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综合报道】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匿名或隐藏真实身份发言的自由环境,但越来越多的平台已经不任由网友完全自由发言。据台湾“中央社”5月8日报道,美国新旧媒体进军网络多年,鉴于新闻留言板演变成意识形态的战场,影响长期营运,许多媒体自订留言规则,包括网友必须留下更多个人资料,并为自己的说法负责。
美国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Hoffington Post)2013年12月宣布,网络时代逐渐成熟,为确保评论更趋文明和可信赖度,该报将进一步调整留言版的科技管理措施。由于无须负责的爆料式匿名留言泛滥,赫芬顿邮报规定所有登记留言网友必须附上Facebook帐户链接,并显示部分姓名。
赫芬顿邮报指出,无论是什么原因让留言网友畏惧显示真名,若网友真是揭发者,或害怕遭骚扰,甚至有任何理由不得不匿名贴文,那么这些人可填写“匿名评论权”专用表格,文章也可获刊登。
赫芬顿邮报向网友“宣战”的举动,立即引起大量网友不满和网络媒体高度重视。有人认为和网友过不去将影响流量,不过美国重要报纸如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等影响力庞大的媒体,早已设置专们部门负责处理新闻留言板。
华盛顿邮报对此采取网友相互规管机制,避免钳制言论自由的质疑。数字新闻制作人巴特勒(Bethonie Butler)指出,华邮留言板设有“举报滥用”键,有专责人员处理,某些留言将被移除,读者也可按“略过”键,避免看到不想看的内容。
纽约时报设有14人的网络评论处理部门,纽约时报互动新闻副总编辑柯伦(Sasha Koren)指出,评论查核人员会阅读所有评论资讯,并依据过去7年来发展出的审核标准,决定是否于网络刊载,纽约时报将新闻评论文章每日限制在18条。
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谨慎的手法,建立出了优质网络新闻读者,有些名家出手的评论文章比新闻本身还有看头。
据报道,拥有全美30家地方报的麦克莱奇公司(McClatchy Co.)也要求读者留言附上Facebook链接,电脑系统会作初步认证。如今更要求网络留言者,必须留下真实姓名、居住地与工作等个人资料。(实习编辑:丁艺菲 审核:谭利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