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北京军区重炮群昼夜连番轰炸】

是胜利庆典还是战争反思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尽管欧洲各国早已一体化,领导人也特意想借一战纪念表达友谊,但针对如何确定一战纪念活动的基调,各国仍有不少争论。英国《每日电讯报》曾称,负责协调欧洲一战纪念计划的德国外交官曾表达德国担忧,担心纪念仪式更强调胜利基调,而非和解。英国《每日邮报》甚至称,德国特使出使英国以求干涉一战胜利庆祝。德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曾表示,英国应该更少强调谁引发战争,而应重点关注欧盟后来为维护和平取得的成就。不过,德国《明镜》周刊援引德国政府发言人的话称,德国确曾派特使前往英国,讨论2014年纪念一战爆发100周年计划,但否认德国试图影响英国纪念基调。

俄《共青团真理报》4日称,欧盟委员会的成员正在争论,是否应该在整个欧洲范围内举行一战100周年的庆典活动,有人认为连一战开始和结束的纪念活动都不应该举行。该报称,欧盟委员会认为,此举将有助于防止民族主义复仇情绪在欧洲各国增长。大肆举办胜利庆典,更像是战胜国对当年战败国的耀武扬威,而并不是对和平的珍惜和反思战争,而这可能导致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这明显是和欧洲目前发展现状不相符。报道称,在英国和法国的学校,孩子们在课本里会学到,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获胜方。但是在德国的学校里,课本上印的却是,德国发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了,德国人要以此为戒,并以此为契机防止战争的复燃。欧盟委员会认为,如果不进行庆典活动,有利于提高欧洲的整合度和共同历史记忆的形成。

多反思萨拉热窝事件,少担心慕尼黑危机

“反思历史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当下面临的问题?如果能的话,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纪念活动,可能为全世界带来一项巨大的福祉——促使当代政治家更多地反思萨拉热窝事件(指引发一战的偶发的暗杀事件),少花些时间担心‘慕尼黑危机’(意指一味妥协引发战争——编者注)。”英国《金融时报》13日的评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萨拉热窝事件”和“慕尼黑危机”分别是指一战和二战爆发前的两场外交危机。这两起事件一直被用来作为国际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事务处理方法的依据。该评论称,如果某国领袖警告人们要严防“慕尼黑危机重演”,那么他们几乎绝对是在主张对挑衅行为采取强硬手段——通常是诉诸军事手段。但如果一国领导人提到“萨拉热窝事件”,那就是在提醒人们要严防战争爆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14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外界将一战爆发前的欧洲与百年后的东亚做比较,有一定道理。但当前的亚洲形势还是可控的。100年过去了,国际伦理和国际法都深入发展,世界不再鼓励战争,国际社会存在更广泛的制衡力量,战争不再是大国博弈的首选。

时殷弘说,中国现在虽然是东亚唯一崛起的大国,但中国政治文化中由于历史传统一直是和平保守,与当年德国完全两样。今天中国也一直强调从现有国际体系中获得的好处。用这种简单的历史类比来推论战争逻辑,存在很大缺陷。不过,他认为,这样的类比从反方面提醒东亚,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然存在,各方应努力争取地区和平因素、缓和冲突因素,一战爆发正是由小国拖中等国家再将大国拖进去的,中美应该警惕这一因素。

“历史不会重演,但它会押上韵脚。”美国“外交政策”网站一篇文章引述马克·吐温的一句话这样写道。该文章称,从历史角度来简单类比是不完美的。把当今的世界和一战前的世界进行类比也是如此。误用历史是一种罪过,而滥用历史更甚。我们的任务就是倾听历史的韵脚,为一个更为艰难的旅程做好准备。▲

【环球时报驻外特约记者 纪双城 青木 李珍 陶短房 环球时报记者 刘畅 陈一 柳玉鹏】

【北京军区重炮群昼夜连番轰炸】

是胜利庆典还是战争反思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尽管欧洲各国早已一体化,领导人也特意想借一战纪念表达友谊,但针对如何确定一战纪念活动的基调,各国仍有不少争论。英国《每日电讯报》曾称,负责协调欧洲一战纪念计划的德国外交官曾表达德国担忧,担心纪念仪式更强调胜利基调,而非和解。英国《每日邮报》甚至称,德国特使出使英国以求干涉一战胜利庆祝。德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曾表示,英国应该更少强调谁引发战争,而应重点关注欧盟后来为维护和平取得的成就。不过,德国《明镜》周刊援引德国政府发言人的话称,德国确曾派特使前往英国,讨论2014年纪念一战爆发100周年计划,但否认德国试图影响英国纪念基调。

俄《共青团真理报》4日称,欧盟委员会的成员正在争论,是否应该在整个欧洲范围内举行一战100周年的庆典活动,有人认为连一战开始和结束的纪念活动都不应该举行。该报称,欧盟委员会认为,此举将有助于防止民族主义复仇情绪在欧洲各国增长。大肆举办胜利庆典,更像是战胜国对当年战败国的耀武扬威,而并不是对和平的珍惜和反思战争,而这可能导致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这明显是和欧洲目前发展现状不相符。报道称,在英国和法国的学校,孩子们在课本里会学到,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获胜方。但是在德国的学校里,课本上印的却是,德国发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了,德国人要以此为戒,并以此为契机防止战争的复燃。欧盟委员会认为,如果不进行庆典活动,有利于提高欧洲的整合度和共同历史记忆的形成。

多反思萨拉热窝事件,少担心慕尼黑危机

“反思历史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当下面临的问题?如果能的话,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纪念活动,可能为全世界带来一项巨大的福祉——促使当代政治家更多地反思萨拉热窝事件(指引发一战的偶发的暗杀事件),少花些时间担心‘慕尼黑危机’(意指一味妥协引发战争——编者注)。”英国《金融时报》13日的评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萨拉热窝事件”和“慕尼黑危机”分别是指一战和二战爆发前的两场外交危机。这两起事件一直被用来作为国际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事务处理方法的依据。该评论称,如果某国领袖警告人们要严防“慕尼黑危机重演”,那么他们几乎绝对是在主张对挑衅行为采取强硬手段——通常是诉诸军事手段。但如果一国领导人提到“萨拉热窝事件”,那就是在提醒人们要严防战争爆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14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外界将一战爆发前的欧洲与百年后的东亚做比较,有一定道理。但当前的亚洲形势还是可控的。100年过去了,国际伦理和国际法都深入发展,世界不再鼓励战争,国际社会存在更广泛的制衡力量,战争不再是大国博弈的首选。

时殷弘说,中国现在虽然是东亚唯一崛起的大国,但中国政治文化中由于历史传统一直是和平保守,与当年德国完全两样。今天中国也一直强调从现有国际体系中获得的好处。用这种简单的历史类比来推论战争逻辑,存在很大缺陷。不过,他认为,这样的类比从反方面提醒东亚,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然存在,各方应努力争取地区和平因素、缓和冲突因素,一战爆发正是由小国拖中等国家再将大国拖进去的,中美应该警惕这一因素。

“历史不会重演,但它会押上韵脚。”美国“外交政策”网站一篇文章引述马克·吐温的一句话这样写道。该文章称,从历史角度来简单类比是不完美的。把当今的世界和一战前的世界进行类比也是如此。误用历史是一种罪过,而滥用历史更甚。我们的任务就是倾听历史的韵脚,为一个更为艰难的旅程做好准备。▲

【环球时报驻外特约记者 纪双城 青木 李珍 陶短房 环球时报记者 刘畅 陈一 柳玉鹏】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