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雄关漫道·战火仁心—国际援华医疗队在贵阳系列报道之一)用生命书写四海一家——记德国医生白乐夫
中国对外友协函件
白乐夫在中国工作的证件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胡浩):76年前,正值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一批被称为国际援华医疗队的30余名外国医生陆续来到中国。为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长达6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用青春,甚至生命书写着四海一家的理想。
岁月荏苒,当年的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医生们已相继离我们而去。为了记载历史,缅怀先辈,我们辗转找到了历史当事者的后人,在他们以及残存的史料、专家学者之间,努力回溯那段曾经燃烧着理想与挚爱的激情岁月。
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医生大多来自捷克、匈牙利、奥地利、罗马尼亚、波兰、保加利亚等国,这其中就包括来自德国的白乐夫,他是国际援华医疗队中第一个来到中国,也是最后一个离开中国的外国医生。如今,白乐夫早已离开人世,关于他的故事,我们只能从曾经熟识他的人们口中略知一二,比如美籍华人邹宁远和倪慧如夫妇,他们深入研究过这段历史,并与白乐夫相识、相知,“我们算了一下,我去(拜访过他)五次,我和倪慧如一起去了四次。他帮了中国那么大的忙,我觉得中国人对他有亏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有机会就会去看他(的原因)。”
白乐夫原名罗尔夫·贝克尔,1906年12月12日出生于德国埃伯斯瓦尔德,白乐夫是他在中国期间为自己取的名字。少年时代的白乐夫目睹了许多情同手足的犹太小朋友在德国受到的各种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深为反感。长大后,白乐夫到汉堡等地学医,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5月20日,白乐夫从英国利物浦出发,历时近两个月的时间,几番辗转后抵达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所在地——贵阳图云关。
正如白乐夫的同事,同在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奥地利大夫富华德在其回忆录《起来》中描述,白乐夫去中国“不是为了把口袋装满一个正在战争中流血的民族所支付的金钱,而是希望在这战争困难的时刻,以医生能做的方式援助中国人民。”
关于在中国当时的生活条件,富华德在书中写道:“床是双层粗木头做的一个框架,没有铺的和盖的东西。我们的脊梁骨感觉到硬邦邦的木板棱......窗户是用纸糊着的,一张粗木头做的短条凳可以两个人坐,这就是全部舒适的配备了。”
对于国际援华医疗队来说,工作地点并不局限于图云关,而是哪里有战火,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到哪里设立流动医疗站。8年时间里,白乐夫去过中国多个省市,包括贵州、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和云南等地。倪慧如介绍说:“他有提过能到前线去做流动医疗队的工作他很高兴。他特别提到在云南楚雄,他们的医疗队设在一个庙里,庙里有二十几个大的佛像,他们就把佛像搬出去了,就利用那个空地,两个椅子上面架个木板,木板上面挖个洞,就让那些伤兵躺在上面,让他们当作病床。”
在江西修水县,医院伤兵有两百余人,95%的士兵有疥疮,痢疾和流行性感冒泛滥。白乐夫每天都要做五六次手术不过,不过,当地十分缺乏盘林西林、奎宁等治病救人的抗生素。困难与忙碌激发了白乐夫的斗志,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作为医生,感到满足的最美好的经历是:我坐在奄奄一息的垂危病人床旁的一张小椅子上,能够对病人进行输液抢救。当液体还在慢慢地进入静脉的时候,我看到病人苍白的脸又开始变样、变红和复苏起来。”
倪慧如介绍说,在图云关最让白乐夫头疼的是士兵身上的虱子。跳蚤虱子如不及时消灭,斑疹伤寒就容易在军中传染。为了灭虱,白乐夫就地取材,自己创造消毒工具,“本来他的队里是完全没有跳蚤的,完完全全没有。因为他还在我的笔记本上画了一个他做的一个随机应变的消毒器材,做一个木架子,四四方方木架子,下面放一盆热水,烧开的热水,然后把军人的衣服放在木架子上面,然后把他封起来,就当作消毒的。因为那个时候都没有东西嘛,就一定要就地取材随机应变,所以他也是很有想象力。他非常高兴地说,他的队里都没有跳蚤的。”
但就在他一手打造的零跳蚤的医疗队里,白乐夫自己却因为跳蚤差点牺牲。倪慧如讲道:“他得了斑疹伤寒吗,是跳蚤传染的。有一次一个美国神父来到他们队里参观,走了以后他就开始发冷,发烧,他自己诊断是斑疹伤寒,然后就昏迷了。后来人家找了一个美国医生给他打了针,把他救回来了。”
抗战胜利后,医疗队的外籍医生们纷纷开始回国,但白乐夫却选择了留守,并担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华北分署卫生组主任”,负责将粮食与药品运送到解放区。1946年在山东烟台,白乐夫发现了传染性疾病—“黑热病”,他立即建起一个小医院,设立化验室,对病人进行胸骨和肝脾穿刺检查,查明原因后,为病人注射从美国运来的特效药,使得流行于整个地区的“黑热病”逐渐消失了。
1947年,白乐夫返回德国,继续从事医学研究工作。从白乐夫的女儿卡特琳·贝克尔那里我们得知,白乐夫始终对中国感情至深,在他的家中随处可见来自中国的陶瓷、字画和书籍,在中国拍摄的照片也被整齐地保留着。卡特琳·贝克尔介绍说:“我父亲经常会回忆起在中国的日子。对他来说,那是他一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他这一生,只要想起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都会很激动。能在这场战争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一直觉得很高兴。”
邹宁远认为,在中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些外国医生不顾自身安危,不计得失,面对挫折、困难不仅没有丝毫抱怨,而且还迎头而上,这点应被后人铭记,“ 从第一次见面以后我们感觉就是,中国人亏欠他们太多了。在中国物质条件很糟很糟的情况下,他们到了中国,在中国呆那么久。他们这些人帮了中国那么大的忙,他们真的是没有什么要求。”
为了能将国际援华医疗队的故事广为传播,使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历史永久地铭刻在中国人心中,由邹宁远、倪慧如夫妇所著的《当世界年轻的时候》一书专门记录了白乐夫,以及同他一起工作的国际援华医生们的故事。对此,邹宁远表示:“除了要讲这些人的故事以外,也希望以后看到这些历史事件的人,能够重新思考自己对于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像这些人,这些志愿军,都是很有能力的,有各方面的才能。这些人去做这些事情,绝对不是说因为没事干,或是一不小心,他们是经过自己脑袋好好地想过的事情,过了五六十年后他们也记得清清楚楚。”
倪慧如说,自古以来,人们就在追求实现四海一家的理想,如果人人之间都像一家人一样,于危难中互助,于困苦中支持,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四海一家这个理想,是国际援华医疗队用他们的生命去活出来的。对他们来讲,完全把他们的理想放在实践里,不是用嘴讲的,不是写传单的,或是写文章报道的,他们就是说,我就去做。这样的精神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非常的感动,非常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