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的味道江湖,麻辣早已不再独霸一方,异邦菜、外省菜在四川同样生意火爆。
●与美食地图相呼应的,是四川的开放地图:与2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引入世界500强企业、引进外资、引进内资均位列西部之首。
●春节期间,本报记者分赴成都、资阳、广安和泸州,走进开在当地的外来餐馆,从餐馆透视开放的四川。
□本报记者 曾小清
2月14日,年后上班第一天,省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会长何涛就忙着调研。今年3月,协会将针对在川的外地菜发布一份行业报告。“来自国外和省外的馆子,已形成与川菜分庭抗礼之势。”何涛说,四川人包容天下,既能凭川菜行走天下,也能在家门口用舌尖拥抱世界的味道。
川人爱麻辣。然而,省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去年针对成都47个商业综合体近1000个餐饮品牌调查发现,川菜馆子的占比仅为 52.03%,外国菜占比为36.22%,余下为省外国内菜系。开店数前5位的餐饮连锁品牌有6个,外国品牌占了4个。“在川的外地菜呈多样性特征。”何涛进一步分析,外国菜中,西餐占比超5成,随后依次为日、韩、泰、印度四大菜系。将成都的西餐厅进一步细分发现,意、美、德、法、英、巴西、西班牙西餐厅已遍布蓉城;国内菜,粤、湘、闽、鲁、浙菜已成为川人的新宠。“在成都,可以吃遍地球菜。”何涛说,这不仅是国际美食之都的吸引力,更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与此同时,何涛还发现,作为推动地方餐饮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商业综合体向二、三线城市延伸,加速外地菜扩散至全川。
川人舌尖与世界的融合,与四川的开放版图相映成趣。
来自省商务厅的统计,目前,四川与216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在川投资的外资企业已超万家,近3/5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川落户;超600家川企“走出去”投资,足迹遍布全球五大洲。何涛认为,与开放型经济同步,更多美味在川汇聚。截至去年底,四川餐馆已近20万家,外地菜的占比较上一年明显提升。
2015年,我省外商实际到位资金中,来自港台等地区,新加坡、美国、韩国、荷兰、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资金排名前列。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现代汽车产业集群的聚集,壮大了韩资入川的规模。按国别分,四川引入韩资的实际到位资金排名,从2011年的第12位提升到了2015年的第6位。引进内资方面,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地区,是资金的主要来源地。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日渐升温——去年,我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占比达26.9%,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占全省总额超6成,对外投资增长近3倍。
相关产业和外来投资,正从中心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去年招商成效较好的遂宁、泸州、广安、眉山等市州,其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位列前茅。全省外贸发展更趋均衡,去年9个市州的外贸进出口实现逆势增长,达州、泸州和巴中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除夕前夜成都探店:迪拜餐吧里的甜香
□本报记者 熊筱伟
“这个酱没味道,老板,有没得海椒面哦?”来自阿联酋迪拜的传统美食、用鹰嘴豆制成的胡木思酱味道绵柔清淡,用它蘸饼吃了几口,成都妹子曾静憋不住吼出这么一句,朋友间立刻爆发出一阵哄笑。
2月6日晚7点,成都,除夕前夜,在一家主营阿拉伯美食的餐厅——迪拜餐吧,屋外马路上冷冷清清,屋内人声鼎沸——满墙的伊斯兰特色花纹,围绕着10张餐桌,7张坐有客人。
“马上过年了,这儿人咋还恁个多?”曾静第一次来,不住地四下打量。身旁的李科是店里常客,他用眼神指向邻桌,“这儿外国人来得多,你看那边嘛。”
顺着指向看过去,一位金头发外国人舒服地陷在加莎(迪拜当地类似榻榻米的区域)上的蓝色软沙发里。“你好,我叫丹尼尔,从英国来的。”能说一口流利四川话、做IT产品外贸的丹尼尔,近4年除了往返于深圳和欧洲,其他时间都留在成都。在他眼中,深圳是“移民市”,四川则是“移民省”——“都很open(开放)。”他觉着,四川人对新生事物的热情让人惊讶。
说话间,丹尼尔点的迪拜水烟上来了。水烟师在水烟壶顶部放上烟丝,盖上锡箔纸,上面再放两块烧红的火炭。不一会儿,丹尼尔熟练地拿起烟管,吸了一口,水烟壶底咕噜咕噜冒起泡,弥散出一阵糖果味的甜香。
“今天味道怎么样?”高鼻梁的水烟师熟练地用中国话和丹尼尔打招呼。这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帅小伙中文名叫沙义,是西南财大工商管理系大二的留学生。为何到成都留学?“之前有同学来过,这里性价比高。我也想像丹尼尔那样做外贸。”
小店的迪拜籍老板山姆并不在。当天,他和成都妻子王涛已在双流机场,要乘直航航班赶往阿布扎比。通过微信,王涛告诉记者,小店早已盈利,客人约一半来自阿联酋、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微软、壳牌……各种世界500强企业,都曾到店里办过活动。“在西方,中东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美食。在成都谈生意、旅游的外国人多了,小店也就能活下来。”另一半客人,则来自越来越多的、像曾静和她朋友这样愿意“尝新”的四川人。
正月初二泸州探店:湘菜馆宴席订到初七
□本报记者 李欣忆 罗之飏
“不好意思,初五、初六的团年宴已经订满,您看推迟到初七行吗?”2月9日,大年初二,中午11点半,泸州伊顿饭店中餐厅,前台接待人员礼貌地回绝订餐电话。客人武晓波站在餐厅门口迎接亲友,见订餐电话一直响个不停,调侃道:“你们这个电话比热线还要烫,幸好我提前一周就预订了。”
中午12点,武晓波订的两桌团年宴准时开席。毛氏红烧肉、剁椒鱼头、湘西酸肉、荷包肚……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湘菜,让大家大快朵颐。
为什么湘菜在泸州这么火?
伊顿饭店位于江阳区江阳西路,是泸州老牌的四星级酒店,以前中餐厅菜品以川菜为主。饭店营销策划部副经理叶晓燕介绍,这几年,明显感觉外地客人越来越多,对口味的需求也更多样,因此特意增加了湘菜、粤菜等外地菜,以满足外地客人的需求。
武晓波在泸州老窖集团工作多年,“来泸州参观、考察、洽谈的外地客人非常多。川菜偏麻,一些客人不习惯吃,我就带他们来吃湘菜,不能吃辣就吃粤菜。以往春节团年都吃川菜,今年也给家人换换口味。”
叶晓燕说,今年还计划推出上海菜、江浙菜等外地菜,以丰富餐厅的菜品。
位于泸州沱二桥北桥头的尚膳餐厅,生意也非常火爆。大年初二中午1点,餐厅桌席全满,新推湘菜、赣菜、上海菜等受到客人追捧。
这个现象颇值得玩味。湘菜、赣菜、江浙菜、上海菜,都是长江经济带沿线的菜系。来泸州的省外投资情况,与此基本吻合。泸州投促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泸州引进的国内省外资金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资金占16.69%,来自长江经济带沿线的重庆、浙江、江苏,投资额位居前列。
湘菜、赣菜、江浙菜、上海菜在泸州日渐流行并非偶然。“美食是简单直接的突破口。”叶晓燕说。长江沿线城市牵手,率先从舌尖开始。
正月初七资阳探店:韩国烤肉店热气腾腾
□本报记者 王眉灵
“老板,来两份烤肉!”走进店门,还没落座,王云就大声地点起菜来。“爸爸,我还要吃拌饭。”8岁的女儿王羿雯也迫不及待。
2月14日,大年初七,中午1点半,“韩国正宗烧烤”的来客仍络绎不绝。位于资阳市南骏大道的这家店仅有几十平方米,若非店招上醒目的韩文,很容易让人忽略。
为什么来这里?已在榻榻米落座的王云给出答案:“味道正宗。”
锅盖式的烤盘烧热后,长条状的五花肉挨个放在烤盘上,翻两个面,夹起、剪成块,再烤两分钟,就可以下肚了。“这里做法正宗,而且调料也正宗。”王云指着面前的蘸碟,夹起一块肉,轻轻蘸了点酱料,直接入口。
王云在成都上班,去年“五一”经朋友介绍初次品尝后,每逢放假回资阳,都要带着一家老小来这里过把瘾。朋友说,这家店的老板是朝鲜族人,菜品都是正宗的韩国做法,包括烤肉的酱料,也是从韩国空运过来的。对此,王云深信不疑,“经常碰到韩国人在这吃饭,如果味道不好,也不会成回头客。”“我们这里的顾客,大部分是韩国人。”服务员小甄动作娴熟地翻着肉片。在这里上班不到一年,她已经认识了上百名老顾客,知道他们在附近的四川现代、格罗唯视、岱摩斯等韩资企业上班,下午5点下班,因此店里每天晚上生意最好、她也最忙。大年初六,放假一周的烧烤店刚开张,就迎来了“开门红”,10张桌子全部坐满,还翻了台,一直忙到晚上12点打烊。
仔细打量,店里的韩国元素不少,上墙的菜品图片、菜谱,都印有中韩双语,服务员系的围裙也绣着白色的韩文。厨师何花是烤肉店的“元老”,她深知老板将店开在这里的原因:“这里挨着现代汽车,韩国人多嘛。”
何花每天要做两三百份菜。与喜欢点烤肉的四川顾客不同,韩国顾客喜欢点拌饭、拉面、大酱汤、炒年糕,若点海带汤,那一定是过生日。
虽然烤肉店初六就开了门,但老板李玉花要初七晚上才能从延边赶回资阳。电话里她告诉记者,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现代汽车要入驻资阳,就辞去江苏的工作来这里开店。现在烤肉店已经小有名气并盈利,顾客中约六成是韩国人,“很多人天天来,把这儿当食堂了。”
中韩(资阳)产业园已有韩资企业20余户,韩资企业在资阳投资规模超10亿美元。“资阳的韩国人是越来越多哦,走在路上经常会碰到。”顾客代敏感受深刻,不仅有了两家正宗的韩国料理店,还有不少韩国人在城区租房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