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时节,日丽和风中坐上“祥子”式京都三轮,转一转老北京胡同,别有一番情趣。
且不说洋人眼界大开,指手划脚乐翻天,即便时下厌倦了雾霾和噪杂的老北京人,来这里坐上这车、转攸在那安静的老胡同,亦未必不再重新自豪一番。
京都多迁客骚人,经济学人眼里看胡同是旅游经济,打工者则盘算着赚钱回乡建一处京式小院,艺人们多来此忙拍照作画一展才华,休闲老人则羡慕此养生宝地“何时能来此住上一住”,洋人们则赞叹,古老文明与现代化两重天,0QK,神奇的北京!人们身世各异,对北京胡同的体味亦不尽相同,然而,讲解员甜美的说词却能把人们共同带进老北京久远的历史,眼福、耳福尽享。
见识古都文明是全世界知识分子来北京旅游的共同爱好,精通中国历史、饱览国学的荷兰孔子粉丝克丽斯蒂娜边逛边对自己的同胞讲述北京胡同的故事。(丁志德 摄)
老北京胡同故事在讲解员嘴上别有一番味道。
“女士们、先生们,咱们今天的活动内容是逛胡同。大家读过和看过老舍《骡驼祥子》大作与电影吗?我们今天走的就是祥子跑三轮的地方。胡同和四合院是历史上的街道和住所,是老北京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北京城历史演进的见证。我们想真正懂得北京人的生活,就得钻胡同,串四合院。为了增加大家游览情趣,了解老北京历史,我专门向大家介绍一些有关胡同的知识。”
笔者原本坐此类人力车有心理障碍,且嫌游资贵,想跟着白听,闻知大有学问,便上了“祥子车”。
南锣鼓巷是位于东城区的古老胡同,街道仍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规划,南口在地安门东大街,北口在鼓楼大街。胡同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排列在两侧的8条对称的胡同,站在高处一望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王见之 摄)
“大家不可小看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更不能把它们看成是仅供人们栖身住宿的地方,如果听我稍加讲解,就可发现,原来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北京城内的胡同与繁华的大街比起来, 确实有些不起眼,但是据专家们考证,明朝就有人对胡同进行研究了,至今已有了五六百年的研究史。明朝胡同的写法与现在不同,是将"胡同"二字,分别夹在"行"字的中间,明朝人对这种写法非常得意,说胡和同是"胡人大同"的意思,从表面上看具有少数民族团结的内涵,然而二字都夹在"行"字之间,就暗示着蒙古人(元朝统治者)早晚要走人的了。”
在胡同里听讲解的欧洲多国朋友坐上转胡同的三轮车兴致浓浓,不时通过翻译问这问那,那认真劲不像是旅游,倒像是文化考察。(丁志德 摄)
这条叫“烟袋斜街”的老胡同是北京最繁华的胡同,被列为北京重点保护的八条特色商业街之一,平常国人、洋人来转的各一半。胡同位于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东起地安门大街,西邻什刹海前海,全长近300米,据史料记载,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户开起了烟袋铺。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毗邻后海,在地安门以北,鼓楼前脸儿,是北京城最老的胡同之一。(王见之 摄)
历代专家们曾多角度对胡同一词进行考证,有的从音韵学角度,有的从字形发展角度,有的从方言角度……最后较集中的成果认为胡同一词原是蒙古语。
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载,在蒙古,比村稍大的部落就叫胡同,也有专家说,胡同是蒙古语中“浩特”的音译。浩特即城镇,包括胡同。原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张清常先生的考证是较有说服力的。他认为胡同是蒙古语“Hottog”的音译,是水井的意思,有人译作“霍多”或“忽洞”,现在内蒙古仍有以此音命名的地方,如赛音忽洞(好井)、乌克忽洞(死井)、哈业忽洞(双井)等。北京地区一向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胡同一词出现既然来源于蒙古语,那么蒙古人统治北京地区的元大都时期,这个词有便出现了。
果然,人们在元杂剧中发现了“胡同”一词。王实甫的《歌舞丽春室》杂剧中,就有“恰便以锦胡同”的唱词,在其他的元杂剧中也有类似发现,如《孟母三移》“辞别了老母,俺串胡同去了”、《沙门岛张生煮海》中“我家住在砖塔胡同”……戏中的砖塔胡同即现在西四丁字街南那座有七级砖塔的胡同。
既然元代才出现胡同这个词,而北京却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人们可能会问,元代以前,北京地区的街巷叫什么呢?
回答很简单,那时的北京地区是按古代传下来的旧制,叫做街、巷、坊、里等。这一点从宣武区的地名中可得到证实。因为宣武区的历史早于内城。换句话说是先有宣武区(古蓟城), 后有内城区(元大都),所以宣武区中现在叫胡同的地名相对要少,而以坊、巷、 里、街等为地名的较多,如南横街、白纸坊、华康里、清泉巷等,均为有因可循的胡同名称。一些外地朋友或外国客人对北京五花八门的胡同名称表示不可思议,讲解员说起胡同数家珍,“耳朵眼、椅子背、豆芽菜、象鼻子坑、焖葫芦罐、石老娘、王寡妇、大脚、臭皮等都是胡同名”,看上去令人不得要领,不如其他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等,用地名或事件作为该市地名,或称道,或称路,让人一目了然。
其实北京的地名也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只是没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如果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北京的这些地名都与人们的生活或社会现象有关。人们之所以觉得如此五花八门杂乱无章,主要是因为这些名称出现的时间有先后,社会现象复杂造成的。总的来说,北京的这些胡同名称是自然形成的,并非出于行政命令,统一规划,而且是源于生活的。

帽儿胡同属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北与豆角胡同相通,南与东不压桥胡同相通。明代称梓潼庙文昌宫胡同,因有文昌宫而得名。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称帽儿胡同。帽儿胡同7号、9号、11号院,原为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宅园。13号院为冯国璋故居。35、37号院原为清宣统皇后婉容娘家、承恩公府,俗称娘娘府。45号院原为清代提督衙门。(王见之 摄)
《北京地名志》史料记载,新城出现时,胡同无名称,公元 13 世纪的 1267~1285 年,用18年的时间在当时的辽、金旧城(今宣 武区)东北方城外,建了一座新城,即现在北京市区的前身元大都城。
《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亲临元大都城的意大利人。他的游记中说,大都城内街巷笔直,城门可以通过街道互相望见。大街的两旁是房屋、商店。全城街巷规划整齐,犹如一块大棋盘……马可波罗的记述应是较为客观的。元大都的出现,不是改造的旧城,而是从零开始新建的,这样便于实现人们的理想设计和建筑规划。新城市出现之后,街巷、建筑完备了,为后来的北京城奠定了基础。
笔者十分钦佩讲解员的分析,她们的知识虽然未必是自己的原创研究,但口语化讲解则完全成了自己个性知识。
“大街主干道的名称之外,其他一些小支干或胡同的名称并未随之而来,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源于生活、自然形成的胡同名称的新城出现,但人们最初住在里面并不一定感到多惬意,由于没有胡同名称,串亲访友找起人来不方便,想告诉亲友自己的住处,只能描述一番,或是用知名的人、醒目的建筑为代表,代替自己的住址。”如,“我家住在黄兽医的那条胡同里”“我家住在象喇叭口的那条胡同里”“我家住在象马杓的那条胡同里”“我家住在有菜厂的那条胡同里”……久而久之,便出现了黄兽医胡同、喇叭口胡同、马杓胡同、菜厂胡同等等。
讲解员分析的说词是令人信服的。街巷名称不仅是源于生活自然形成的,而且是社会现象的反映,透过胡同名称还可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通过地名可知道许多当时的社会现象。人们可从中得到启发,如可以断定北京城内有许多佛教信徒,因为城内不仅庙宇多,而且以庙宇为地名的街巷就有80多处,如嵩祝寺胡同、普度寺前、后巷等;北京城当时是一座典型的消费城市,没有大工业,只有服务于人们生活的手工业作坊,如砂锅刘胡同、 沈篦子胡同、麻线胡同、笤帚胡同等都是为人们制作生活必需品的作坊;北京人讲究吃,以食品为胡同名称就是见证,有麻花胡同、面茶胡同、熟肉胡同、炒豆胡同等;封建社会的人对帽子很重视,反映到地名上的就有草帽胡同、宗帽胡同、巾帽胡同、李纱帽胡同、纱帽翅胡同等;封建社会的衙署警卫驻防也反映到地名上,如分司厅胡同、总铺胡同、察院胡同、按院胡同等;还有一些没有产品,只提供服务的城市行业,也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反映到地名上有洗染业的魏染胡同、以骟马阉猪为业的骟马张胡同、管接生的石老娘胡同、管殡葬的棺材胡同、火匣子胡同、杠房胡同等。
由此可见,胡同名称,也是社会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变动旧地名不适应,一般说来,地名一旦形成,人们口头代代沿传,便改动不易。有些地名自元代出现一直叫到现在也没改变,如前面提到的砖塔胡同、王府井西侧的菜厂胡同、钟楼前面的沙拉胡同等。沙拉是蒙古语珊瑚的意思,清代曾音译叫舒噜,今仍叫沙拉。有些元代的地名或城门,明代就已改名了,可是一些老人仍叫旧名,如元代的齐化门、平侧门、顺承门,明代已改名为朝阳门、阜成门、宣武门,一直到北京解放前还叫着旧名称,可见其生命力之大。
八大胡同是老北京花街柳巷的代称,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以西。这些胡同因旧时多明妓或暗娼,胡同多为一二等妓院。“八”是虚指,该地区至少有十五条胡同属于老北京的“红灯区”。公认的八大胡同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胡同、石头胡同等。八大胡同从来就不是一个法定地名。有些胡同在取名初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形成了地名。(王见之 摄)
讲解员乃至登三轮者的讲解虽不如史料考证,但他们的知识却是史料中难以查找的百姓真实口传知识,且听他们是如何解读胡同名称变化的:
社会文明进步了,老百姓很不情愿把自己住的地方叫那种有失文雅的俗名,娶媳妇办喜事绝不愿意大呼小叫去“裤裆胡同”、“母猪胡同”、“焖葫芦罐胡同”、“屎克螂胡同”、“狗尾巴胡同” 等等。这些胡同名称,老百姓有改变的要求。扬香盖臭谐音改名也算起名规律,有些地名既然非改不可,就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
人们向往美好,总有弃旧图新的念头,聪明人便想出了用谐音改动旧地名办法。 因为旧社会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靠口头流传地名,用谐音改变旧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同时结合“扬香盖臭”的原则,是为成功举措。
比较有趣的改名多有可举之例。1、“母猪胡同”改为墨竹胡同;2、“裤裆胡同”改为库藏胡同;3、“狗尾(音 Yi)巴胡同”改为高义伯胡同;4、“焖葫芦罐”改为蒙福禄馆;5、“屎克螂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6、“大脚、小脚胡同”改为达教、晓教胡同;7、“张秃子胡同”改为长图治胡同七条。有些胡同旧名不一定臭,只是其含义不尽人意,如“吊打胡同”,因为谁也不愿意让人吊起来打一顿,故也用上述原则改为孝达胡同……
实践检验证明,态度慎重、群众接受、尊重历史,拉香盖臭、利用谐音是改动地名的基本原则。“文革” 期间草率行事,用行政命令手段把少数人的意愿强加于人。例如东城交道口南大街西侧有横排并列的菊儿胡同、秦老胡同、前后圆恩寺、棉花胡同等 9 条胡同,“文革”一道命令旧名全部取消,改为由南向北排的“大跃进一至九条”。人们尚未习惯,又一道命令改为由北南排的“交南一至九条” 。改名不采取慎重态度,群众不能接受,现在又恢复了旧名,群众又感到方便了。
北京的胡同知多少?如查找史料对照,专门的地名研究,的确记载着北京老胡同诸多复杂的名称,与讲解员们的说法绝大部分相符。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呢?讲解员借老人们的话说,“胡同大有三百六,小的赛牛毛”。这种说法中的大胡同三百六,其根据可能是指《析津志》中所载元代的“火巷”三百八十四条而言,至于“赛牛毛”肯定是数不清的意思了。
位于宣武区的琉璃厂西起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全长800米。辽金名为海王村,元、明时这里开设官窑烧制修建皇宫用的琉璃瓦件,故称为“琉璃厂”。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了集古玩精粹的著名文化街。清乾隆年间停止烧窑,“琉璃厂”的名字保留至今。是一处世界著名的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旅游景区。( 王见之 摄)
经过诸多专家的考证,目前已有了一个大约的估数和比例。元代按《析津志》记载,大都城内有火巷和胡同共 400多条; 明代按张爵的《京师五城坊胡同集》记载,北京城内有街巷1170条,其中胡同459条;清代按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北京城内有街巷2000条左右,其 中胡同960多条;民国时期,按观光局在《北京指南》上公布的北京内外城,共有街巷 2500 条左右。
新中国成立初期,按《北京导游基础》记载,当时北京有街巷 2550条条;1987 年出版的《实用北京街巷指南》中公布北京市区及近郊区有街巷 3600 条; 1989 年,张清常先生统计,在《再说胡同》一文中公布,说北京市区和郊区共有街巷 6029 条,其中胡同1320 条。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发展突飞猛进,市区扩大了,原先的市区仅以城墙 为界(现在的二环路),如今的 4 个城区比原来大了约三分之一。新建的居民区多称“里”这是中国先秦时就用的居民点的称谓,一般不再用巷和胡同,“里”而在内又加用“条”。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菊儿胡同,明称局儿胡同,清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清末又谐音作菊儿胡同。菊儿胡同三号,五号,七号是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东交民巷,是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向东延伸的一条宁静而普通的小街,旧时的西洋小楼比肩而立至今留存。世纪之交,北京市制订规划,对东交民巷的历史风貌进行整体保护,警示世人勿忘国耻。菊儿胡同与(右)东交民卷巷(左)。(王见之 摄)
可见,就北京而言,胡同的名称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了,但是它 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因为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笔者相信北京胡同讲解员绝对不象那类神话旅游景点的胡编乱造,经一番阅史查典,证实这些姑娘是地地道道传授北京胡同街巷知识的老师,她们所涉及的知识,在众多官方出版资料中得到证实。
需要说明的是,与北京胡同街巷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是建筑和民宅。
老北京的住宅是四合院,四合院有其独特格局和等级。据文字记载,中国的四合院式的建筑,至迟汉代已趋于完善,唐宋时期广为 流行,不过北京的标准四合院却是始于 12 世纪的元大都时期。按《北京导游基础》介绍,新建的城市之内按设计规制有大街、小街、火巷、主干道和派生小道胡同等,并按贵戚、功臣、赀高(富户)、居职(官员)的等级分配土地。百姓们须等“人物”们把好地占毕之后,方可“作室”。当时规定以8亩地为一份,全城规划出50大块,为居住区的50坊。每大块内分若干小块,作为房基地。城市主干道多以南北走向为多,所以派生出来的胡同都是东西走向的。小街与小街之间的70多米的跨度中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四合院。
一般四合院的宅院座北朝南,街门开在全宅院的东南角。几进院落之后,在另一条小街的路南,即为本宅的后门。如果是中小型宅院,路南也为正门,但其方位在全宅院的西北角。宅内的 “正 房”仍是坐北朝南。四合院封闭性强,关起街门便与外世隔绝,极适合一个家庭生活,是封建家庭的安乐窝。
院内的房室结构与庭院空间相结合,使居住者在有限之地内,却有空间扩大的感觉,而且在设计上符合“前堂后寝”的礼制。四合院内的房子有正房、厢房、耳房、倒座房的分别,极适合一个家族中的尊卑长幼等级住房。家庭之外的仆役人等的住房各得其所,主人招呼远近适宜非常方便。庭院内多植树木、花卉、葡萄架、藤萝架等,花木扶疏,令居者赏心悦目。这种格局,在有尊卑之分的封建时代,对家族来说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在串胡同、看景观、参观四合院的过程中,游人充分体会古今北京人的市井生活。由此,笔者结论:北京是新旧中国的缩影,要懂中国必看北京,要懂北京,那就先来转转胡同。
本文撰稿参考资料说明:
1、参考史料:《新编北京市志》、《北京地名志》、《北京市街巷名称录》;
2、参考工具书:《旅游大词典》、《实用北京街巷指南》;
3、参考蓍作:《胡同及其他》、《北京的大街小巷》、《北京地名漫谈》、《北京街巷地名趣谈》、《北京街巷胡同漫谈》。来源20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