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7日电(记者屈婷 田野)北京时间9月16号零点48分许,郭川和他的船员驾驶“中国·青岛”号,创造了无动力帆船不间断、无补给航行北冰洋东北航线的世界纪录。冲线一刻,50岁的郭川像一个孩子一样在弹力网上跳起来,和船员紧紧拥抱。
北冰洋东北航道是一条被西方极限帆船航海高手视为“死亡航道”的路线。15天前,航程起点的俄罗斯“英雄城市”摩尔曼斯克专程从莫斯科请来一位大主教,为他们祈祷祝福。
在常年与冰雪为伴的当地人看来:郭川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15天之后,郭川抵达了终点白令海峡。这个严肃少语的中年男人在与新华社记者电话连线中哽咽难言:“我们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取得了成功。”
对于中国帆船运动来说,这也许预示着一个“近乎完美”的开始。
从35岁的帆船“小白”到航海英雄
43岁的大连人高民正在驾驶“第二梦想号”帆船进行环球旅行。两年前,他研究过北冰洋东北航线,但没有成行。在他看来,郭川的成功“太了不起”,因为在极寒的气候条件下,每一个判断都攸关生死。
9月12日,郭川发现,船上的传感器和风向标停止了工作。他打开舱门,发现航道上出现了大量浮冰,帆船的外部结上了一层冰罩。这个恐怖的景象令他想起了船只被冻在冰面上的画面,马上决定垂直转弯驶离高纬度地区。
项目管理人、队伍核心成员之一的刘玲玲回忆起当天的情况还心有余悸。在卫星定位图上,“中国·青岛”号连续三次垂直90度转弯,才躲过了死亡冰区和极地狂风。
法国气象专家、有“航海图”美誉的克里斯蒂安·杜马尔对郭川赞不绝口:“他具有领带这样一个世界级团队完成这样一件壮举的全部素养:专注、有决心、有条不紊,是郭川将这个团队凝聚在一起。”
在中国帆船航海界,郭川是一个传奇。2012年,曾是“航海个体户”的他突然“跳出来”,向世界宣布:“我要单人不间断无补给帆船环球航行。”那时,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
2013年,一个人在大海上漂泊138天后,郭川荣归故里,完成了一件世界上不超过50个人完成过的壮举,震惊世界航海界。
从2008年开始,中国帆船运动蓬勃发展。但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来说,一来没有机会体验帆船运动,无法感同身受;二来缺少“偶像”带路——中国帆船界,缺少一个乒乓球界的“王励勤”、网球界的“李娜”、台球界的“丁俊晖”。
郭川横空出世。
在刘玲玲看来,郭川的成功看似偶然,却有迹可循。当郭川以35岁的“高龄”投身帆船运动时,他还是帆船界的“小白”。但他并不仅限于玩票,而是去国际航海界的“麦加圣地”法国进行系统学习。
刘玲玲说:“达到今天的高度,郭川本人的远见卓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她举例说,郭川当时把单人环球航行的起点定在青岛,选择40英尺的船;以及这一次选择北冰洋东北航线,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体现了郭川的智慧之处。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帆船运动在中国普及是迟早的事
9月15号,离北冰洋航行冲线还有4个小时的时候,克里斯蒂安·杜马尔已经难掩激动之情。他说,在北冰洋东北航线完成这样一次不间断、无补给的航行,无异于不带氧气攀登珠峰。
事实上,让杜马尔印象深刻的黄皮肤面孔,远不止郭川一个。在沃尔沃环球帆船赛上,年仅22岁的东风队船员刘学也得到了国际航海圈的瞩目。“其他国家从来没有这么年轻的队员,他有很好的帆船驾驶技巧,也很善于沟通。”他评价道。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开始出现在国际帆船航海界。与此同时,更多的远洋赛事也来到中国,使得郭川、刘学们有机会在这些远洋赛事中成为中国元素,比如最早的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等。
中国帆船航海圈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中国,帆船运动的普及是迟早的事。
在中国,目前开展帆船运动比较好、有地理优势的城市主要有青岛、厦门、深圳和三亚。在这些地方,每年都有帆船夏令营的活动,吸引了数千名中小学生参加。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帆船运动显得“可望而不可即”,某些媒体更把它定义为“有钱人的游戏”。对此,中国第一批驾帆船远航的“前辈”、61岁的“厦门号”老船长魏军认为,“这个定义本身就是错误的”。
魏军说:“帆船是一项运动,看你适合什么型的。比赛用船30万一条,家庭可以玩的船,五六万就可以拥有,小孩玩的几千块都有。”
为了推广帆船运动,魏军与朋友创立了顽石航海俱乐部,重点放在青少年帆船运动教育上。去年,他培训了200个小学生,还为厦门6个学校组织了帆船队,以及区帆船队。“花费并不高,家长看到了孩子体魄、性格的改变,反而小手拉大手,把家长带入了帆船运动。”他说。
魏军认为,目前中国帆船运动走向普及的瓶颈,不是门槛过高,而是没有人组织,“只有做出市场,商业才能正常运作”。
从竞技体育角度,刘玲玲认为,一方面职业帆船运动肯定是要花钱的,这也是为什么这项职业运动没有赞助商的支持几乎不可能的原因。
另一方面,与休闲航海不同,职业水手是一门生计。在法国和英国,帆船运动就是一个蓝领运动。
刘玲玲认为,中国帆船运动的发展更多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比如这次的北冰洋航行,帆船就是政府支持的,“帆船一定需要资金投入,但是个人梦想和金钱的关系并不大”。
中国人要在潜意识里培养海洋性格
从设施的完善、赛事的普及层面讲,中国的航海视野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着。
“2002年,郭川第一次接触到的帆船是香港人赠送给中国帆协的,没人会开,停在山东的蓬莱。这是内地的第一艘比赛帆船,叫中国一号,那时候连个帆船港都没有。13年后的今天,估计每天在中国的沿岸,包括内河、湖泊,都有帆船赛事。这就是发展”。刘玲玲说。
刘玲玲也认为,从航海意识层面讲,我们现在的所谓的航海大国,还停留在开个海洋节、搞个海洋日的阶段,这是远远不够的。
高民认为,现代中国人对航海不是很热衷,与历史原因和民族性格分不开。“中国航海史、造船史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都是最先进的,只是因为近代种种原因,把航海文化和优势丢失了。”
“人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我们生活的环境有三分之一在陆地,三分之二是海洋。”魏军船长说,“当你认识到这三分之二的世界时,你的潜意识里会有变化:想到海、想到船,就不经意地关注与海有关的科技、天文和历史。”
与欧美近500年的帆船运动史相比,只有50年的亚洲帆船运动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普遍观点认为,中国帆船运动在世界帆船界的地位与中国体育的世界地位仍不匹配。
刘学说,帆船运动很难在电视上直播,限制了它的普及率,中国的大众帆船文化也难称科学、完整和体系化。而且,中国可供帆船停靠的码头不多,船只泊位和维修、保养都比较昂贵。刘学希望“可以多借鉴帆船运动发达国家的做法。”
高民说,这一次郭川挑战北冰洋东北航线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中国人在航海史的重新崛起,也在另外一个意义上鼓舞着更多的人参与航海运动,特别是帆船这种无动力的、环保的、具有挑战精神的、健康的运动。(参与采写:唐与迪)
上一页12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