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栏目主持:黄军/编辑:黄笛森

李袅

值得反思的是,为何大多数人看到这段没有真相的视频,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老人碰瓷?

事件:网传老人碰瓷玩具车引争议 剧情竟然大反转

一辆玩具车将老人撞得倒地不起,还惊动了急救车!近日,这段发生地位于重庆巫山县中心市场附近,被称为“碰瓷新高度”的视频在网上很火。视频上显示,老人坐在地上,一只手搭在玩具车上,而旁边站着一位年轻女士拉着一位小女孩。老人称:“我在这里,你就撞过来。”女士反驳称:“我一直走的旁边,没走里面。”

视频发出后,虽然也有网友猜测老人可能真的受伤了,但多数网友的态度是谴责、质疑、嘲讽,甚至是谩骂。有网友表示很气愤,称其为“碰瓷新高度”,觉得老太太连玩具车也不放过,实在太离谱。“无证女司机,豪车撞上大妈,求小盆友的心理阴影面积。”“不要脸,为了钱什么无耻的事都能干!”一时间,各种声音弥漫于网络,许多媒体也进行了转发,并配上“讹人也出新高度”“车比大妈受伤重”等标题。

不过,事情很快发生了大反转。本网此前报道,受伤老人今年79岁,经医生诊断,老人桡骨的中上段粉碎性骨折,“从片上看有比较大的骨折块,而且骨头出现明显的移位。”此后,央视也对此事进行了追踪报道。

分析:从老人被误会碰瓷 看公众信任为何遭遇危机

近几年,老人碰瓷的事件确有发生,甚至出现了“老人变坏”或“坏人变老”的说法,但类似发生误会,事件反转的情况并不少。公众信任为何会遭遇危机?来看专家怎么说。

社会学专家:各种影响信任度的事件造成裂痕越来越深

很长一段时间“老人碰瓷”的负面新闻在各地层出不穷,每个人似乎都被卡在道德与不信任之间不知所措。在重庆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部部长康庄看来,这种不信任是长时间形成的过程,“各种影响信任度的事件,让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裂痕越来越深,加上社会群体的浮躁,对很多消息不愿深究,用极少的信息仓促做出判断,带来负面影响。”

康庄同时指出,从众心理的因素,也造成了舆论在传播碰瓷等好人被讹的事件时,负面情绪被进一步扩大,“原本只是极小范围的不信任,被误解成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

传播学专家:不假思索的传播导致信息展现不完整

记者注意到,网上流传的这段视频时长仅有17秒,只显示了老人倒地后的画面,并没有过多关于事件全程的描述,但不少网友仍然因为这段没有前因后果的视频,对老人投来质疑的目光。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蔡斐表示,这种不是完整时间导入的视频是一种碎片化传播,“这个随手上传的视频就是不假思索的传播,展现的内容并不完整,加上此前老人碰瓷造成的刻板印象已经给社会造成了不信任心理,而撞到老人的又是玩具车更具有戏剧化的效果,吸引了眼球的同时很容易给大家造成误会。”

心理学专家: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性形成刻板印象

在心理专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周小燕看来,网友起初几乎一片倒的认为老人碰瓷,其实是源于一种思维惯性和刻板印象,“之前太多的碰瓷现象,严重伤害了善良人们的感情,所以很难平复,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会觉得凡是出现老人摔倒就是碰瓷。”

“此外,做好人的心理成本越来越大,也让大家对周围的人产生质疑。”周小燕坦言,看到老人摔倒扶一把原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大家用怀疑的眼光来看,是一连串负面事件过后产生的一种纠结的情绪,从情感受伤,到内心纠结,再到自动化思维,难免就会先入为主。

专家支招:信任是相互的 遇事先问真假再论是非

“信任其实是相互的,别人的信任也正是自己收到最好的回报和认同。” 蔡斐认为,网络社会如何引导大家关注社会舆论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让好人得到好报等正能量的新闻得到广泛传播,同时对于个人来说也应慎言慎行,不能随便说一些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话,即使是出于善的目的,也要考虑周全。”

如何避免类似大反转的事情发生,影响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蔡斐用“先问真假再论是非”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待新闻事件应多一点耐心,多点求证精神,确保事情的真实性,不凭空猜测,在事实的基础上秉持理性再发表观点。”

“由于信任的基础被破坏后,重建信任感非常困难,应该从多个方面重视这一问题。” 周小燕则强调,首先,受众在面对各种信息时,应该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要给做好事的人点赞,造成责任事故的也要勇于担责,毕竟净化社会空气,重建信任感,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学点知识:扶跌倒老人需道德也需“技术”

生活中,碰瓷老人毕竟是极少数,据报道,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因。所以,选择信任的基础上,不妨看看该如何正确扶起跌倒老人,说不定你就用上了。

从卫生部专门发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来看,发现老人跌倒时不要急于扶起,要分两种情况应对。

如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呼吸通畅;有抽搐,应移至平整软地面或身体下垫软物,防止碰、擦伤,必要时牙间垫较硬物,防止舌咬伤,不要硬掰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

如老人意识清楚,应询问老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人到医院诊治或拨打急救电话;要询问是否有剧烈头痛或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提示脑卒中的情况,如有,立即扶起老年人可能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使病情加重。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连最初的信任都没了,又何谈传承呢?信任“跌倒”了,仍然需要社会共同扶起来。

栏目主持:黄军/编辑:黄笛森

李袅

值得反思的是,为何大多数人看到这段没有真相的视频,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老人碰瓷?

事件:网传老人碰瓷玩具车引争议 剧情竟然大反转

一辆玩具车将老人撞得倒地不起,还惊动了急救车!近日,这段发生地位于重庆巫山县中心市场附近,被称为“碰瓷新高度”的视频在网上很火。视频上显示,老人坐在地上,一只手搭在玩具车上,而旁边站着一位年轻女士拉着一位小女孩。老人称:“我在这里,你就撞过来。”女士反驳称:“我一直走的旁边,没走里面。”

视频发出后,虽然也有网友猜测老人可能真的受伤了,但多数网友的态度是谴责、质疑、嘲讽,甚至是谩骂。有网友表示很气愤,称其为“碰瓷新高度”,觉得老太太连玩具车也不放过,实在太离谱。“无证女司机,豪车撞上大妈,求小盆友的心理阴影面积。”“不要脸,为了钱什么无耻的事都能干!”一时间,各种声音弥漫于网络,许多媒体也进行了转发,并配上“讹人也出新高度”“车比大妈受伤重”等标题。

不过,事情很快发生了大反转。本网此前报道,受伤老人今年79岁,经医生诊断,老人桡骨的中上段粉碎性骨折,“从片上看有比较大的骨折块,而且骨头出现明显的移位。”此后,央视也对此事进行了追踪报道。

分析:从老人被误会碰瓷 看公众信任为何遭遇危机

近几年,老人碰瓷的事件确有发生,甚至出现了“老人变坏”或“坏人变老”的说法,但类似发生误会,事件反转的情况并不少。公众信任为何会遭遇危机?来看专家怎么说。

社会学专家:各种影响信任度的事件造成裂痕越来越深

很长一段时间“老人碰瓷”的负面新闻在各地层出不穷,每个人似乎都被卡在道德与不信任之间不知所措。在重庆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部部长康庄看来,这种不信任是长时间形成的过程,“各种影响信任度的事件,让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裂痕越来越深,加上社会群体的浮躁,对很多消息不愿深究,用极少的信息仓促做出判断,带来负面影响。”

康庄同时指出,从众心理的因素,也造成了舆论在传播碰瓷等好人被讹的事件时,负面情绪被进一步扩大,“原本只是极小范围的不信任,被误解成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

传播学专家:不假思索的传播导致信息展现不完整

记者注意到,网上流传的这段视频时长仅有17秒,只显示了老人倒地后的画面,并没有过多关于事件全程的描述,但不少网友仍然因为这段没有前因后果的视频,对老人投来质疑的目光。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蔡斐表示,这种不是完整时间导入的视频是一种碎片化传播,“这个随手上传的视频就是不假思索的传播,展现的内容并不完整,加上此前老人碰瓷造成的刻板印象已经给社会造成了不信任心理,而撞到老人的又是玩具车更具有戏剧化的效果,吸引了眼球的同时很容易给大家造成误会。”

心理学专家: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性形成刻板印象

在心理专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周小燕看来,网友起初几乎一片倒的认为老人碰瓷,其实是源于一种思维惯性和刻板印象,“之前太多的碰瓷现象,严重伤害了善良人们的感情,所以很难平复,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会觉得凡是出现老人摔倒就是碰瓷。”

“此外,做好人的心理成本越来越大,也让大家对周围的人产生质疑。”周小燕坦言,看到老人摔倒扶一把原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大家用怀疑的眼光来看,是一连串负面事件过后产生的一种纠结的情绪,从情感受伤,到内心纠结,再到自动化思维,难免就会先入为主。

专家支招:信任是相互的 遇事先问真假再论是非

“信任其实是相互的,别人的信任也正是自己收到最好的回报和认同。” 蔡斐认为,网络社会如何引导大家关注社会舆论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让好人得到好报等正能量的新闻得到广泛传播,同时对于个人来说也应慎言慎行,不能随便说一些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话,即使是出于善的目的,也要考虑周全。”

如何避免类似大反转的事情发生,影响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蔡斐用“先问真假再论是非”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待新闻事件应多一点耐心,多点求证精神,确保事情的真实性,不凭空猜测,在事实的基础上秉持理性再发表观点。”

“由于信任的基础被破坏后,重建信任感非常困难,应该从多个方面重视这一问题。” 周小燕则强调,首先,受众在面对各种信息时,应该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要给做好事的人点赞,造成责任事故的也要勇于担责,毕竟净化社会空气,重建信任感,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学点知识:扶跌倒老人需道德也需“技术”

生活中,碰瓷老人毕竟是极少数,据报道,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因。所以,选择信任的基础上,不妨看看该如何正确扶起跌倒老人,说不定你就用上了。

从卫生部专门发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来看,发现老人跌倒时不要急于扶起,要分两种情况应对。

如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呼吸通畅;有抽搐,应移至平整软地面或身体下垫软物,防止碰、擦伤,必要时牙间垫较硬物,防止舌咬伤,不要硬掰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

如老人意识清楚,应询问老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人到医院诊治或拨打急救电话;要询问是否有剧烈头痛或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提示脑卒中的情况,如有,立即扶起老年人可能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使病情加重。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连最初的信任都没了,又何谈传承呢?信任“跌倒”了,仍然需要社会共同扶起来。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