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至24日,第五届“一带一路”跨学科国际学术会议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聚焦人工智能在跨学科领域的前沿应用,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深度融合的蓬勃活力。
会议由兰卡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机构共同协办,吸引了来自中国、英国、加拿大、美国、爱尔兰、保加利亚等国的约60名学者参与交流。会议立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围绕人工智能在翻译、医疗、传媒等多领域的创新实践展开深入探讨。
兰卡斯特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Edward Simpson致欢迎辞,他说今年会议的主题非常引人入胜,通过人工智能的视角探索,“一带一路”框架正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教育参赞梁岩出席并致辞,强调中英在“一带一路”合作、人文交流及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
在主题发言环节,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利兹大学口译与翻译教授王斌华阐述了人工智能工具如何辅助翻译。他强调,人工智能虽为翻译提供了便利,但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不仅仅是直译,还需要创造力和判断力,翻译的真正目的是向目标受众传达意义。
伦敦国王学院国王中西医结合中心主任徐启河表示,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正在迅速重塑传统、补充和综合医学(TCIM)以及更广泛的医疗保健,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必须将实践与TCIM的具体指导相结合,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会议主席Amily Guenier指出,人工智能在健康传播中能够提升高资源语言患者的理解与参与,但在低资源语言和文化多样人群中存在显著不平等与信任缺口,亟需跨学科合作与文化嵌入式设计。
牛津大学教授马玉玲在主题演讲中概述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她指出:“中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全面的理论,强调整体调节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草药配方可以有效而无不良反应,因为其中含有排毒成分。”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孙宜学提出“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十个关键议题,涵盖绿色发展、民生福祉、人才培养与文化交流,强调“一带一路”是推动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
作为合作单位代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儿科教授、党委书记何庆南表示,会议为中国学者把握国际研究趋势、拓展合作机会提供了重要平台。他强调,随着中国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学术对话日益畅通高效,有望促成更多互利共赢的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翻译和医疗保健,会议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媒体和国际交流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张潇予说,中国微剧在全球的成功是媒体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有力例子,微剧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娱乐模式,通过技术突破、叙事创新和全球本土实践,以最小的文化折扣吸引全球观众。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刘新鑫介绍了瑞典媒体(Dagens Nyheter)在2019年至2024年期间对中国的报道。虽然早期的报道经常强调中国内部发展和全球角色的“困境”和复杂性,但最近的报道显示,人们越来越重视潜在的挑战和“威胁”。这一转变似乎受到2022年以来重大地缘政治事件的影响,表明瑞典对中国的看法越来越适应安全考虑以及经济和社会因素。
为期两天的会议还设置了八个平行论坛,议题涵盖“中国全球叙事”“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教育与文化交流”“健康传播”“翻译与中国海外传播”等。会议特别安排了中英联合科研合作实践环节,推动跨学科团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探索科研合作新机遇,有效促进了跨机构、跨学科合作意向的达成。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逐步从经济合作拓展至科技人文等多维度交流。本届会议将人工智能设为焦点,体现了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开放合作姿态,会议为相关国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对话平台,进一步丰富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学术生态与合作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