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35周年阅兵一个月之后的1984年11月1日,首都京西宾馆会议厅,中央军委座谈会正在召开,这次会议注定将被载入史册,因为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表达了一个惊人的战略决心:裁减员额100万!
100万是什么概念?当时中国军队规模是400万,也就是说,邓小平的决心意味着,四分之一的军队员额将被砍掉!有人说,这是一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立体震荡”,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一夜之间,人民军队有60万干部被列为“编外”,陆军部队的建制单位有1/4要撤销,其中包括那些有着几十年光荣历史,立过赫赫战功的部队。
要知道,在当时冷战阴云笼罩的国际局势下,做出这个决定对于一直处于“盘弓弯弓箭不发”的临战准备状态的中国军队来说有多么意外。
百万大裁军的原因:虚胖能打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总员额曾由550万整编至400万。然而,这次整编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而中断。20世纪60年代,为应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可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解放军逐步扩大军队规模,到70年代,总员额增加到610万左右,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
有人担心这会减弱军队的战斗力。邓小平的眼光却更为犀利,他曾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虚胖子能打仗?军队要多节省开支,改善武器装备,更要提高军政素质,这就必须减少数量。
邓小平的比喻说到了痛处,在当时解放军的“臃肿”问题由来已久。而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相继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作战样式和战争形态,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对技术兵种的倚重和对各军兵种有效协同的依赖。同时,裁军“消肿”,也是邓小平很早的心愿。据不完全统计,邓小平从1975年到1984年的10年间,对于“消肿”问题,谈了多达数十次。在此期间,虽进行过4次精简整编,但“消肿”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甚至陷入“精简——增编——再精简——再增编”的怪圈,出现了增编大于减员的反常现象。至1985年,人民解放军军费只有191亿元人民币,仅占同年美军军费的2%,不及前苏联军费的零头,而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却是美军的两倍,与苏军持平。
另一方面,尽管当时中国军队有400万,但连队并不充实,臃肿的是各级机关。各级机关副职过多,每个军区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领导,甚至还有“团职保密员”、“营级打字员”。有媒体统计过,世界主要几个国家的官兵比例是:苏联1∶4.65;联邦德国为1∶10;法国为1∶17,而中国却是1∶2.45。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是“肿”在作战部队,而是在各级领导机关。因此,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是“精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回忆当年那场裁军时曾表示:“一些军级领导很多都是超龄服役,都是70多岁,甚至有的80多岁了。”
邓小平的态度铁板一块:得罪人的事我来!
当时的裁军,几乎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进、退、去、留的选择和被选择。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曾写到:“普通将士们不知,我们这些在兵种总部工作的军官们还在做一件从未有人知道的‘特殊工作’——力争不让军委裁掉、尽力保留一些部队,最好把裁减的指标不到我们头上、少到我们部队。于是我的领导们带着我们这些‘笔杆子’天天给中央、给军委、给邓小平打报告、写信……甚至有的还通过各种关系,直接找到相关中央领导家里去‘说客’。那些日子里,下面的部队忙着自己的前程如何安置,我们这些总部的‘笔杆子’们,则不分白天黑夜地给中央写报告、送信。似乎经常有‘希望’,似乎天天又失望。所谓的‘希望’是:某某中央领导同意我们兵种不裁或不全裁;失望的是:邓办和军委一直不松口。如此持续半年多后,当我们这些‘秀才’和领导们疲倦不堪之时,传来的准确消息是:维持裁军的原方案。也就是说,‘百万大裁军’,铁板一块,谁也别想撼动‘邓大人’的决心!”
媒体曾披露,在面临被撤销的福州军区,有些干部要军区司令员江拥辉找中央军委首长,建议不要撤销福州军区。江拥辉劝大家:“百万大裁军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做出的英明决策,我们必须无条件服从。至于撤销哪个军区,要等军委决定,我们谁也没有权力去干扰军委决策。我自己不能去找门子,也不准你们去拉关系。”最终,福州军区撤销后的移交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对这场裁军,邓小平的态度也非常坚决,他签署文件,凡在新的合并后的军区里面没有任职的,一律免职处理!他的决心其实在最初就非常坚定,据媒体透露,邓小平曾在会议上说:“这次阅兵,国内外反映很好。要说有个缺陷,就是八十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裁军是个得罪人的事,还是我来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给新的中央军委主席。”
尘埃落定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正式宣布: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伸出了右手的食指,在空中点了几下。有媒体称,这一个手指,震动了一个地球!
对于这次裁军,邓小平如此评价:“我们下这样大的决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拥有10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减少100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即使国际形势恶化,这个裁减也是必要的,而且更加必要。”
1985年裁军后,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和国防科工委机关及其直属单位,撤并机构,人员精简40%。将原来的11个军区合并为7个大军区。
谁去谁留?是裁军中最大的问题,有媒体曾举例,原有11个大军区中,最难决定的是成都军区和昆明军区到底撤谁留谁。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还没有完全结束,昆明军区是所有军区中唯一还有作战任务的军区。这是保留昆明军区一个很好的理由。
一开始,昆明军区是有底气的,在军委一开始的讨论方案中确实也是将两个军区合并,组成新的昆明军区。在中央正式宣布最终裁军方案之前,昆明军区已做了接收成都军区的一切准备,连接收后的方案都拟好了,准备拿到北京与大家一起讨论。而此时,同在西南的成都军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各级领导忙于找人谈话,了解大家的想法,是去昆明?还是下基层?还是转业?
然而决定却是出人意料的,因为保留成都军区是长久的战略打算,从战线上看,军区设在成都能兼顾昆明,但设在昆明兼顾不了成都,更顾不上西藏。结果是,两个军区合并,组成了新的成都军区。
当1986年“国际和平年”到来的时候,中国已经从总体上完成了裁军百万的战略性行动。1987年4月4日,在全国人大六届五次全会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的任务已基本完成!裁减员额100万后,军队的总定额为300万。”
裁军改变中国军队面貌
1985年的裁军大规模减少了国防开支,使军费的分配结构和投向投量趋于科学合理。1985年至1997年,中国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26%下降到1.03%;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从9.56%下降到8.80%。
军事科学院张秦洞先生曾写文章表示,百万大裁军并非简单的人员裁减,而是通过科学适当的“加法”,实现了军队结构战略性大调整。“大陆军时代”终结,从陆军“一军独大”到海、陆、空、二炮科学搭配,从单一兵种到合成兵种,从各自为战到体系作战,我军各军兵种比例结构进一步趋向均衡合理。
军事专家戴旭曾发文称,百万大裁军不仅从体制上“解放”了解放军,更以雷霆万钧的气势从思想上解放了解放军;它是中国军队充满生机走向未来的起点,变革图强从此成为中国军人的无声誓言;去掉赘肉,转换脑筋的中国军队以崭新的面貌引起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