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当局只想争两岸话语权 民众不愿为历史背包袱

台湾人还在意抗战历史吗

【环球军事报道】从“国防部”发言人用很情绪化的语言指责大陆“歪曲”国共两军的抗战表现,到有“立委”建议搞阅兵,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问题上,台湾显得“很在意”。然而现实是,在岛内,被学校组织观看抗战片,提着灯笼参加抗战纪念游行已逐渐变为“上一代人”的记忆。这让亲历了抗战的国军老兵痛心又无奈。在两岸对这段历史情感的消长变化中,“与中共争夺话语权”似乎成了一些台湾政客主张积极纪念抗战的最大动力。有台湾媒体和大陆学者呼吁,抗战已经结束70年,有着共同记忆的两岸应翻过国共恩仇。

国军老兵痛心岛内冷对抗战纪念

身为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监事的卜乃夫现年92岁,70多年前抗战爆发时,他还是个青少年。近日在台北的家中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起那段岁月时,卜乃夫依然激动不已。

在抗战爆发初期,卜乃夫就以参加游击队的方式进行对日斗争。他至今都念念不忘曾经参加的那支“纵横苏皖边区、到处打击日军”的“陈文部队”。卜乃夫向《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起那场当地游击队取得的最大胜利时津津有味:在陈文的领导下,他们的部队以30多人进袭扬州西门机场,把日军的飞机全部炸毁,悉数歼灭机场卫兵。

后来,卜乃夫在苏北泰州考取了黄埔军校。当时,前往已经迁至成都的黄埔军校需要穿过沦陷区。他在常州被日伪军逮捕下狱,侥幸获释后前往浙江金华又遭遇空袭,一路辗转行程近8000公里才终于抵达成都。

如今,卜乃夫生活无虞。对于国民党当局给抗战老兵的照顾,卜乃夫表示“很满意”。他说,从两蒋“总统”开始,国民党当局有一整套照顾荣民的制度。有家眷的每个月可以领到约1.5万元新台币就养津贴,没有家眷的可以免费住在各地的荣民之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子女教育、就业、丧葬等补助,到荣民医院就医也不用花钱。因此长期以来,荣民都是国民党的“铁票部队”。

然而,说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老人却“备感难过”。卜乃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不论是国民党,还是普通台湾民众,好像都忘了这件事。截至目前,岛内对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相当低调,预计举行的纪念活动只限于军中,没有其他部门和机构热情参与,更谈不上全社会关注。台湾“国防部”1月宣布,将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真相展”“纪念抗战7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及5场纪念音乐会。

卜乃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其实只要是黄埔人,只要是参与过抗战的老兵,没有人会忘掉那段神圣的记忆。不只是逢十的大纪念日,就是每年的这一天,同心会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平时他还会通过笔和口去告诉别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但他也颇为遗憾地表示,“台湾社会已经和过去不同,缺少纪念抗战胜利的热情是无可奈何的社会演变”。

全台湾没有一座抗日纪念馆

在《环球时报》记者的印象中,抗战胜利曾是台湾学校教科书中耳提面命、谆谆教诲的“历史大事、国家荣誉”。每逢七月七日这一天,小学生们就会被组织起来一同观看纪录片《中国之怒吼》。记者至今还能记起在影中,戴着青天白日徽章帽子的国军以血肉之躯抵御日军的飞机大炮,看到南京破城后日军大屠杀的暴行,国军300多万将士牺牲,但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曾是蒋介石和蒋经国“执政”台湾时,每个民众都津津乐道的民族光荣。

台湾《旺报》社长黄清龙近日也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起他读小学时,每年光复节(10月25日)都有庆祝台湾脱离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游行,他总是提着灯笼参加。他说,从1950年开始,国民党努力消除当年日本在台湾留下的痕迹,所以那时候通过教育、大众宣传等方式来加强民众对抗战的纪念。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环球时报》记者正供职“华视”制作人。那时华视拍摄了19集的电视节目“浴火重生”,记录从中华民国中日交往到抗日战争结束的历史。当时,蒋纬国曾自出3000万新台币,委托“中国电视公司”制作纪念抗战胜利的节目,而不少台湾媒体都会播出类似节目。但现在,这样的节目几乎看不到了。

忠烈祠是台湾供奉抗战牺牲者的主要场所。岛内共有20座忠烈祠,位于台北圆山的“国民革命忠烈祠”最为重要。那里供奉着自辛亥革命以来约40.1万捐躯者,其中抗战中牺牲者33.5万余人。在台北市知名的中华路上中山堂前,也有一座“抗战胜利纪念碑”。但台湾至今没有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台湾《旺报》曾发表社论说,台湾地区是全世界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后,唯一没有抗日纪念馆的地方。包括台湾原住民抗日英雄莫那鲁道后人的“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会”2013年便呼吁“请给台湾抗日先烈先贤一个纪念馆”,并主张建在中山堂。

与之对比鲜明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启动了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史实专题展览的建设,在馆内添建台湾展厅,工程预计今年10月完成,将在台湾光复70周年之际对外展出。在宣布这个消息时,抗战馆馆长沈强说,这就是为了全面反映台湾同胞长达50年抗日斗争的历史和做出的牺牲。台湾“中时电子报”去年底援引台“一江山战役”协会理事长王应文的话说,近年来中共的确在大陆抗日战场建立了许多碑、塔、亭园区,积极纪念抗战史的态度,显示其重视的程度。2014年,大陆民政部公布了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谈到台湾现在不热衷纪念国军抗战,新北市政府一名官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台湾,关于纪念抗战的文化已经不流行,相对于这种政治和历史话题,台湾民众现在更关心经济和民生议题。常与大陆游客接触的台湾导游徐先生说,近年来,他了解到大陆开始肯定国军在抗战中的作用,也从一些主流的大陆影视作品中看出这种变化,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共军还是国军的那段历史,对很多台湾人来说已经过去太久了,“很多人会说,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什么让岛内纪念抗战意识淡漠

《旺报》社长黄清龙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两岸对抗战的纪念出现了一个消长对比,如果用曲线图来表示的话,1949年以后,大陆纪念抗战的意识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而台湾是一个从高到平的过程。台湾“中研院”社会所曾经做过一次抽样调查,看看台湾人对近代重大历史事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要您选择一个最重要的事件来教给后代,您选择哪一个?在1949年前出生的受访者中,56%的人选择了8年抗战。将受访者范围扩大到20岁以上时,认为抗战或日本统治台湾是最重要的比例就降为25%。

为什么台湾对抗战纪念越来越淡漠?有长期关注两岸情况的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李登辉、陈水扁“执政”后构建的台湾历史与大陆历史不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这样的阐述被写进台湾的教科书中。国民党被打成“外来政权”,它在大陆的抗战功劳不被承认。在抗战胜利60周年时,陈水扁将“抗战胜利”称为“终战”,用词和日本人一样。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台湾岛内愈来愈不重视抗战纪念,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台湾这20多年的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情感一直在弱化,对历史记忆的意识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

黄清龙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台湾已经政党多元化,这个社会存在的各种声音和想法都会表现出来。被日本殖民50年的历史,却让一部分台湾人对日本存有一些感情。在很多人眼中,台湾和日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而且,台湾经济发展与日本关系非常紧密。这种牵牵扯扯的关系造成的结果是,如果把高调纪念抗日的意识放到台湾,在当前会显得很突兀。台湾已经进入一个常民社会,今天更多人关心的是生活品质,不想背负“历史包袱”。

王建民说,台湾长期以来的“台独化”教育、“去中国化”教育,让许多人失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他们不但没有中华民族统一抗战的概念,反而颂扬日本殖民统治,这种颠覆性的变化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抗战是两岸的共同记忆

今年1月中旬,国民党将领许国璋后人领到由民政部颁发的许国璋烈士证书。大陆的电视剧也多肯定国军的抗日贡献。对于大陆官方对国民党抗战历史的肯定,黄清龙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台湾还是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大陆已经愿意面对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历史。他说,因为国共对峙,台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认为,共产党“一分抗日,两分应付,七分壮大自己”。现在台湾研究抗战历史的人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承认共军在敌后战场的角色是比较到位的,否则抗战结束后为什么共产党在华北、在西北立刻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显然是在抗战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台湾军方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推出的抗战英烈纪念月历中,在少将一栏也出现了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名字。但面对大陆要举行盛大阅兵的传闻,国民党“立委”林郁方立即建议台“国防部”举行阅兵,理由是“强调中华民国才是抗战的真正主角”。有人甚至提醒,如果有台湾退役将领受邀参加大陆方面的纪念活动,要体察“中共的动机”,不要被对方统战所利用。王建民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典型的对抗思维,将这解读为大陆的统战行为太荒诞了。抗战结束已经70年,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过往,那一页都应该翻过去了。

台湾《旺报》也发表评论呼吁,国共恩怨都该过去,两岸应还原历史真相,化解分歧,增进下一代的民族情感。王建民对《环球时报》说,归根结底两岸在抗战问题上最关键的是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正确看待曾在抗战上的合作。需要对抗的是日本一些人否定历史、不愿为大屠杀埋单的错误言行。在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点上,有着共同记忆的两岸本应团结起来,把握这个难得的历史时机。无论在哪个时代,合作才能赢得最终胜利。【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环球时报记者 李剑 毕方圆 张怡然】

当局只想争两岸话语权 民众不愿为历史背包袱

台湾人还在意抗战历史吗

【环球军事报道】从“国防部”发言人用很情绪化的语言指责大陆“歪曲”国共两军的抗战表现,到有“立委”建议搞阅兵,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问题上,台湾显得“很在意”。然而现实是,在岛内,被学校组织观看抗战片,提着灯笼参加抗战纪念游行已逐渐变为“上一代人”的记忆。这让亲历了抗战的国军老兵痛心又无奈。在两岸对这段历史情感的消长变化中,“与中共争夺话语权”似乎成了一些台湾政客主张积极纪念抗战的最大动力。有台湾媒体和大陆学者呼吁,抗战已经结束70年,有着共同记忆的两岸应翻过国共恩仇。

国军老兵痛心岛内冷对抗战纪念

身为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监事的卜乃夫现年92岁,70多年前抗战爆发时,他还是个青少年。近日在台北的家中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起那段岁月时,卜乃夫依然激动不已。

在抗战爆发初期,卜乃夫就以参加游击队的方式进行对日斗争。他至今都念念不忘曾经参加的那支“纵横苏皖边区、到处打击日军”的“陈文部队”。卜乃夫向《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起那场当地游击队取得的最大胜利时津津有味:在陈文的领导下,他们的部队以30多人进袭扬州西门机场,把日军的飞机全部炸毁,悉数歼灭机场卫兵。

后来,卜乃夫在苏北泰州考取了黄埔军校。当时,前往已经迁至成都的黄埔军校需要穿过沦陷区。他在常州被日伪军逮捕下狱,侥幸获释后前往浙江金华又遭遇空袭,一路辗转行程近8000公里才终于抵达成都。

如今,卜乃夫生活无虞。对于国民党当局给抗战老兵的照顾,卜乃夫表示“很满意”。他说,从两蒋“总统”开始,国民党当局有一整套照顾荣民的制度。有家眷的每个月可以领到约1.5万元新台币就养津贴,没有家眷的可以免费住在各地的荣民之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子女教育、就业、丧葬等补助,到荣民医院就医也不用花钱。因此长期以来,荣民都是国民党的“铁票部队”。

然而,说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老人却“备感难过”。卜乃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不论是国民党,还是普通台湾民众,好像都忘了这件事。截至目前,岛内对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相当低调,预计举行的纪念活动只限于军中,没有其他部门和机构热情参与,更谈不上全社会关注。台湾“国防部”1月宣布,将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真相展”“纪念抗战7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及5场纪念音乐会。

卜乃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其实只要是黄埔人,只要是参与过抗战的老兵,没有人会忘掉那段神圣的记忆。不只是逢十的大纪念日,就是每年的这一天,同心会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平时他还会通过笔和口去告诉别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但他也颇为遗憾地表示,“台湾社会已经和过去不同,缺少纪念抗战胜利的热情是无可奈何的社会演变”。

全台湾没有一座抗日纪念馆

在《环球时报》记者的印象中,抗战胜利曾是台湾学校教科书中耳提面命、谆谆教诲的“历史大事、国家荣誉”。每逢七月七日这一天,小学生们就会被组织起来一同观看纪录片《中国之怒吼》。记者至今还能记起在影中,戴着青天白日徽章帽子的国军以血肉之躯抵御日军的飞机大炮,看到南京破城后日军大屠杀的暴行,国军300多万将士牺牲,但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曾是蒋介石和蒋经国“执政”台湾时,每个民众都津津乐道的民族光荣。

台湾《旺报》社长黄清龙近日也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起他读小学时,每年光复节(10月25日)都有庆祝台湾脱离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游行,他总是提着灯笼参加。他说,从1950年开始,国民党努力消除当年日本在台湾留下的痕迹,所以那时候通过教育、大众宣传等方式来加强民众对抗战的纪念。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环球时报》记者正供职“华视”制作人。那时华视拍摄了19集的电视节目“浴火重生”,记录从中华民国中日交往到抗日战争结束的历史。当时,蒋纬国曾自出3000万新台币,委托“中国电视公司”制作纪念抗战胜利的节目,而不少台湾媒体都会播出类似节目。但现在,这样的节目几乎看不到了。

忠烈祠是台湾供奉抗战牺牲者的主要场所。岛内共有20座忠烈祠,位于台北圆山的“国民革命忠烈祠”最为重要。那里供奉着自辛亥革命以来约40.1万捐躯者,其中抗战中牺牲者33.5万余人。在台北市知名的中华路上中山堂前,也有一座“抗战胜利纪念碑”。但台湾至今没有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台湾《旺报》曾发表社论说,台湾地区是全世界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后,唯一没有抗日纪念馆的地方。包括台湾原住民抗日英雄莫那鲁道后人的“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会”2013年便呼吁“请给台湾抗日先烈先贤一个纪念馆”,并主张建在中山堂。

与之对比鲜明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启动了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史实专题展览的建设,在馆内添建台湾展厅,工程预计今年10月完成,将在台湾光复70周年之际对外展出。在宣布这个消息时,抗战馆馆长沈强说,这就是为了全面反映台湾同胞长达50年抗日斗争的历史和做出的牺牲。台湾“中时电子报”去年底援引台“一江山战役”协会理事长王应文的话说,近年来中共的确在大陆抗日战场建立了许多碑、塔、亭园区,积极纪念抗战史的态度,显示其重视的程度。2014年,大陆民政部公布了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谈到台湾现在不热衷纪念国军抗战,新北市政府一名官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台湾,关于纪念抗战的文化已经不流行,相对于这种政治和历史话题,台湾民众现在更关心经济和民生议题。常与大陆游客接触的台湾导游徐先生说,近年来,他了解到大陆开始肯定国军在抗战中的作用,也从一些主流的大陆影视作品中看出这种变化,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共军还是国军的那段历史,对很多台湾人来说已经过去太久了,“很多人会说,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什么让岛内纪念抗战意识淡漠

《旺报》社长黄清龙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两岸对抗战的纪念出现了一个消长对比,如果用曲线图来表示的话,1949年以后,大陆纪念抗战的意识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而台湾是一个从高到平的过程。台湾“中研院”社会所曾经做过一次抽样调查,看看台湾人对近代重大历史事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要您选择一个最重要的事件来教给后代,您选择哪一个?在1949年前出生的受访者中,56%的人选择了8年抗战。将受访者范围扩大到20岁以上时,认为抗战或日本统治台湾是最重要的比例就降为25%。

为什么台湾对抗战纪念越来越淡漠?有长期关注两岸情况的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李登辉、陈水扁“执政”后构建的台湾历史与大陆历史不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这样的阐述被写进台湾的教科书中。国民党被打成“外来政权”,它在大陆的抗战功劳不被承认。在抗战胜利60周年时,陈水扁将“抗战胜利”称为“终战”,用词和日本人一样。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台湾岛内愈来愈不重视抗战纪念,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台湾这20多年的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情感一直在弱化,对历史记忆的意识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

黄清龙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台湾已经政党多元化,这个社会存在的各种声音和想法都会表现出来。被日本殖民50年的历史,却让一部分台湾人对日本存有一些感情。在很多人眼中,台湾和日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而且,台湾经济发展与日本关系非常紧密。这种牵牵扯扯的关系造成的结果是,如果把高调纪念抗日的意识放到台湾,在当前会显得很突兀。台湾已经进入一个常民社会,今天更多人关心的是生活品质,不想背负“历史包袱”。

王建民说,台湾长期以来的“台独化”教育、“去中国化”教育,让许多人失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他们不但没有中华民族统一抗战的概念,反而颂扬日本殖民统治,这种颠覆性的变化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抗战是两岸的共同记忆

今年1月中旬,国民党将领许国璋后人领到由民政部颁发的许国璋烈士证书。大陆的电视剧也多肯定国军的抗日贡献。对于大陆官方对国民党抗战历史的肯定,黄清龙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台湾还是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大陆已经愿意面对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历史。他说,因为国共对峙,台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认为,共产党“一分抗日,两分应付,七分壮大自己”。现在台湾研究抗战历史的人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承认共军在敌后战场的角色是比较到位的,否则抗战结束后为什么共产党在华北、在西北立刻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显然是在抗战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台湾军方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推出的抗战英烈纪念月历中,在少将一栏也出现了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名字。但面对大陆要举行盛大阅兵的传闻,国民党“立委”林郁方立即建议台“国防部”举行阅兵,理由是“强调中华民国才是抗战的真正主角”。有人甚至提醒,如果有台湾退役将领受邀参加大陆方面的纪念活动,要体察“中共的动机”,不要被对方统战所利用。王建民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典型的对抗思维,将这解读为大陆的统战行为太荒诞了。抗战结束已经70年,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过往,那一页都应该翻过去了。

台湾《旺报》也发表评论呼吁,国共恩怨都该过去,两岸应还原历史真相,化解分歧,增进下一代的民族情感。王建民对《环球时报》说,归根结底两岸在抗战问题上最关键的是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正确看待曾在抗战上的合作。需要对抗的是日本一些人否定历史、不愿为大屠杀埋单的错误言行。在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点上,有着共同记忆的两岸本应团结起来,把握这个难得的历史时机。无论在哪个时代,合作才能赢得最终胜利。【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环球时报记者 李剑 毕方圆 张怡然】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