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非人道”和“非人的苦难”,两者差别大吗?当然。要不七国集团(G7)外长会议通过的《广岛宣言》也不会为此纠结。在刚结束的G7外长会议期间,与会者参观了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并在核爆遇难者纪念碑前敬献花圈。此前,有消息称美国国务卿克里可能会为核爆道歉,但最终情形是他“在现场并未鞠躬或低头”。美国是迄今唯一在战场上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而唯一的“核爆受害者”则是日本。在当年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问题上,美日无疑有着不同观念。“我不认为美国有朝一日会为使用原子弹道歉”,美国一名研究东亚问题的学者这样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美日“去,但不道歉”的“广岛模式”

作为首位出席美国原子弹轰炸广岛纪念仪式的美国国务卿,克里是此次G7外长会当之无愧的“主角”。在不少日本人眼里,美国是投下原子弹的“罪魁祸首”,而此次会议期间与克里有关的一些细节值得玩味。

比如,11日在广岛死难者纪念碑前献花圈时,克里站在众外长中间,但没有鞠躬(如图,左三),“举手投足间传达了淡淡的悲伤,但未表现出悔恨姿态”(英国《金融时报》语)。再比如,通过的《广岛宣言》,日本方面最初希望使用“非人道”这一表述,但因担心可能被理解为核保有国犯下了反人道罪,最终作出让步,表述为“非人的苦难”。

众所周知,美国在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到当年12月,共造成超过21万人死亡。从被投下原子弹那一刻,日本国内就有“美国必须谢罪”“美国必须付出代价”的声音。但随着美军占领以及日美军事同盟的形成,这种声音无法形成主流。

去年是日本遭遇核轰炸70周年。有日媒调查发现,超过6成的日本受访者认为美国应该道歉。广岛、长崎两市市长也曾明确要求美国谢罪。不过,与民间和地方政府的“义愤填膺”相比,日本政府三缄其口。201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通过一份答辩书,声称“不要求美国就二战中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及空袭东京做出道歉”。

要求美国道歉的,大多是对日本侵略历史不知情的民众和反美分子。他们以“战争受害者”自居,既不去考虑为何遭到核打击,又不知道日军在南京、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犯下的滔天罪行。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基于“反核理念”要求美国道歉。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全国原子弹爆炸受害者组织“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团体协议会”,也不要求美国道歉。此外,1975年10月31日,日本昭和天皇在记者会上称,“虽然对广岛市民来说很对不起,但这是不得不发生的事情。”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高级研究员詹姆斯·肖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和他交流过的日本政界人士及广岛当地官员均表示不寻求美国道歉。当然,大部分日本官员也明白让美国道歉不大可能。

此次克里来访,虽然没有道歉,但克里以国务卿身份访问广岛,势必会让人把日本与“受害国”联系起来,对日本政府来说也是一大胜利。日本ANN电视台称,“日本所瞄准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未来”是什么?外务省官员的回答是:让奥巴马访问广岛。

还有一个现象是,广岛开会火热,长崎遭到冷落。同样遭遇核爆,“温差”为何如此大?这主要是由于广岛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城市,并且死亡人数远高于长崎;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崎则没有。

目前,日本正邀请“加害国”总统5月访问广岛,本意是将广岛打造成一张“受害国的名片”。然而,种种迹象表明美国不会道歉,因此就出现了美国高官不断访问广岛,但对道歉只字未提的局面。或许,这种模式可以称为日美之间“去,但不道歉”的“广岛模式”。

教科书与一份振聋发聩的证词

在美国的历史书籍、教科书和大学学报上,描述及评论广岛和长崎原子弹事件的很多。在洛杉矶地区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加州版本的“美国人的视角(现代)”一书中,第12章“美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5节“战争结束”,介绍了时任总统杜鲁门的决策过程。

书中以“大创意”为题,概述了二战结束的过程:诺曼底登陆,盟军与德军决战;与此同时,美军轰炸日本,但太平洋战争仍然残酷;战胜德国后,日本拒绝无条件投降,美国指挥官开始确信只有入侵日本才能结束二战;杜鲁门决定使用新式武器——原子弹……

教科书第615页这样描述:即便在原子弹试验之前,美国官方对如何使用已经有争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反对使用原子弹,因为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陆军部长希望用原子弹警告日本,促其投降;国务卿希望不用任何警告而投掷原子弹,以震撼日本使其投降。杜鲁门后来写道,“对于原子弹作为军事武器,从未有任何怀疑,并将使用。”他相信他作为美国总统的责任是使用任何武器以挽救美国人的性命。

书中还引用了幸存者对于原子弹爆炸后惨状的描述;留下了思考题“投掷原子弹是正确的决定吗?”具体为:没有杜鲁门的重大决定战争能缩短吗?杜鲁门担心苏联入侵日本后控制日本吗?此外,书中分别介绍了反对和支持杜鲁门决定的两位历史学家的观点。

正如教科书上所说,美国社会在原子弹问题上存在争议,加上外力作用,带出后来一份广为流传的证词。

“原子弹是否结束了战争?是的。它们是必须的吗?对此存在争议。50年过去了,在某些人看来,日本成为受害者,美军成为凶残成性的征服者和报复者……为支撑这种歪曲,他们必然要故意无视事实或者编造新的材料以证明这种论调。其中最令人吃惊的行径之一就是否认日军曾进行过大屠杀。”

“当前关于杜鲁门总统为什么要下达对日本进行原子轰炸的命令的争论,在某些情况下已变成数字游戏。日本财团在美国策划的‘原子轰炸后果’展览显示了卑微的修正主义论调……”

“今天,我站在这里作证,并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而是相反……在战时情况下,在敌人顽固凶残的抵抗下,杜鲁门总统有义务使用所有可能的武器结束战争。我当时同意杜鲁门总统的决定,现在仍然如此。战后几年中,有人问杜鲁门总统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他响亮地说:没有。接着他提醒提问者:记住,珍珠港的死难者也没有其他选择!”

以上是查尔斯·斯韦尼1995年5月11日出席参议院一个听证会的证词,他是唯一参与两次原子弹轰炸的飞行员。在二战结束后的半个世纪里,斯韦尼自称“基本保持沉默”,“但随着二战结束50周年的临近,我发现自己义愤填膺并遭到背叛,不仅我们的史密森学会国家博物馆,美国的一些历史学家也在试图修改太平洋战争史。”

奥巴马会去广岛吗

“克里的访问标志着一场政治争论的突破”,英国《金融时报》评论道,由于美国不愿按照日本公民团体的要求为实施原子弹轰炸道歉,70年来上述政治争论一直将美国高官挡在广岛之外。

《纽约时报》12日称,如何对待当年广岛遭受的原子弹轰炸,以及3天后长崎遭受的轰炸,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外交官。轰炸最终导致20多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是平民,而二战之后,日本已经从美国的敌人转变成最亲密的盟友之一。但是,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轰炸对于迫使日本投降,挽救美国人的生命是必要的。任何暗示美国会道歉的言行,都可能在政治上引发严重后果。所以,几十年来,美国驻日本大使一直都会避开每年8月气氛沉郁的原子弹爆炸纪念仪式。

实际上,去年年底,美国驻日大使卡罗琳·肯尼迪先后访问广岛和长崎,是继她的前任鲁斯之后第二位出席广岛和平纪念仪式的驻日大使。鲁斯曾于2010年首次代表美国政府出席,之后还出席了2012年和2013年的仪式。更早之前,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1984年参观过原子弹纪念馆,当时他已经卸任;2008年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也去过那里。但此前没有内阁或更高级别的在任官员去过。

《华盛顿邮报》此前报道称,美国总统奥巴马因主张“废核”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去广岛的可能性非常大。《日本时报》也说,“奥巴马应该去广岛”,不仅是以美国总统身份,更是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身份。据日经中文网报道,美国已开始为奥巴马访问广岛做准备。而克里11日表示日本官方已经邀请总统访问广岛,奥巴马也希望有一天会去,但“是否以总统身份前往,我就不知道了。”有日本官员称,这“实际上是在暗示奥巴马会来。”

有评论称,奥巴马如果访问广岛,将在日本产生深深共鸣,但会在美国引发争议。日资控股的《金融时报》认为,去年二战结束70周年时,美日曾探讨过奥巴马访问广岛的可能性,但未成行。若奥巴马现身为原子弹轰炸道歉,他或许会在国内面临批评,然而访问广岛却能为其外交遗产增添一笔。

詹姆斯·肖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方对奥巴马访问广岛有潜在兴趣——美国虽不准备道歉,但为当年行为感到不适。他不认为奥巴马会访问广岛,因为5月G7峰会期间的会晤安排及美国国内政情都不允许此事发生,尽管近期有迹象表明美国正在认真考虑此事。他的判断是,“奥巴马不会成行。即便奥马巴去广岛,所传递的信息、采用的方式应该会与克里此行相近。”

多数美国人眼中的“必要之恶”

“美国人是如何看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为什么?”日本广岛和平研究院的罗伯特·雅科布斯曾以此为题称,很多美国人认为,投掷原子弹的故事,是关于美国伟大的故事,是美国军事的伟大、科技的伟大、政治领导人的伟大;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投掷原子弹是战争犯罪。

詹姆斯·肖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由于在广岛投放原子弹更快地结束了战争,避免了大规模本土登陆作战及更久的轰炸,大部分美国人将其视作“必要之恶或不能缺少的坏东西”,认为更多生命因此被拯救。

美国皮尤中心去年进行的民调显示,56%的美国受访者认为投原子弹是合理的。这比1945年的盖洛普民调数字(85%)低很多。但过去10年支持投原子弹者所占比例一直稳定:2005年盖洛普的相应数字是57%。正因为此,有日媒称认为投原子弹正当的思想在美国“根深蒂固”,是舆论多数派。

2015年是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70周年,美国媒体上有很多文章纪念这一事件。但在美国民间,长期坚持纪念活动的主要是洛杉矶有“小东京”之称的日裔聚居区的日裔文化社区中心。它在活动中曾大力宣传因核爆辐射而患白血病的广岛女孩佐佐木祯子,折千纸鹤祈祷康复的故事。但1955年10月,12岁的佐佐木祯子还是去世了。在美国,能够反映广岛和长崎事件的纪念物不多,据说西雅图和平公园有一尊类似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为纪念佐佐木祯子而建立的铜像,这大概是美西地区唯一的纪念物。

此次克里访问广岛,有美国媒体明确主张“不应道歉”。美国《国家利益》12日一篇报道的标题即为“美国为何向日本投核弹,简单说没有其他选择”。“鉴于种种原因,我个人不认为美国有朝一日会为使用原子弹而道歉”,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少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最多会为不得不使用它表示遗憾。”【环球时报驻美国、日本特约记者 孙卫赤 蒋丰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翟翔 王会聪】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非人道”和“非人的苦难”,两者差别大吗?当然。要不七国集团(G7)外长会议通过的《广岛宣言》也不会为此纠结。在刚结束的G7外长会议期间,与会者参观了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并在核爆遇难者纪念碑前敬献花圈。此前,有消息称美国国务卿克里可能会为核爆道歉,但最终情形是他“在现场并未鞠躬或低头”。美国是迄今唯一在战场上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而唯一的“核爆受害者”则是日本。在当年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问题上,美日无疑有着不同观念。“我不认为美国有朝一日会为使用原子弹道歉”,美国一名研究东亚问题的学者这样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美日“去,但不道歉”的“广岛模式”

作为首位出席美国原子弹轰炸广岛纪念仪式的美国国务卿,克里是此次G7外长会当之无愧的“主角”。在不少日本人眼里,美国是投下原子弹的“罪魁祸首”,而此次会议期间与克里有关的一些细节值得玩味。

比如,11日在广岛死难者纪念碑前献花圈时,克里站在众外长中间,但没有鞠躬(如图,左三),“举手投足间传达了淡淡的悲伤,但未表现出悔恨姿态”(英国《金融时报》语)。再比如,通过的《广岛宣言》,日本方面最初希望使用“非人道”这一表述,但因担心可能被理解为核保有国犯下了反人道罪,最终作出让步,表述为“非人的苦难”。

众所周知,美国在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到当年12月,共造成超过21万人死亡。从被投下原子弹那一刻,日本国内就有“美国必须谢罪”“美国必须付出代价”的声音。但随着美军占领以及日美军事同盟的形成,这种声音无法形成主流。

去年是日本遭遇核轰炸70周年。有日媒调查发现,超过6成的日本受访者认为美国应该道歉。广岛、长崎两市市长也曾明确要求美国谢罪。不过,与民间和地方政府的“义愤填膺”相比,日本政府三缄其口。201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通过一份答辩书,声称“不要求美国就二战中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及空袭东京做出道歉”。

要求美国道歉的,大多是对日本侵略历史不知情的民众和反美分子。他们以“战争受害者”自居,既不去考虑为何遭到核打击,又不知道日军在南京、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犯下的滔天罪行。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基于“反核理念”要求美国道歉。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全国原子弹爆炸受害者组织“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团体协议会”,也不要求美国道歉。此外,1975年10月31日,日本昭和天皇在记者会上称,“虽然对广岛市民来说很对不起,但这是不得不发生的事情。”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高级研究员詹姆斯·肖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和他交流过的日本政界人士及广岛当地官员均表示不寻求美国道歉。当然,大部分日本官员也明白让美国道歉不大可能。

此次克里来访,虽然没有道歉,但克里以国务卿身份访问广岛,势必会让人把日本与“受害国”联系起来,对日本政府来说也是一大胜利。日本ANN电视台称,“日本所瞄准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未来”是什么?外务省官员的回答是:让奥巴马访问广岛。

还有一个现象是,广岛开会火热,长崎遭到冷落。同样遭遇核爆,“温差”为何如此大?这主要是由于广岛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城市,并且死亡人数远高于长崎;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崎则没有。

目前,日本正邀请“加害国”总统5月访问广岛,本意是将广岛打造成一张“受害国的名片”。然而,种种迹象表明美国不会道歉,因此就出现了美国高官不断访问广岛,但对道歉只字未提的局面。或许,这种模式可以称为日美之间“去,但不道歉”的“广岛模式”。

教科书与一份振聋发聩的证词

在美国的历史书籍、教科书和大学学报上,描述及评论广岛和长崎原子弹事件的很多。在洛杉矶地区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加州版本的“美国人的视角(现代)”一书中,第12章“美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5节“战争结束”,介绍了时任总统杜鲁门的决策过程。

书中以“大创意”为题,概述了二战结束的过程:诺曼底登陆,盟军与德军决战;与此同时,美军轰炸日本,但太平洋战争仍然残酷;战胜德国后,日本拒绝无条件投降,美国指挥官开始确信只有入侵日本才能结束二战;杜鲁门决定使用新式武器——原子弹……

教科书第615页这样描述:即便在原子弹试验之前,美国官方对如何使用已经有争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反对使用原子弹,因为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陆军部长希望用原子弹警告日本,促其投降;国务卿希望不用任何警告而投掷原子弹,以震撼日本使其投降。杜鲁门后来写道,“对于原子弹作为军事武器,从未有任何怀疑,并将使用。”他相信他作为美国总统的责任是使用任何武器以挽救美国人的性命。

书中还引用了幸存者对于原子弹爆炸后惨状的描述;留下了思考题“投掷原子弹是正确的决定吗?”具体为:没有杜鲁门的重大决定战争能缩短吗?杜鲁门担心苏联入侵日本后控制日本吗?此外,书中分别介绍了反对和支持杜鲁门决定的两位历史学家的观点。

正如教科书上所说,美国社会在原子弹问题上存在争议,加上外力作用,带出后来一份广为流传的证词。

“原子弹是否结束了战争?是的。它们是必须的吗?对此存在争议。50年过去了,在某些人看来,日本成为受害者,美军成为凶残成性的征服者和报复者……为支撑这种歪曲,他们必然要故意无视事实或者编造新的材料以证明这种论调。其中最令人吃惊的行径之一就是否认日军曾进行过大屠杀。”

“当前关于杜鲁门总统为什么要下达对日本进行原子轰炸的命令的争论,在某些情况下已变成数字游戏。日本财团在美国策划的‘原子轰炸后果’展览显示了卑微的修正主义论调……”

“今天,我站在这里作证,并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而是相反……在战时情况下,在敌人顽固凶残的抵抗下,杜鲁门总统有义务使用所有可能的武器结束战争。我当时同意杜鲁门总统的决定,现在仍然如此。战后几年中,有人问杜鲁门总统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他响亮地说:没有。接着他提醒提问者:记住,珍珠港的死难者也没有其他选择!”

以上是查尔斯·斯韦尼1995年5月11日出席参议院一个听证会的证词,他是唯一参与两次原子弹轰炸的飞行员。在二战结束后的半个世纪里,斯韦尼自称“基本保持沉默”,“但随着二战结束50周年的临近,我发现自己义愤填膺并遭到背叛,不仅我们的史密森学会国家博物馆,美国的一些历史学家也在试图修改太平洋战争史。”

奥巴马会去广岛吗

“克里的访问标志着一场政治争论的突破”,英国《金融时报》评论道,由于美国不愿按照日本公民团体的要求为实施原子弹轰炸道歉,70年来上述政治争论一直将美国高官挡在广岛之外。

《纽约时报》12日称,如何对待当年广岛遭受的原子弹轰炸,以及3天后长崎遭受的轰炸,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外交官。轰炸最终导致20多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是平民,而二战之后,日本已经从美国的敌人转变成最亲密的盟友之一。但是,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轰炸对于迫使日本投降,挽救美国人的生命是必要的。任何暗示美国会道歉的言行,都可能在政治上引发严重后果。所以,几十年来,美国驻日本大使一直都会避开每年8月气氛沉郁的原子弹爆炸纪念仪式。

实际上,去年年底,美国驻日大使卡罗琳·肯尼迪先后访问广岛和长崎,是继她的前任鲁斯之后第二位出席广岛和平纪念仪式的驻日大使。鲁斯曾于2010年首次代表美国政府出席,之后还出席了2012年和2013年的仪式。更早之前,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1984年参观过原子弹纪念馆,当时他已经卸任;2008年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也去过那里。但此前没有内阁或更高级别的在任官员去过。

《华盛顿邮报》此前报道称,美国总统奥巴马因主张“废核”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去广岛的可能性非常大。《日本时报》也说,“奥巴马应该去广岛”,不仅是以美国总统身份,更是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身份。据日经中文网报道,美国已开始为奥巴马访问广岛做准备。而克里11日表示日本官方已经邀请总统访问广岛,奥巴马也希望有一天会去,但“是否以总统身份前往,我就不知道了。”有日本官员称,这“实际上是在暗示奥巴马会来。”

有评论称,奥巴马如果访问广岛,将在日本产生深深共鸣,但会在美国引发争议。日资控股的《金融时报》认为,去年二战结束70周年时,美日曾探讨过奥巴马访问广岛的可能性,但未成行。若奥巴马现身为原子弹轰炸道歉,他或许会在国内面临批评,然而访问广岛却能为其外交遗产增添一笔。

詹姆斯·肖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方对奥巴马访问广岛有潜在兴趣——美国虽不准备道歉,但为当年行为感到不适。他不认为奥巴马会访问广岛,因为5月G7峰会期间的会晤安排及美国国内政情都不允许此事发生,尽管近期有迹象表明美国正在认真考虑此事。他的判断是,“奥巴马不会成行。即便奥马巴去广岛,所传递的信息、采用的方式应该会与克里此行相近。”

多数美国人眼中的“必要之恶”

“美国人是如何看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为什么?”日本广岛和平研究院的罗伯特·雅科布斯曾以此为题称,很多美国人认为,投掷原子弹的故事,是关于美国伟大的故事,是美国军事的伟大、科技的伟大、政治领导人的伟大;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投掷原子弹是战争犯罪。

詹姆斯·肖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由于在广岛投放原子弹更快地结束了战争,避免了大规模本土登陆作战及更久的轰炸,大部分美国人将其视作“必要之恶或不能缺少的坏东西”,认为更多生命因此被拯救。

美国皮尤中心去年进行的民调显示,56%的美国受访者认为投原子弹是合理的。这比1945年的盖洛普民调数字(85%)低很多。但过去10年支持投原子弹者所占比例一直稳定:2005年盖洛普的相应数字是57%。正因为此,有日媒称认为投原子弹正当的思想在美国“根深蒂固”,是舆论多数派。

2015年是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70周年,美国媒体上有很多文章纪念这一事件。但在美国民间,长期坚持纪念活动的主要是洛杉矶有“小东京”之称的日裔聚居区的日裔文化社区中心。它在活动中曾大力宣传因核爆辐射而患白血病的广岛女孩佐佐木祯子,折千纸鹤祈祷康复的故事。但1955年10月,12岁的佐佐木祯子还是去世了。在美国,能够反映广岛和长崎事件的纪念物不多,据说西雅图和平公园有一尊类似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为纪念佐佐木祯子而建立的铜像,这大概是美西地区唯一的纪念物。

此次克里访问广岛,有美国媒体明确主张“不应道歉”。美国《国家利益》12日一篇报道的标题即为“美国为何向日本投核弹,简单说没有其他选择”。“鉴于种种原因,我个人不认为美国有朝一日会为使用原子弹而道歉”,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少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最多会为不得不使用它表示遗憾。”【环球时报驻美国、日本特约记者 孙卫赤 蒋丰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翟翔 王会聪】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