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翟潞曼】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额尔齐斯河的源头,有一个自建国以来就被列为国家高度机密的区域——可可托海。在这里隐藏着一个与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6月20日,新疆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富蕴县政府联合邀请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南方人物周刊》、环球网,以及《新疆经济报》、《新疆都市消费晨报》等媒体的代表前往富蕴县可可托海,走进三号矿坑那段尘封的历史。
可可托海矿区发现于1930年,当时仅有当地少数民族对三号矿脉露头部分进行开采,产品用做珠宝装饰材料。1935年,前苏联政府的两个地质分队来到阿勒泰。为推动找矿,他们随身带有多种有色及稀有金属矿物标本,动员广大农牧民在阿尔泰山区采集有用矿物,交地质队按质论价收购。正是根据牧民的报矿地点,地质人员首次在阿勒泰地区五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上标出了绿柱石的矿化点八处。这个富产绿柱石等稀有金属矿床的发现,引起了前苏联政府和科技界及地测、采矿人员的重视,他们多次来华从事地质勘探,并在可可托海矿区以三号矿脉为主进行试采,开采了绿柱石和钽铌铁矿。根据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1950年3月1日成立了“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1955年元月1日,矿区全部企业移交我国独自经营,原阿山矿管处更名为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总局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可可托海矿管处,直属中央管理。1958年,又改名为可可托海矿务局。
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发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时,小镇聚集了来自祖国各地的4万余人,而且前苏联专家带来了先进的设备,盖起了俄式风格的楼房,可可托海成为当时新疆物质、精神生活最富裕的“西部小上海”。
可可托海三号矿是伟晶岩脉矿坑,是世界上最大的矿坑,深200米,长250米,宽240米,边壁上的盘山道呈螺旋状,积水漫到矿坑腰部。这里盛产着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矿,其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富,层次之分明,开采规模之大,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与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贝尔尼克湖矿齐名,是全球地质界公认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除了三号矿坑之外,在可可托海小镇的地质陈列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透明玻璃状矿石。这是迄今世界上第一块额尔齐斯石。1982年,来自成都的地质工程师韩凤鸣在额尔齐斯河畔发现了一块重5克的白色半透明自然晶体。1984年,它被国际矿物学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矿物,因世界上仅此一块,所以被命名为额尔齐斯石,韩凤鸣无私地捐给了地质陈列馆,成了镇馆之宝。
若你来到可可托海,仅仅沉醉于山水风光是不够的,一定要走进博物馆,去赞叹那段尘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