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肖肖记者丁亚菲
抗战期间,郑州(时称郑县)曾两次沦陷。第一次沦陷发生在1941年10月,不到一个月后被收复。
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郑州的老百姓经历了什么样的灾难?又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将郑州从日本人手中夺回?
1941年,长沙保卫战期间,为牵制中国军队南下支援,10月2日,日军向郑州发起进攻。
虽然守城将士浴血奋战,不少老百姓也手持劈刀、斧头加入战斗,但中秋节前夕(10月4日),郑州还是落入日军之手。
因为遭到了抵抗,日军在郑州开始了报复性屠杀。郑州沦陷这天,日军的几辆坦克日夜在各条街上横冲直撞,大白天公开杀人、轮奸妇女,并在长春桥头(德化街、二七路、人民路、解放路交会处)挂着两颗人头,以示淫威。
这一天,日军还闯入商店、民宅,将金钱、货物、粮食、家具等洗劫一空。他们甚至还闯进铭功路天主教堂,强奸在里面避难的妇女。
这场灾难,持续到了10月31日。
10月31日凌晨0点,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孙桐萱命令各部队反攻郑州:所有官兵,只准前进,不准后退。
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拼起火力来,一个营也比不上日军的一个中队。怎么才能打赢日本人?时任第二十师五十八团一营三连连长的贾本武,在战斗开始前向团长王书鼎建议:除了拼刺刀,没有别的制胜武器。
贾本武称,他愿意带着全连打头阵。等他们连与日军挑起白刃战时,全团再一拥而上,杀鬼子个片甲不留。得到允许后,贾本武命全连官兵每人携带4颗手榴弹,上好刺刀,以跃进、匍匐、滚进等方式接近敌人的前沿阵地后,先投手榴弹,紧接着跟敌人拼刺刀。
全团各连的号角随之吹响,所有官兵一起呐喊着扑向敌人,跟敌人展开了一场白刃战。这场白刃战一直拼到了凌晨4点,以日军后退而告终。
当天冲入郑州的其他部队,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一直到晚上8点以后,才将日军全部逐出城区。
郑州,收复了。
1944年,在第二次沦陷后,当时的郑县把县政府搬到了西边的上李河村
在这儿,县政府自卫队打了场以少胜多的仗:把火炮扔进油桶冒充枪声,大喊“机枪连,往上冲”
有谋略的“上李河村保卫战”
这座房子,就是当年县政府人员住过的
河南商报记者 丁亚菲/摄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李肖肖
记者丁亚菲
在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管委会上李河社区,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老房子。其中一个有青砖房和石头房的小院被村民熟知——“别看这房破,当年可住过县长”。
村民所说的县长,是1944年郑州(时称郑县)第二次沦陷时的县长段国栋。当时,国民政府为了保存实力,一度将县政府的办公地点挪到了地势险要、沟壑遍布的上李河村,并在这里和日本人打了一场“有谋略”的仗。
村里来了
一队穿军装的人
在今年79岁的上李河村村民李广福看来,1941年10月的沦陷,让当时的郑县政府意识到了危机。
就在郑州收复前后,上李河村住进了一队穿军装的人。“有三四十个人,说是县政府的自卫队。可能是担心郑州早晚守不住,提前在我们村留后路。”
后路选在上李河村,应该是经过多番考察的。给侯寨乡多个村子写过村志的郭增磊说,郑州西南沟壑遍布,地势险要,是当时国民党军队撤退的最佳选择之一。
而上李河村几乎位于当时郑州的最西边。“上李河村三面有沟、两边还有河,易守难攻,是个躲避日军、保存实力的好地方。”
在李广福看来,县政府看上上李河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村里有寨墙。
上李河村的寨墙是清朝时修建的,当时虽已经倒塌了大片,但大的“格局”还在。李广福清楚地记得,自卫队在村里住了一阵后,开始翻修寨墙。当时,全县的民工,甚至远在黄河边的人,都被请来帮忙。
最终,经过民工们昼夜不停地施工,双层寨墙迅速被修建起来。寨墙上修建了坚固的炮楼,并留有炮眼。在寨子东北角的寨墙上,还隐藏着一个“躲兵洞”(当地俗称,躲避日本兵的洞)。遇到寨门被堵的紧急情况,村民和县政府的人可以悄悄从那儿逃出,或运送粮食、弹药,或侦察。
到后来,寨门口还安排了值班的人。外人想要进村,自卫队的人会盘问。李广福说,他们怕进来特务,走漏消息。
几间民房
成了临时县政府
如上李河村村民所料,1944年,在郑州第二次沦陷后,县政府就搬到了村子里。
时任县长段国栋,住进了村民李刘合家的茅草屋。县政府自卫队的士兵和家属们,也住进村民家中。“他们来到之后,弄点石灰水往你家墙上刷一个白道,你就赶紧搬走吧。你要是不搬走,他就把你的东西给扔了。老百姓没办法,只能住到以前存放粮食、饲料的窑洞里去。”李广福说。
在村民们看来,上李河村成临时县政府并不是件好事——村子成了日本人最爱骚扰的地方,每隔七八天,就要来扫荡一番。
李广福记得,来扫荡的日本人穿着皮靴。
有时来的还有马队,马肚子上挂着炸弹,看得人提心吊胆。“他们一来到寨门口,先上寨墙,冲着县长办公的地方开枪。一看县政府的人跑了,他们就撤了。”
让李广福不解的是,在他印象中,那帮日本人并不轻易对村里的普通百姓下手,也没抢过村里的东西。甚至有一次,一个日本人还笑着摸了摸他的脸,把当时还是小孩的李广福吓呆了。
即便如此,上李河村的村民们还是胆战心惊。李广福也曾亲眼见到过,村里的青壮年们被日本人绑了起来,说要带走。村里的老头老太太们跪下求情并证明他们是村里人后,才把人给放了。“邻村老全(音)他爹就被‘老日’带走了,再也没回来。”
县政府自卫队
打了场以少胜多的仗
在李广福的记忆中,临时县政府搬来之后,几乎从没有和日军起过正面冲突。在日军扫荡密集的时候,县政府曾搬到附近的赵家咀村、胡家垴村等村子躲避。
不过,在李广福看来,最终县政府的自卫队还是打了一场算得上“有谋略”的仗。
打这场仗那天,恰逢附近的村子有个早集,李广福和奶奶、大娘3人去赶集。刚到集上,就听人说“老日”要带着两三千个伪军和红枪会民众去打县政府。“大家慌得都跑回家报信去了。我跟俺奶、大娘三个人,刚跑到地势比较高的邻村一棵树底下,就看见日本人跟红枪会到了我们村西头的河沟边,还吹着号。”
李广福说,日本人在地势较低的地方部署兵力,县政府的自卫队不到400个人,也在部署兵力。日本人的号一响,枪就响了,县政府自卫队的枪也响了。“我看得可清,县政府的兵光着脊梁,斜披着子弹、掂着枪,藏在树丛里,瞄着打日本人跟伪军,打死了很多人。”
打到后来,县政府自卫队还想出了一个计策——把过年放的火炮扔到五六个洋油桶里,噼里啪啦的响声跟枪声很像。士兵们还叫喊着“机枪连,往上冲”等话,冲着日军挑衅。最终,日军摸不清状况,只得下令撤退,伪军和红枪会民众也很快逃跑了。
“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可能也跟红枪会的民众是被逼着来打仗的,不愿意出力有关系。当然,县政府也算得上有谋略。”李广福说。
这场仗后不到半年,日军就投降了。设在上李河村的临时县政府也随之搬走。
如今,在侯寨乡的年鉴上,还有对这段历史的记载。
(感谢郭增磊为本文提供帮助)
【下期提要】
1941年的10月,对于郑州人来说,是最悲惨的一个月。
在那次沦陷的一个月内,日军四处烧杀抢掠,以极残忍的手段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惨案,这是郑州人心里抹不去的苦痛。它们都发生在哪里?请看下期《河南商报》。
【征集】
无论时间过去多久,这片土地上的人经历过的苦难都不该被遗忘。如果您或者您身边的人经历过抗战,想把记忆中的历史讲出来,或者收集有关于抗战的资料,欢迎联系我们。
记者电话:
李肖肖:15639098160
丁亚菲:156390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