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当地的老人在收集露出浮土表面的骨骸(资料图)

浙江在线杭州8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胡昊 编辑/虞飞)2010年8月底的一天,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宜巴高速公路工地上,发现了一个合葬的大坑,根据当地文史专家考证,这些遗骨系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第75军的将士,合葬数量不会少于3000人。

75军的前身,是1926年时军阀孙传芳的浙军第2师改编的26军,后来几经缩编扩编,在1937年组建了75军。这支部队从血战台儿庄开始,历经武汉会战、随宜会战、枣宜会战、长沙会战等著名战役,是一支彻彻底底的浙江子弟兵部队。

这个合葬的大坑,其中多数也是浙江子弟。“我们能把湖南春华山的浙江籍阵亡将士迁回来,就能把宜昌的这些浙江籍阵亡将士迁回来。”浙江安贤陵园的负责人李钢告诉记者,下周,由杭州市殡葬行业协会和宜昌市殡葬协会主办,浙江安贤陵园将启动今年第二次浙江籍阵亡将士骸骨回迁。

3000人合葬大坑多是受伤不治的将士

根据2010年时当地媒体的报道,这个合葬大坑位于黄花乡南边村村委会背后的一片山坡上,修建宜巴高速公路施工队的挖掘机挖了一个小坑,因为下雨,部分泥土被冲刷后露出了白骨。施工工人问询了周边群众后才得知,这里曾埋葬过许多抗日牺牲的将士,随即工人将这些遗骨集中起来,小心地存放到另外的地点。

当地的村民秦德标告诉记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南边村村委会一带是一个野战医院,在保卫宜昌的战斗中,很多将士受伤后都是被送到这里来治疗的。由于伤员众多,当时的医疗条件又有限,许多受伤的将士都在这里不治牺牲。

最初的时候,这里还有一块“陆军第七十五军预备第四师阵亡病故官兵纪念碑”,落款“民国三十年夏四月师长傅正模敬题”,而这位傅正模正是75军预四师的师长。但纪念碑自1941年建成后,到60年代倒了牌坊、墓区也变成了农田,到了90年代,主碑被炸毁。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政协文史委员会专家简兴安当时告诉采访的记者,在《宜昌县文史资料第9辑》中对这段历史有相应的记载,都是根据抗战老兵的回忆,以及后来发现的一块残碑记载,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至少有3000余牺牲的将士埋葬在此处。

1938年,时任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师长傅正模将军带领部队,与侵华日军正面作战,转战于河南、湖北,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忻口保卫战、随枣会战和襄樊、沙宜等战役。

75军的浙江子弟兵们,我们要帮你们找到家属

“流离在外,不能落叶归根,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埋在哪里呢。”“我们爱老兵”网的理事长吴缘告诉记者,自从浙江安贤陵园把春华山浙江籍阵亡将士遗骸迁回浙江后,前来咨询的电话就没有停过,“绝大多数的名字,都是之前那份名单里面没有的,但从他们的描述当中,我可以听出来,他们很想找到自己的先辈们”。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天,春华山118名浙江籍阵亡将士已经找到了19名将士的家属,另有2名将士的家属在核实中。

“目前我们掌握的宜昌合葬大坑的名单只有这么多,”李钢告诉记者,到下周到达宜昌后,应该可以发现更多的名单。

如果大家知道已知阵亡将士名单中的人,可以和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13777018771。浙江在线将继续关注第二次浙江籍阵亡将士遗骸回迁。

当地的老人在收集露出浮土表面的骨骸(资料图)

浙江在线杭州8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胡昊 编辑/虞飞)2010年8月底的一天,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宜巴高速公路工地上,发现了一个合葬的大坑,根据当地文史专家考证,这些遗骨系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第75军的将士,合葬数量不会少于3000人。

75军的前身,是1926年时军阀孙传芳的浙军第2师改编的26军,后来几经缩编扩编,在1937年组建了75军。这支部队从血战台儿庄开始,历经武汉会战、随宜会战、枣宜会战、长沙会战等著名战役,是一支彻彻底底的浙江子弟兵部队。

这个合葬的大坑,其中多数也是浙江子弟。“我们能把湖南春华山的浙江籍阵亡将士迁回来,就能把宜昌的这些浙江籍阵亡将士迁回来。”浙江安贤陵园的负责人李钢告诉记者,下周,由杭州市殡葬行业协会和宜昌市殡葬协会主办,浙江安贤陵园将启动今年第二次浙江籍阵亡将士骸骨回迁。

3000人合葬大坑多是受伤不治的将士

根据2010年时当地媒体的报道,这个合葬大坑位于黄花乡南边村村委会背后的一片山坡上,修建宜巴高速公路施工队的挖掘机挖了一个小坑,因为下雨,部分泥土被冲刷后露出了白骨。施工工人问询了周边群众后才得知,这里曾埋葬过许多抗日牺牲的将士,随即工人将这些遗骨集中起来,小心地存放到另外的地点。

当地的村民秦德标告诉记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南边村村委会一带是一个野战医院,在保卫宜昌的战斗中,很多将士受伤后都是被送到这里来治疗的。由于伤员众多,当时的医疗条件又有限,许多受伤的将士都在这里不治牺牲。

最初的时候,这里还有一块“陆军第七十五军预备第四师阵亡病故官兵纪念碑”,落款“民国三十年夏四月师长傅正模敬题”,而这位傅正模正是75军预四师的师长。但纪念碑自1941年建成后,到60年代倒了牌坊、墓区也变成了农田,到了90年代,主碑被炸毁。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政协文史委员会专家简兴安当时告诉采访的记者,在《宜昌县文史资料第9辑》中对这段历史有相应的记载,都是根据抗战老兵的回忆,以及后来发现的一块残碑记载,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至少有3000余牺牲的将士埋葬在此处。

1938年,时任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师长傅正模将军带领部队,与侵华日军正面作战,转战于河南、湖北,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忻口保卫战、随枣会战和襄樊、沙宜等战役。

75军的浙江子弟兵们,我们要帮你们找到家属

“流离在外,不能落叶归根,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埋在哪里呢。”“我们爱老兵”网的理事长吴缘告诉记者,自从浙江安贤陵园把春华山浙江籍阵亡将士遗骸迁回浙江后,前来咨询的电话就没有停过,“绝大多数的名字,都是之前那份名单里面没有的,但从他们的描述当中,我可以听出来,他们很想找到自己的先辈们”。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天,春华山118名浙江籍阵亡将士已经找到了19名将士的家属,另有2名将士的家属在核实中。

“目前我们掌握的宜昌合葬大坑的名单只有这么多,”李钢告诉记者,到下周到达宜昌后,应该可以发现更多的名单。

如果大家知道已知阵亡将士名单中的人,可以和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13777018771。浙江在线将继续关注第二次浙江籍阵亡将士遗骸回迁。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