“阴暑”相比,夏天,最常见的还是热中暑。前些天,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就连续接诊了两位重症中暑的患者。

28岁的快递小哥小马(化名)去医院时四肢肌肉不自主地痉挛且伴有疼痛,这是重症中暑的一种,叫做热痉挛,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且仅补水者。

急诊科医生翁银燕发现,尽管小马的单位也有相应暑季作息调整,但因其工作范围内,大部分为旧小区、楼梯房,上下跑动出汗多,虽然他在工作时有大量饮水,补充水分,但还是不幸中招了。

“热痉挛的发生可能与钠丢失有关,不是仅补纯水就可以了,要及时补充盐分和电解质水,避免体内电解质紊乱。”翁银燕解释。

不过,好在年轻,小马在快速予以补液、降温等精准治疗后,不适症状得到了迅速缓解。

另一位78岁的患者张大伯(化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空调突然故障,而维修师傅迟迟未到,他只能依靠电风扇散热,最终导致了热射病,在家中昏迷时体温高达40.5℃,情况十分危急。

入院后,翁银燕对其采取了冰盐水等降温措施,并排除了其他可能导致昏迷的疾病。经过30分钟的紧急处理,张大伯的体温下降至38.9℃,神志逐渐清醒。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主任韩芳提醒,遇到高温天气,大家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要做好防暑工作,家中老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头晕、乏力、大量出汗、晕厥等症状,就要考虑中暑的可能,要及时就医。

浙江省中山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刚也强调,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三联征。高热时,患者体温显著升高,皮肤摸起来烫手;无汗是由于汗腺功能衰竭;意识障碍则包括不同程度的嗜睡、昏迷等,严重者还会出现谵妄、抽搐等症状。

“热射病进展迅速,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50%,对于50周岁以上的患者来说死亡率甚至达到70%左右。因此,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及时送医治疗。”他提到此前接诊的一位高龄患者,因为省电未开空调,屋内十分闷热潮湿,家属发现其昏迷后拨打120送医,当时体温高达42℃,即便入院积极救治后,各个脏器仍然受到不可逆的损伤,尤其大脑功能已经丧失,在EICU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多位医生提醒,身边有人中暑了,第一时间进行急救非常关键。在就医之前,我们可以这么做:

首先,第一时间把中暑者转移到凉快通风处;

第二,脱去多余的或者紧身的衣服,给患者降温;

第三,有条件最好赶紧物理降温,用冷水毛巾反复擦拭全身;对昏迷抽搐患者,将其头偏向一侧,确保呼吸通畅,防止误吸。

潮新闻 记者 刘千 通讯员 陈瀛 张煜锌 邢银平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