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勤毅 顾泳
申花外援登巴巴受重伤后,社会各界除了对其伤势的持续关切和祝福外,也对赛场医疗急救环节提出许多质疑——申花主场虹口足球场救护设备配置到位吗?登巴巴从受伤到被抬上救护车的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救治方式是否专业?为何将受重伤的登巴巴送往二甲医院,而非三甲医院?
“救护设施配备和做法确有不足,但虹口足球场暴露的急救问题绝非独立个案,这是整个中超联赛暗藏多年的安全隐患,亟待解决。”记者采访一些医疗专家和业内人士,直指中超缺少严格的球场救护标准。
救治欠专业送医缺灵活预案
登巴巴小腿重伤后,队医上场后的第一举措是敷冰,登巴巴在没有吸氧的情况下痛苦地躺在球场上(断腿后的剧烈疼痛有可能让人休克窒息),治疗时间近10分钟,从赛场到救护车再到抵达医院,整个过程中登巴巴始终被放在简易的担架上,痛苦不已。之所以送往普陀区人民医院这所二甲综合性医院就医,申花队的解释是,该医院是俱乐部的定点医疗机构。
同样是断腿,去年英超曼联球员卢克肖在球场上严重受伤后,先是队医进场为剧烈疼痛的他安氧气罩,打止痛针剂,进行固定。随后球场救护车直接开进场内,将其送往医院手术。
两种急救方式意味着什么?“是我国赛事救护在软、硬件上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第一时间参与会诊登巴巴伤情的华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夏军说。
他认为,赛事救护必须确保硬件、软件两方面设施到位。从硬件角度来看,氧气面罩、担架、充气固定装置以及救护车,这些都是必备物品。以常见的骨折为例,如转运不当,可能导致神经、血管损伤,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从软件角度来看,最为要紧的是骨科运动医学专业人才的补充,为登巴巴救治的医护人员,在对骨折伤害的处理上确有不妥。
申花在球员受重伤时,明显缺乏灵活、科学的预案,重伤队员理应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好的治疗,球队理应和软硬件条件更加到位三甲医院建立一个突发情况下的合作机制。
中超赛场救护标准简单宽松
面对外界的批评,虹口足球场在承诺改进工作同时,也感到些许委屈。“相比全国其他中超主场,我们的医疗救护真的不算差。”
记者了解到,每当申花主场赛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建工医院会向球场派去两辆救护车,并配备两名执业急救医生(全科医生)、8名担架员,加上司机共12人。救护车晚上6时前到岗,直到比赛结束人群散去才离开。球场还有专门的医务室,配有病床,可以处理一些简单的伤情。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超能达到如此救护配置的确实不多。但事实是,即便如此还远远不够。
这和中超过于宽松的“赛场救护标准”有直接关系。记者了解到,目前中超只是要求赛场配备担架、救护车和救护人员。但对救护设备的配备数量、标准,对救护人员的专业程度等,都没有科学、严格的规章要求。
反观英超、意甲等成熟联赛,球场、包括球队都必须配备完善的急救设备:至少配备“一主二副”3名医护人员,除了氧气面罩、固定装置、担架车等设备,甚至还有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确保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为球员提供有效的治疗。
“相比下,我国赛事救护的硬件仍显简陋,支架相对简易,这为伤员在转运过程中产生二次损伤埋下隐患。同时,我国赛场内救治与医疗机构相对割裂,缺少专业的医疗人士驻守赛场,以骨科运动医学为例,医生仍主要坐在门诊等病人上门。”夏军说。
上海制定赛事医疗保障新规
中国足球目前最需要的,是提高赛场救护的专业水准,严格制定一套和国际接轨的标准。相比得到高额的保险金,受伤的第一时间得到最专业的治疗,才是球员所希望的。对此,夏军建议执行方应打破领域壁垒:未来,球场、俱乐部、三甲医院医生联合,开展相关培训,制定转运指南等,将可为赛事救护的能级提升提供方向。
英超等赛场医疗体系如此成熟,一方面源于发达国家运动医学起步早、发展已相当蓬勃——国外运动人口基数大,人群运动水平普遍较高,从治疗医生、理疗师甚至助理,人才梯队较为完整; 发达国家对运动医学的投入较高,救治细节指南等也较为完善。
一件小事可以显示出我们与欧洲足球在医疗上的巨大差距,上赛季中超,头部撞伤的球员层出不穷。有一场比赛中,绿城两名外援经队医包扎之后头部仍然不断出血; 而如果在欧洲,主裁判将会让他们暂时中止比赛。欧洲赛场上已采用多年的止血胶,到现在很多中超俱乐部都没有配备,更别说专门包扎用弹性绷带与固定带了。
受登巴巴事件的警醒,上海也已经行动起来。据悉,市体育局召集上海所有体育场馆负责人开会,为今后的赛事医疗保障制定详细新规:救护人员必须配备吸氧面罩、止痛药物或针剂、固定用的夹板、担架车,救护车中还要配备医疗专用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