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帮着烧锅炉,还能帮着洗菜。”如今43岁的王丛和在吉林市精残康复医院已住了6年。基本痊愈后,他就在院里打工。目前,在该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有120多人,全都是贫困的精神病患者。
“流浪猫狗都有人管,流浪汉更需要有人管!”该院院长唐树林这样说。唐树林原是吉林5704厂下属企业——大力仪表厂的总经理。多年前,仪表厂响应市里号召,将原回民医院收编后改成精残医院。对精残人员,唐树林有份特殊的牵挂。他有一个姐姐因精神失常走失数日,后被发现死于青海格尔木。唐树林创办市精残康复医院后,将这里打造成了该市首家具有公益救助性质的流浪精神病患者收治医院。目前,该院被吉林市精神文明办公室确定为市精残救助服务队志愿者基地。
医院成立后,不少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和派出所都往这里送流浪患者。院里的托养任务一度很重。精神病人都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唐树林叮嘱医生和护士们:“不能嫌弃病患,对任何患者都不能抛弃、放弃。”最初,院里实行低收费时,有的患者连每月二三百元的诊疗费、伙食费都交不起。院里就尽量实行减免照顾。后来,有了低保和新农合的资金支持后,来此就诊的患者就一分钱也不用掏了。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患者高维峰是在2012年开展的“一下四送”活动中,被基层干部送到该院的。他家兄妹3人,全部是精残患者,妹妹已走失多年,哥哥后来病故,父母因病卧床,生活十分困难。现在,经过该院的精心治疗,他已基本能正常交流了。据了解,该院还将一些康复者安置在医院做些简单工作,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够他们买烟、买零食的了。还有一名叫周培海的患者,也是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在院里干些零活赚钱。
如今,这所原设计容纳45名病人的医院已接纳了140余名精神病患者。为了更多地收留流浪、贫困、低保精神病人,该院腾出了办公室和医生休息室等空间,虽然条件有些简陋,但疗区环境卫生收拾得非常干净。采访的最后,一名医生告诉记者:“大部分人只能在这里终老了!精残康复医院还承担着给他们养老送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