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报记者翁韬
“疯狂”三轮车事故频发
3月30日,名为“华水骄傲”的网友在微博中晒了一组交通事故现场图片:一辆红皮电动三轮和汽车发生碰撞,玻璃碎了一地。事发地点: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明理路北段。
4月1日上午,明理路相隔一公里左右的南北两个路口,连发两起交通事故,现场满地碎玻璃,其中一辆三轮车发生了侧翻,车上乘客受了轻伤,而肇事车辆依然是无证三轮车。
记者在龙子湖高校区走访时发现,路面上有大量红色三轮车飞驰而过,多所高校门口,等待拉客的红色三轮车排起长长的队伍,几乎成了高校区街头一景。
而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些三轮车驾驶员违章行驶行为随处可见。
采访中,记者观察到,很多三轮车为了赶时间,大多在快车道上飞驰,在汽车、货车的车流中穿梭,与机动车抢道抢行,险象环生;不打转向灯,随意变换车道,甚至在快车道上停车下客的违章情形更是屡屡上演,让人看了心惊肉跳。
4月8日上午,记者在龙子湖高校区一处十字路口蹲守时,短短十几分钟内从此驶过的8辆三轮车中,没有一辆车遇到红灯减速等候,大多径直穿过十字路口。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李丽(化名)告诉记者,由于高校区内公交车辆不多,出租车更是难打,很多时候出行只能无奈选择三轮车。每次坐车的旅程对小李来说都是“冒险”。
“司机很多是上年纪的老人、妇女,甚至还有80多岁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而且车速普遍很快,根本不看信号灯。每次乘车都吓得紧紧抓住把手,一再告诫驾驶员大妈大爷开慢点,不要闯红灯。”李丽说。
交通不便催生的“商机”
在长期关注龙子湖高校区出行难题的华北水院教师李新华(化名)看来,无证三轮车泛滥,违章事故不断并非巧合,他说:“无证三轮车太多只是表象,龙子湖高校区的交通不便才是根本原因。”
一份来自郑州市交巡警六大队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龙子湖大学园区现有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等各类院校14所,在校学生13万人左右,出行需求旺盛。
民警告诉记者,此前高校区开行的公交线路较少,只有7条公交线路,出行压力巨大。去年经过有关部门调整增加了部分线路,加上地铁的开行,出行压力有所缓解。但是,目前市区五分钟十分钟一班车,这里却经常是15分钟甚至20分钟一班车,造成学生乘客等待时间过长。为了节省时间,有些学生还是会选择三轮车出行。
“目前来看,高校区‘最后一公里’问题十分突出。大量学生选择地铁出行,而学校距离地铁口大多在2公里以上,摆渡的短途车辆目前只有两路公交车。并且,现行的公共交通很难适应学生群体潮汐式的出行需求。这些都为无证三轮车提供了生存空间。”李新华分析。
记者在市体育中心站地铁口发现,有大约30辆三轮车排在地铁口两侧等着拉客,有五六辆三轮车和出租车围在出站口吆喝拉客。记者以乘客身份询问价格,到河南中医学院不足两公里的路程就要价十元。
采访中,多位等待乘车返校的在校生也向记者“吐槽”,高校区进市区的公交车数量少、太拥挤、等待时间长。如果选择地铁出行,公交车与地铁的运行时间又不匹配,公交车运行时间短,正规出租车有限,造成了地铁与学校之间“最后一公里”的断档,只能无奈求助三轮车。
出行难题期待破解
一面是巨量的出行需求,一面是缺少有效缓解出行压力的方式,而无证三轮车正是钻了这个空子,大量涌现,长期存在。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仅仅依靠运动式的打击,只要十几万学生刚性的出行需求在,供给不足的情况在,黑三轮、黑出租肯定还是会死灰复燃。”李新华说。
采访中,交警六大队民警也向记者建议,在交警部门加强道路执法的同时,有关部门可以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增加往市区开行的公交班次,开通体育中心地铁站至大学城的“招手停”的小中巴,根据出行学生高峰的规律增加公交车班次。
“高校区的出行是一种典型的潮汐现象。如果提供大量的大型公交车应对短途为主的客流,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李新华建议,有关部门能否周末开行高校园区至地铁站的短途小型公交车辆,班次时间最好能与地铁同步。在节假日、早晚等高峰时段,加密班次。这样既照顾出行,又兼顾公交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