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中外学者:东三省不会是中国“锈带”

——东三省人口过亿,面积两倍于法国,工业堪比美国的底特律,农业堪比欧洲的乌克兰,有齐备的产业链条。但过大的重工业比重及庞大的资产沉淀,注定东三省的转型之路将痛苦而艰难,须有“壮士断腕”之气魄。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中国政府提出分流安置180万钢铁和煤矿工人的计划引起西方媒体的关注,美国彭博社和《洛杉矶时报》等纷纷派记者奔赴他们所说的中国“生锈地带”——东北,实地探访产能过剩对中国经济和民生问题的影响。东北经济真的从“老大哥”沦为“老大难”吗?东北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底特律等欧美老工业基地出现的“锈带”会是相同的轨迹吗?一些西方国家实现的“锈带复兴”能给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启迪?今年两会期间,落实“东北振兴”的话题成为热点关注。近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国内外学者也在为“东北振兴”寻找“药方”。

东北是“锈带”?学者并不认同

“冰天雪地中,钢厂旁有被人遗弃的宿舍楼、弯腰推三轮车的男子,小区内可见破败斑驳的熊猫雕塑……”彭博社记者在3月初刊发的报道中勾勒出一家东北钢厂的“末日景象”,并使用了《中国“锈带”的死亡和绝望》这样的标题。该文描述的是“新中国首次试图打造现代经济的最前沿,但如今该地区却被落在后面”的东北地区通化市。那里有钢铁工人讨薪时得到的回复是“没钱”。文章没有忘记追述东北的辉煌:“由于拥有富含铁矿石和煤炭的山区、土地肥沃的冲积平原,东北曾是中国1953年开始的首个五年规划的核心地区。粮食和钢铁将成为共产主义中国的基石。当时的东北地区就如同现在的广东。东北有中国首家汽车厂、首个大型油田、首个机床制造厂……”路透社3月6日的报道也将黑龙江称为中国“锈带”省份,并称除作为经济下行最显著“牺牲者”的龙煤集团外,随着原油价格大跌,中国最大油田所在地大庆市遭遇30年来首次GDP萎缩,去年该市关闭了部分油井,而鸡西和七台河等煤城的经济也日益疲弱,关闭了部分煤矿。

“中国可能很快步上底特律后尘,成为全球的下一个‘锈带’。”两年前,美国《福布斯》就曾撰文,分析中国一些地区是否会重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部分制造业重镇的噩梦。当时,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等工业城市由于工业急剧衰落,失业率增加,工厂大量倒闭,闲置的设备锈迹斑斑,因此有了“锈带”的说法。英国的伯明翰、德国的鲁尔也是西方社会讨论“锈带”经济的典型代表。20世纪90年代,上述地区大多经济转型成功,西方经济学界又开始谈论“锈带复兴”。相反,转型不太成功的“汽车城”底特律被贴上“底特律沉沦”的标签。特别是底特律未能经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于2013年12月一度宣告“破产”。美国《大西洋月刊》2009年曾援引城市事务专家亚伦·雷恩的话说,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就是中西部的“耀眼”榜样,为“锈带”提供了如何改革的“灯塔”。雷恩认为,该市不仅实现就业增长,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一切都归功于当地“积极进取的重视商业观念,以及涵盖许多领域的行业集群,如生命科学、摩托车运动和互联网营销”。

但对于将东北称为“锈带”,有中外学者并不认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媒体将东北经济比喻成“锈带”有些不太准确,“与西方国家那些所谓‘锈带’老工业基地比,东北三省的经济总量太大了,而且人口超过一个亿,产业结构上虽然重工业比例大一些,但还是完成了一个齐备的产业链条”。孙志明认为,东北三省的产业体系比较齐全,与西方“锈带”工业基地单一的产业结构不具备可比性。他同时强调,东北一直在转型,但主要是经济结构中重工业的比重太大,而且资产沉淀的体量也很大,这样笨拙的转型确实比较痛苦。

英国地区经济研究独立学者查尔斯·布朗尼近年来3次到辽宁、吉林等地考察,他认为称东北为“锈带”并不合适。布朗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因为‘锈’意味着不得不剥离放弃,而 中国‘东三省’是大粮仓,是面积接近于两个法国、人口过亿的重要地区,怎么能称为‘锈’呢?如果经济萎靡、不比从前就被比喻为‘锈’的话,那么整个欧洲都是锈迹斑斑的铁锅了,要知道欧洲去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只有0.2%。”他认为,东北三省对中国的历史贡献无法抹杀,工业上堪比美国的底特律,农业如欧洲的乌克兰、西班牙和法国,为更广大地区保障了食品供应。

东北经济增长缺失动力,但潜力仍在

谈到东北经济遇到的困难,黑龙江省政府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陈永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分析其中原因不能简单草率地下结论,一定要放在历史背景下辩证地来看。他认为:“东北三省最早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身上的胎记严重,受这些旧经济体制的束缚,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进行了大力改革,但仍是全国脱离计划经济最晚的地区。”孙志明也认为:“现在我们自己跟过去比,体制上已改进很多,但跟南方比还是滞后一些。”

东北经济增长放缓的端倪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孙志明认为这一段时间内,东北三省传统的以国有重化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受到南方灵活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变得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东北经济出现的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因此在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年来,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原来的体制病、结构病水落石出,再叠加人口等多种问题,使得东北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他认为,尤其是钢铁、煤炭、石化、建材等几大行业下行压力较大,整个东北进入增长动力缺失期。

《洛杉矶时报》3月4日刊发记者有关“中国底特律”长春的调查报道,提到“2008年至2012年,中国东北地区GDP的年均增速高达12.4%,超过中国平均值。但如今,这个富含煤炭、石油和铁矿石的地区,正遭受大宗商品价格骤降和全国建筑放缓的重创。去年,在中国增长最慢的4个省份中,东三省占据3个”。文章认为,东北地区几乎没有形成适合风投资本或私募企业的生态系统。

《洛杉矶时报》记者也写道:“在长春市内驾车,几乎看不到或将发生一场重大‘经济清算’的明显迹象。今年2月,中国国务院宣布设立面积达192平方英里的‘长春新区’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在长春某合资工厂担任总经理的叙利亚籍专家马吉帝表示,由于相对欠发达,长春仍具有发展潜力。”文章还提到长春在建的地铁、开业的酒店和温泉、雪景与冰雕,并称“除计算机科技外,制药业和生物科技是长春市正在计划发展壮大的另外两个产业。业内人士称,该市具备某些优势,包括拥有大量来自国企的熟练工人等。”

《华尔街日报》3月3日以“中国开始解决‘僵尸’工厂问题”为题报道称,通过东北的“锈带”,可以看到中国重组国企的远景。文章称,尽管任务艰巨,但在某些方面,目前的中国比上世纪90年代更有实力应对工人大规模下岗问题。例如,如今中国的社会保障系统覆盖范围更广泛,能对失业人员提供更好的保护。

走出困境必须要“壮士断腕”

沈阳有“东方鲁尔”之称, 2015年GDP增速为3.5%。有学者认为,除丹东外,辽宁省很多城市都面临着跟沈阳一样的问题,重化工业比例过重。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万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东北三省的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太大,以辽宁为例重化工业的比例达到80%以上,这在南方省份的经济结构中是绝没有的。” 据他介绍,在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高新技术产业,比如机器人产业在辽宁发展的就比较快,沈阳的高端变压器、机床、鼓风机都是高新产业的代表,未来这些产业发展速度会更快,就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张万强考察过伯明翰等工业基地,他觉得伯明翰衰落之后,英国的重工业整体都萎缩了。他强调说:“东北三省跟国外不一样,我们还应该在这些传统工业基础上,大力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以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技术再度出击全国甚至世界市场。”

采访中,孙志明表示:“东北的高等教育以及高科技人才方面还是不错的,这都意味着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常修泽认为,东北三省要走出发展的困难,必须以“壮士断腕”之气魄,“啃国企改革硬骨头”。要突破其中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和掣肘,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而不是靠政策的优惠来获得竞争优势。

对东北经济的未来发展,英国学者布朗尼则建议扬长避短,重拾该地区的农业优势,同时从互联网服务业方面找新契机。他几次考察东北的感受是,一些地方行政官员仍没有跳出“东三省就是要发展重工业”的思维,同时又在面对国企改革、解决就业等问题。布朗尼说,英格兰东北部在打造经济振兴计划时,就考虑到新兴市场对奶粉、乳业制品的需求,也考虑到跨国企业希望在欧洲设立低成本客服中心的需求,中国东北经济转型也可以有这样的考虑。

俄罗斯媒体则看重中俄合作对东北三省经济的拉动。俄卫星新闻网3月6日报道了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两会期间回答俄记者提问时说的话——与俄罗斯的合作应该建立在长远的战略利益上,而不是在临时关头。俄罗斯debri-dv网今年1月5日发表题为“东北地区如何解决经济难题”的报道称,俄远东联邦大学东方学院教授伊万·祖延科称,被一些人称为“锈带”的中国东北是俄中两国主要经济合作区。为促进这一地区经济发展,中国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同时“丝路”建设也涉及该地区。祖延科表示,与俄经济互补有助于中国东三省走出经济困境,随着中国从俄进口石油数量大幅增加,东北可以建立石油加工业等。目前在大连石油加工厂每年能生产2000万吨石油产品。在黑龙江也建成了90家石油加工企业,在绥芬河就有50家木材加工厂。

【本报记者 倪 浩 本报驻英国、美国、俄罗斯特约记者 纪双城 丁雨晴 柳 直】

中外学者:东三省不会是中国“锈带”

——东三省人口过亿,面积两倍于法国,工业堪比美国的底特律,农业堪比欧洲的乌克兰,有齐备的产业链条。但过大的重工业比重及庞大的资产沉淀,注定东三省的转型之路将痛苦而艰难,须有“壮士断腕”之气魄。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中国政府提出分流安置180万钢铁和煤矿工人的计划引起西方媒体的关注,美国彭博社和《洛杉矶时报》等纷纷派记者奔赴他们所说的中国“生锈地带”——东北,实地探访产能过剩对中国经济和民生问题的影响。东北经济真的从“老大哥”沦为“老大难”吗?东北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底特律等欧美老工业基地出现的“锈带”会是相同的轨迹吗?一些西方国家实现的“锈带复兴”能给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启迪?今年两会期间,落实“东北振兴”的话题成为热点关注。近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国内外学者也在为“东北振兴”寻找“药方”。

东北是“锈带”?学者并不认同

“冰天雪地中,钢厂旁有被人遗弃的宿舍楼、弯腰推三轮车的男子,小区内可见破败斑驳的熊猫雕塑……”彭博社记者在3月初刊发的报道中勾勒出一家东北钢厂的“末日景象”,并使用了《中国“锈带”的死亡和绝望》这样的标题。该文描述的是“新中国首次试图打造现代经济的最前沿,但如今该地区却被落在后面”的东北地区通化市。那里有钢铁工人讨薪时得到的回复是“没钱”。文章没有忘记追述东北的辉煌:“由于拥有富含铁矿石和煤炭的山区、土地肥沃的冲积平原,东北曾是中国1953年开始的首个五年规划的核心地区。粮食和钢铁将成为共产主义中国的基石。当时的东北地区就如同现在的广东。东北有中国首家汽车厂、首个大型油田、首个机床制造厂……”路透社3月6日的报道也将黑龙江称为中国“锈带”省份,并称除作为经济下行最显著“牺牲者”的龙煤集团外,随着原油价格大跌,中国最大油田所在地大庆市遭遇30年来首次GDP萎缩,去年该市关闭了部分油井,而鸡西和七台河等煤城的经济也日益疲弱,关闭了部分煤矿。

“中国可能很快步上底特律后尘,成为全球的下一个‘锈带’。”两年前,美国《福布斯》就曾撰文,分析中国一些地区是否会重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部分制造业重镇的噩梦。当时,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等工业城市由于工业急剧衰落,失业率增加,工厂大量倒闭,闲置的设备锈迹斑斑,因此有了“锈带”的说法。英国的伯明翰、德国的鲁尔也是西方社会讨论“锈带”经济的典型代表。20世纪90年代,上述地区大多经济转型成功,西方经济学界又开始谈论“锈带复兴”。相反,转型不太成功的“汽车城”底特律被贴上“底特律沉沦”的标签。特别是底特律未能经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于2013年12月一度宣告“破产”。美国《大西洋月刊》2009年曾援引城市事务专家亚伦·雷恩的话说,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就是中西部的“耀眼”榜样,为“锈带”提供了如何改革的“灯塔”。雷恩认为,该市不仅实现就业增长,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这一切都归功于当地“积极进取的重视商业观念,以及涵盖许多领域的行业集群,如生命科学、摩托车运动和互联网营销”。

但对于将东北称为“锈带”,有中外学者并不认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媒体将东北经济比喻成“锈带”有些不太准确,“与西方国家那些所谓‘锈带’老工业基地比,东北三省的经济总量太大了,而且人口超过一个亿,产业结构上虽然重工业比例大一些,但还是完成了一个齐备的产业链条”。孙志明认为,东北三省的产业体系比较齐全,与西方“锈带”工业基地单一的产业结构不具备可比性。他同时强调,东北一直在转型,但主要是经济结构中重工业的比重太大,而且资产沉淀的体量也很大,这样笨拙的转型确实比较痛苦。

英国地区经济研究独立学者查尔斯·布朗尼近年来3次到辽宁、吉林等地考察,他认为称东北为“锈带”并不合适。布朗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因为‘锈’意味着不得不剥离放弃,而 中国‘东三省’是大粮仓,是面积接近于两个法国、人口过亿的重要地区,怎么能称为‘锈’呢?如果经济萎靡、不比从前就被比喻为‘锈’的话,那么整个欧洲都是锈迹斑斑的铁锅了,要知道欧洲去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只有0.2%。”他认为,东北三省对中国的历史贡献无法抹杀,工业上堪比美国的底特律,农业如欧洲的乌克兰、西班牙和法国,为更广大地区保障了食品供应。

东北经济增长缺失动力,但潜力仍在

谈到东北经济遇到的困难,黑龙江省政府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陈永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分析其中原因不能简单草率地下结论,一定要放在历史背景下辩证地来看。他认为:“东北三省最早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身上的胎记严重,受这些旧经济体制的束缚,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进行了大力改革,但仍是全国脱离计划经济最晚的地区。”孙志明也认为:“现在我们自己跟过去比,体制上已改进很多,但跟南方比还是滞后一些。”

东北经济增长放缓的端倪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孙志明认为这一段时间内,东北三省传统的以国有重化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受到南方灵活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变得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东北经济出现的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因此在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年来,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原来的体制病、结构病水落石出,再叠加人口等多种问题,使得东北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他认为,尤其是钢铁、煤炭、石化、建材等几大行业下行压力较大,整个东北进入增长动力缺失期。

《洛杉矶时报》3月4日刊发记者有关“中国底特律”长春的调查报道,提到“2008年至2012年,中国东北地区GDP的年均增速高达12.4%,超过中国平均值。但如今,这个富含煤炭、石油和铁矿石的地区,正遭受大宗商品价格骤降和全国建筑放缓的重创。去年,在中国增长最慢的4个省份中,东三省占据3个”。文章认为,东北地区几乎没有形成适合风投资本或私募企业的生态系统。

《洛杉矶时报》记者也写道:“在长春市内驾车,几乎看不到或将发生一场重大‘经济清算’的明显迹象。今年2月,中国国务院宣布设立面积达192平方英里的‘长春新区’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在长春某合资工厂担任总经理的叙利亚籍专家马吉帝表示,由于相对欠发达,长春仍具有发展潜力。”文章还提到长春在建的地铁、开业的酒店和温泉、雪景与冰雕,并称“除计算机科技外,制药业和生物科技是长春市正在计划发展壮大的另外两个产业。业内人士称,该市具备某些优势,包括拥有大量来自国企的熟练工人等。”

《华尔街日报》3月3日以“中国开始解决‘僵尸’工厂问题”为题报道称,通过东北的“锈带”,可以看到中国重组国企的远景。文章称,尽管任务艰巨,但在某些方面,目前的中国比上世纪90年代更有实力应对工人大规模下岗问题。例如,如今中国的社会保障系统覆盖范围更广泛,能对失业人员提供更好的保护。

走出困境必须要“壮士断腕”

沈阳有“东方鲁尔”之称, 2015年GDP增速为3.5%。有学者认为,除丹东外,辽宁省很多城市都面临着跟沈阳一样的问题,重化工业比例过重。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万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东北三省的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太大,以辽宁为例重化工业的比例达到80%以上,这在南方省份的经济结构中是绝没有的。” 据他介绍,在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高新技术产业,比如机器人产业在辽宁发展的就比较快,沈阳的高端变压器、机床、鼓风机都是高新产业的代表,未来这些产业发展速度会更快,就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张万强考察过伯明翰等工业基地,他觉得伯明翰衰落之后,英国的重工业整体都萎缩了。他强调说:“东北三省跟国外不一样,我们还应该在这些传统工业基础上,大力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以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技术再度出击全国甚至世界市场。”

采访中,孙志明表示:“东北的高等教育以及高科技人才方面还是不错的,这都意味着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常修泽认为,东北三省要走出发展的困难,必须以“壮士断腕”之气魄,“啃国企改革硬骨头”。要突破其中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和掣肘,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而不是靠政策的优惠来获得竞争优势。

对东北经济的未来发展,英国学者布朗尼则建议扬长避短,重拾该地区的农业优势,同时从互联网服务业方面找新契机。他几次考察东北的感受是,一些地方行政官员仍没有跳出“东三省就是要发展重工业”的思维,同时又在面对国企改革、解决就业等问题。布朗尼说,英格兰东北部在打造经济振兴计划时,就考虑到新兴市场对奶粉、乳业制品的需求,也考虑到跨国企业希望在欧洲设立低成本客服中心的需求,中国东北经济转型也可以有这样的考虑。

俄罗斯媒体则看重中俄合作对东北三省经济的拉动。俄卫星新闻网3月6日报道了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两会期间回答俄记者提问时说的话——与俄罗斯的合作应该建立在长远的战略利益上,而不是在临时关头。俄罗斯debri-dv网今年1月5日发表题为“东北地区如何解决经济难题”的报道称,俄远东联邦大学东方学院教授伊万·祖延科称,被一些人称为“锈带”的中国东北是俄中两国主要经济合作区。为促进这一地区经济发展,中国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同时“丝路”建设也涉及该地区。祖延科表示,与俄经济互补有助于中国东三省走出经济困境,随着中国从俄进口石油数量大幅增加,东北可以建立石油加工业等。目前在大连石油加工厂每年能生产2000万吨石油产品。在黑龙江也建成了90家石油加工企业,在绥芬河就有50家木材加工厂。

【本报记者 倪 浩 本报驻英国、美国、俄罗斯特约记者 纪双城 丁雨晴 柳 直】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