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以“老司机”为关键词搜索,你会得到约6620万个结果。以Chinese music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很容易找到《老司机带带我》——一首以彝族左脚舞曲调为基础,进行重新编词的歌曲。它的点击量最高达到500万。

有人评论说,这种歌很“污”。高碧波知道这些评价,她是“奔驰版老司机”——“老司机”最火的版本——的演唱者之一。现在,每当有人对她提起网上对“老司机”的评价,她往往选择岔开话题,避而不谈。

山歌剧一夜爆红

云南山歌剧《花心婆娘爱帅哥》总发行量达到860万张。同期出炉的周杰伦专辑《叶惠美》,6年总计销量为820万张。

早在2010年,《风流妹逗老司机》系列就在网站上迅速传播,获得25万余次的点击量。《老司机带带我》正是脱胎于这一系列。但它并不是最火的云南山歌——另外一个视频的播放量是它的18倍多。

《两个婆娘一个郎》获得了超过400万人的围观,尽管存在语言隔阂,这首歌却奇迹般地火了。有人评价“我听不懂,不过觉得还不错”,有人循环播放完这段时长13分钟的视频后感叹“为从头到尾看完这段视频的400万人致敬”,还有大量国内网友因为“老司机”一词的流行而上评论区围观。该网站上的其他云南山歌,也都获得了数十万次的点击量。

11年前,穿着公司老板租借的服装,高碧波拍“老司机”,每天赚70元劳务费。对于当时的表演,她现在的评价是“不是很做作”,可演出并不出色,“没有节奏地扭动身体”。

想要追溯“老司机”的历史,要从“山歌剧”鼻祖毛家超开始。2003年,毛家超以一首《要吃火腿下宣威》在首届宣威火腿节上一炮而红,被昆林音像公司看中,成为音像公司的山歌艺人。

那时,山歌通常为即兴表演,没有固定唱词。毛家超想要有所突破,他提出将山歌以剧目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想法与搭档一拍即合,第一部山歌剧即将破壳而出。

当时,毛家超注意到很多家庭不和睦,闹离婚,于是决定以此社会现象为基础,编排了第一部云南山歌剧——《花心婆娘爱帅哥》——一个女子因花心而导致家庭破裂的故事。定歌名时,搭档张黎建议采用《两个男人争媳妇》,但毛家超反对,“不能将焦点总是放在男人身上”。

《花心婆娘爱帅哥》以山歌“啊溜溜”为曲调进行创作,共分为18个部分,即18段剧情。两人一唱一编了半个月,又排练了8天,第9天进录音棚,录音完毕,又在昆明的松华坝进行了为期3天的视频拍摄。

第一部山歌剧诞生了。他们压制成功的VCD以贵州六盘水和云南昭通两个地域为中点,爆发式地向其他地域扩散——3天销售3万张,总发行量达到860万张。同一时期,周杰伦的第4张专辑《叶惠美》问世,成为亚洲销售冠军,专辑年销量300万张,至2009年累计销量820万张。

山歌剧火了。它以剧目的形式表演,刻录成VCD在农村出售。它的受众是农村和乡镇的居民,这成为他们娱乐活动的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老司机带带我》问世了。第一版由李林峰演唱,歌词含蓄,老司机紧守道德底线,倡导文明礼貌,最后伸出助人为乐之手,帮助女士前往赛歌场。自高碧波演唱的第二版开始,歌词初显直白露骨。

高碧波版本又称“奔驰版”,视频中,男子骑着一辆三轮车,车头上挂一纸板,上书“奔驰”二字,被两位女士拦截。虽然女士语言挑逗,但老司机并未动摇,坚定地予以了拒绝。

到了第三版,“老司机”扯开了遮羞布,演唱者耿靖呐喊出的歌词,似乎打开了潘多拉之盒。

云南山歌的现代化套路

光碟的封面十分花哨,正面是山歌标题,背景图片由演唱者的表演造型,造型保守又略带前卫,拥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在毛家超红透半边天之际,高碧波与搭档另辟蹊径,选择无厘头搞笑的演绎风格,大多为一些“风流戏”。高碧波在剧中的角色往往“带些风骚”。

“老司机”高碧波和她的搭档李林峰火过了毛家超,昆明周边的人甚至只认他们的剧。成名后,高碧波有一种成了本土明星的感觉,每次进村,就有人窃窃私语,“高碧波来了,走,去看。”有人问高碧波“结婚了吗?”“约吗?”她嘻嘻地干笑,不回答。

作为云南山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毛家超对“老司机”这类山歌是排斥的。13年来,他以每个月10至18场的演出频率出现在云贵川各地的舞台。但毛家超称,他从未唱过具有暗示意味的山歌。一次饭桌上,毛家超与高碧波相遇,他问高碧波,“你们唱的东西,可以一家几代人坐在一起看吗?”

毛家超说,由他主唱的三首歌曲《这个婆娘整得成》《多个儿子多把刀》《帅哥美女跳得高》的销量均在800万张以上。他很自信,“云贵川地区的每一家都有我们的碟片”。

这些光碟通常摆在音像店角落中的一个纸箱上,打包出售。与国内其他地域的山歌制作模式如出一辙,像安徽阜阳的“安徽小调”,这类歌由当地文艺班子录制,刻录成VCD在农村贩卖,此外还有陕北的“酸曲儿”,客家人的流传小调“十八摸”。光碟的封面十分花哨,正面是山歌标题,背景图片由演唱者的表演造型,造型保守又略带前卫,拥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当时有5家音像公司制作各类型山歌剧,朗朗上口的曲调还包括:马缨花调、红石岩调、喜鹊临巢调等,有100多种。

2006年春节,一位网友将《山歌剧情版——美女帅哥追情人》推到了网络上,粗糙的制作、简陋的场景、直白的歌词,还有一男二女夸张的舞姿,另类口味令众多网友精神一振。一时间,“猥琐三人组”“剽男悍女”的风评纷纷袭来。

时隔十年,李恒林依然对自己被人称为“唱黄色山歌的人”而愤愤不平。“不晓得被哪个整在网站上的,说山歌三人组黄色,其实不黄!”

他对“黄”耿耿于怀,而更愿意用“酸”来形容自己的作品。“酸味,就是有情趣嘛!有种搞笑的感觉”。李恒林是其中一位“悍女”——李文仙的丈夫,是山歌组的师爷。虽然他仅有小学文化。

“山妹子艺术团”成长史

山歌剧的戏剧矛盾大多围绕夫妻打架、媳妇偷情、男人花心之类,其实,就是农村的家长里短被搬上了荧幕。

包括网上流传已久的山歌视频在内,多是民间生活题材配上山歌的曲调进行演绎,剧情贴近生活,台词也几乎照搬生活用语,戏剧矛盾也大多围绕夫妻打架、媳妇偷情、男人花心之类,其实,就是农村的家长里短被搬上了荧幕。

李恒林生长于“调子之乡”——晋宁宝峰镇的农村,自小便听有关东家长西家短的山歌。1996年,他开始从事山歌创作,想着“在生产之外找点其它活路”。和他后来创作的题材一样,山歌多围绕两性情爱、家庭伦理,这些内容跟农村生活很近,也是农村人喜欢的。

那时的山歌传播很不易,农村的音响设施多是录音机,能播碟片的机器少之又少。表演也是站在台上扯开嗓子就唱,村里哪家有红白喜事,喊一声,放下地里的活,就去唱花灯、对山歌。

2005年,李恒林、李文仙两夫妇买了点道具、服装,成立了“山妹子艺术团”。张建翠、雷敏敏2006年加入艺术团,与李文仙组成了后来风靡一时的“山歌三人组”。那是山歌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代,但李恒林自认为“像我们这么原生态唱的,很少”。

200多张专辑,近7000首歌,李恒林是个高产的作词者。《花子麻子对山歌》大概是卖得最火的碟子,主唱是李文仙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峰调子的传承人许绍光。具体卖了多少,李恒林称那是“商业机密”。不过,他说这张碟大卖,“唱片公司的老板买了一辆奥迪车和三套房子”。而在一篇关于许绍光的采访报道里称,许绍光与云南省某音像出版社签约制作光碟,《十七十八花正红》《花子麻子对山歌》一出就被一抢而空,出版公司签约三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今天,碟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多少音像店的老板都转行了”。还有一家音像公司勉力支撑,在螺蛳湾里弄了个批发店,李恒林的碟片还时不时出现在那里。有着“魔眼神功”的张建翠与他们不欢而散,舞姿妖娆的雷敏敏在吴宇森的《剑雨》里露过脸,他们都离开了。

但是,有更多的人走进来。现在“山妹子艺术团”还有30来号人。团长李文仙和编导李恒林,大多数时候回到更乡土、更原生态的表演现场里,面对的不是摄影机黑洞洞的镜头,而是一片黑压压的人。

冬季是最忙的时候,农村人忙着结婚、生子,还有死亡。李恒林带着艺术团奔走在各种红白喜事里。忙的时候一个月跑了20台演出,“特别是春节期间,每天演两场”。去的地方也渐渐远了,从宝峰镇到呈贡,然后去了玉溪、曲靖,最远去到昭通。夏天的生意最淡,有时候一个月连一台表演都没有。李恒林就回到山里,他在山上弄了100多亩地,前些年种了些树,种死了,然后再开荒,种上蔬菜和鲜花。

偶尔,李恒林还会写写花灯和山歌调子。2013年他出版了一本《晋宁民间山歌》,注明了曲调和歌词,他觉得现在“唱山歌的人太多,但是唱得都不规范”。晋宁县成立了民间文艺家协会,李恒林前两年是理事,现在已经是副会长了。他的爱人李文仙也成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山歌传承人。

在山歌行当里摸爬滚打多年,李恒林自觉有了些认识,却在言辞里闪烁着“英雄气短”的叹息。

唱响山歌,就在昆明

篆塘公园里的这些山歌爱好者,有从富民来的退休职工,有商场、酒吧的保洁员,还有来自禄劝、会泽的“搭子(对唱的人)”。

山歌,至少是山歌的曲调,在昆明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在昆明,对唱山歌的去处,集中在公园和广场。桃源广场、官渡古镇、西山森林公园,都是山歌爱好者的聚集地。

下午两点,篆塘公园里熙熙攘攘,花灯、相声、小调混杂的音响声中,树荫消解了空气中的燥热,一群一群的中老年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老张、赵美玲几个人正在等着同伴。花台上垫一张报纸,放下包,音响挪到正中间,老张“喂”、“喂”地喊几声,算是试音。

有人问他“唱多久了”,他言不由衷,“我才唱了几天……”

“么么,你莫乱说,唱了十几年。”旁人拆穿他,他指指树荫下坐着的女人,“那个,穿白衣服的,那个声气好。”说完,老张拉起小孙女就要走,赵美玲却把话筒递给他,“唱两个嘛,从来没挨你唱过歌。”旁人一劝,老张又留了下来。

老张扯开嗓子,“哎——,小妹我挨你说,我俩山歌么好好唱,今天么,唱到六点多。”他握着话筒,迈步走向赵美玲,“说得出来讲得出,你为什么挡着我?”赵美玲即兴赋词,并不拘泥于原有的唱词。

每一句歌词都是临时编的。“别人唱一句,你要很快回他一句。”赵美玲说,要是反应不过来,可能就落了下风。她也擅长花灯、小调,还报名参加了近期在斗南举办的山歌大赛。

山歌的唱法很多,腔调也大不相同。昆明山歌一般分为情调和酸调。老张解释:“你唱我爱你,我也要回一句我爱你,这是情调。”酸调则是互相挖苦。

唱歌的人,大多来自昆明周边的县区。据李向梅所知,篆塘公园里的这些山歌爱好者,有从富民来昆明工作的退休职工,有物业公司、商场、酒吧的保洁员,还有来自禄劝、会泽的“搭子(对唱的人)”。

“每年立秋,牛打架(斗牛)的时候唱得比较多。”李向梅说,立秋时节,嵩明的苗族举办“采花山节”,除了有苗族的芦笙表演、斗牛之外,还有对山歌。逢年过节的时候,她会约着几个朋友唱上几嗓子,七里八乡有谁家结婚办喜事,也会邀请她们去表演。

云南山歌在云南的山区农村,特别是昆明、曲靖、昭通一带甚为流行。陆红芬家住武定,武定人爱山歌,生活中随处传唱。但武定人也有讲究,必须配着音乐才能开腔。“像他们那么随意的唱法,我不唱。”陆红芬说,她只唱文明的词,至于《老司机带带我》这一类词,她不唱,“要唱也是文明地来唱”——借用《老司机带带我》的调,但改成比较“文明”的歌词。

陆红芬等了很久,都没有开腔。“他们可能不会来了。”她说的“他们”,是指她的同伴。她从武定来昆明打工,在昆明租房住。为了唱山歌,她还花1000元钱买了个音响。这个17公斤重的音响,抵得上她半个月的工资。她在酒吧做保洁员,每天上夜班,凌晨两点下班,白天就坐着公交车、搬着音响来到篆塘公园,唱唱山歌。

陆红芬看起来四十来岁,但她喜欢和年轻的小伙子对唱。赵美玲就不一样了,她唱山歌的原因很简单,“人老了,要锻炼身体”,仅此而已。

中年的山歌爱好者与时俱进,他们通过手机加了山歌社交软件群。“现在我们一般都是通过社交软件约着一起唱歌。”云南最早的山歌群里有近400人,经常有人通过语音功能对唱。而且,他们可能同时加入了几个不同的山歌群。

有人问高碧波“怎么看别人对她的评价”,高碧波说:“现在我的团在师宗,有时间可以过来看看。”

对“老司机”的解读仍在继续。高碧波已组建起了自己的演艺团队,20人左右。演出时,“老司机”、“阿老表”以及“风骚高碧波”,是最受欢迎的曲目。也就是说,高碧波仍在唱“老司机”,“阿里里,阿里里,阿里阿里里。”

都市时报记者 古穆斓 何惠子 付静萍 实习生 戚金玉

以“老司机”为关键词搜索,你会得到约6620万个结果。以Chinese music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很容易找到《老司机带带我》——一首以彝族左脚舞曲调为基础,进行重新编词的歌曲。它的点击量最高达到500万。

有人评论说,这种歌很“污”。高碧波知道这些评价,她是“奔驰版老司机”——“老司机”最火的版本——的演唱者之一。现在,每当有人对她提起网上对“老司机”的评价,她往往选择岔开话题,避而不谈。

山歌剧一夜爆红

云南山歌剧《花心婆娘爱帅哥》总发行量达到860万张。同期出炉的周杰伦专辑《叶惠美》,6年总计销量为820万张。

早在2010年,《风流妹逗老司机》系列就在网站上迅速传播,获得25万余次的点击量。《老司机带带我》正是脱胎于这一系列。但它并不是最火的云南山歌——另外一个视频的播放量是它的18倍多。

《两个婆娘一个郎》获得了超过400万人的围观,尽管存在语言隔阂,这首歌却奇迹般地火了。有人评价“我听不懂,不过觉得还不错”,有人循环播放完这段时长13分钟的视频后感叹“为从头到尾看完这段视频的400万人致敬”,还有大量国内网友因为“老司机”一词的流行而上评论区围观。该网站上的其他云南山歌,也都获得了数十万次的点击量。

11年前,穿着公司老板租借的服装,高碧波拍“老司机”,每天赚70元劳务费。对于当时的表演,她现在的评价是“不是很做作”,可演出并不出色,“没有节奏地扭动身体”。

想要追溯“老司机”的历史,要从“山歌剧”鼻祖毛家超开始。2003年,毛家超以一首《要吃火腿下宣威》在首届宣威火腿节上一炮而红,被昆林音像公司看中,成为音像公司的山歌艺人。

那时,山歌通常为即兴表演,没有固定唱词。毛家超想要有所突破,他提出将山歌以剧目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想法与搭档一拍即合,第一部山歌剧即将破壳而出。

当时,毛家超注意到很多家庭不和睦,闹离婚,于是决定以此社会现象为基础,编排了第一部云南山歌剧——《花心婆娘爱帅哥》——一个女子因花心而导致家庭破裂的故事。定歌名时,搭档张黎建议采用《两个男人争媳妇》,但毛家超反对,“不能将焦点总是放在男人身上”。

《花心婆娘爱帅哥》以山歌“啊溜溜”为曲调进行创作,共分为18个部分,即18段剧情。两人一唱一编了半个月,又排练了8天,第9天进录音棚,录音完毕,又在昆明的松华坝进行了为期3天的视频拍摄。

第一部山歌剧诞生了。他们压制成功的VCD以贵州六盘水和云南昭通两个地域为中点,爆发式地向其他地域扩散——3天销售3万张,总发行量达到860万张。同一时期,周杰伦的第4张专辑《叶惠美》问世,成为亚洲销售冠军,专辑年销量300万张,至2009年累计销量820万张。

山歌剧火了。它以剧目的形式表演,刻录成VCD在农村出售。它的受众是农村和乡镇的居民,这成为他们娱乐活动的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老司机带带我》问世了。第一版由李林峰演唱,歌词含蓄,老司机紧守道德底线,倡导文明礼貌,最后伸出助人为乐之手,帮助女士前往赛歌场。自高碧波演唱的第二版开始,歌词初显直白露骨。

高碧波版本又称“奔驰版”,视频中,男子骑着一辆三轮车,车头上挂一纸板,上书“奔驰”二字,被两位女士拦截。虽然女士语言挑逗,但老司机并未动摇,坚定地予以了拒绝。

到了第三版,“老司机”扯开了遮羞布,演唱者耿靖呐喊出的歌词,似乎打开了潘多拉之盒。

云南山歌的现代化套路

光碟的封面十分花哨,正面是山歌标题,背景图片由演唱者的表演造型,造型保守又略带前卫,拥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在毛家超红透半边天之际,高碧波与搭档另辟蹊径,选择无厘头搞笑的演绎风格,大多为一些“风流戏”。高碧波在剧中的角色往往“带些风骚”。

“老司机”高碧波和她的搭档李林峰火过了毛家超,昆明周边的人甚至只认他们的剧。成名后,高碧波有一种成了本土明星的感觉,每次进村,就有人窃窃私语,“高碧波来了,走,去看。”有人问高碧波“结婚了吗?”“约吗?”她嘻嘻地干笑,不回答。

作为云南山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毛家超对“老司机”这类山歌是排斥的。13年来,他以每个月10至18场的演出频率出现在云贵川各地的舞台。但毛家超称,他从未唱过具有暗示意味的山歌。一次饭桌上,毛家超与高碧波相遇,他问高碧波,“你们唱的东西,可以一家几代人坐在一起看吗?”

毛家超说,由他主唱的三首歌曲《这个婆娘整得成》《多个儿子多把刀》《帅哥美女跳得高》的销量均在800万张以上。他很自信,“云贵川地区的每一家都有我们的碟片”。

这些光碟通常摆在音像店角落中的一个纸箱上,打包出售。与国内其他地域的山歌制作模式如出一辙,像安徽阜阳的“安徽小调”,这类歌由当地文艺班子录制,刻录成VCD在农村贩卖,此外还有陕北的“酸曲儿”,客家人的流传小调“十八摸”。光碟的封面十分花哨,正面是山歌标题,背景图片由演唱者的表演造型,造型保守又略带前卫,拥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当时有5家音像公司制作各类型山歌剧,朗朗上口的曲调还包括:马缨花调、红石岩调、喜鹊临巢调等,有100多种。

2006年春节,一位网友将《山歌剧情版——美女帅哥追情人》推到了网络上,粗糙的制作、简陋的场景、直白的歌词,还有一男二女夸张的舞姿,另类口味令众多网友精神一振。一时间,“猥琐三人组”“剽男悍女”的风评纷纷袭来。

时隔十年,李恒林依然对自己被人称为“唱黄色山歌的人”而愤愤不平。“不晓得被哪个整在网站上的,说山歌三人组黄色,其实不黄!”

他对“黄”耿耿于怀,而更愿意用“酸”来形容自己的作品。“酸味,就是有情趣嘛!有种搞笑的感觉”。李恒林是其中一位“悍女”——李文仙的丈夫,是山歌组的师爷。虽然他仅有小学文化。

“山妹子艺术团”成长史

山歌剧的戏剧矛盾大多围绕夫妻打架、媳妇偷情、男人花心之类,其实,就是农村的家长里短被搬上了荧幕。

包括网上流传已久的山歌视频在内,多是民间生活题材配上山歌的曲调进行演绎,剧情贴近生活,台词也几乎照搬生活用语,戏剧矛盾也大多围绕夫妻打架、媳妇偷情、男人花心之类,其实,就是农村的家长里短被搬上了荧幕。

李恒林生长于“调子之乡”——晋宁宝峰镇的农村,自小便听有关东家长西家短的山歌。1996年,他开始从事山歌创作,想着“在生产之外找点其它活路”。和他后来创作的题材一样,山歌多围绕两性情爱、家庭伦理,这些内容跟农村生活很近,也是农村人喜欢的。

那时的山歌传播很不易,农村的音响设施多是录音机,能播碟片的机器少之又少。表演也是站在台上扯开嗓子就唱,村里哪家有红白喜事,喊一声,放下地里的活,就去唱花灯、对山歌。

2005年,李恒林、李文仙两夫妇买了点道具、服装,成立了“山妹子艺术团”。张建翠、雷敏敏2006年加入艺术团,与李文仙组成了后来风靡一时的“山歌三人组”。那是山歌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代,但李恒林自认为“像我们这么原生态唱的,很少”。

200多张专辑,近7000首歌,李恒林是个高产的作词者。《花子麻子对山歌》大概是卖得最火的碟子,主唱是李文仙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峰调子的传承人许绍光。具体卖了多少,李恒林称那是“商业机密”。不过,他说这张碟大卖,“唱片公司的老板买了一辆奥迪车和三套房子”。而在一篇关于许绍光的采访报道里称,许绍光与云南省某音像出版社签约制作光碟,《十七十八花正红》《花子麻子对山歌》一出就被一抢而空,出版公司签约三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今天,碟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多少音像店的老板都转行了”。还有一家音像公司勉力支撑,在螺蛳湾里弄了个批发店,李恒林的碟片还时不时出现在那里。有着“魔眼神功”的张建翠与他们不欢而散,舞姿妖娆的雷敏敏在吴宇森的《剑雨》里露过脸,他们都离开了。

但是,有更多的人走进来。现在“山妹子艺术团”还有30来号人。团长李文仙和编导李恒林,大多数时候回到更乡土、更原生态的表演现场里,面对的不是摄影机黑洞洞的镜头,而是一片黑压压的人。

冬季是最忙的时候,农村人忙着结婚、生子,还有死亡。李恒林带着艺术团奔走在各种红白喜事里。忙的时候一个月跑了20台演出,“特别是春节期间,每天演两场”。去的地方也渐渐远了,从宝峰镇到呈贡,然后去了玉溪、曲靖,最远去到昭通。夏天的生意最淡,有时候一个月连一台表演都没有。李恒林就回到山里,他在山上弄了100多亩地,前些年种了些树,种死了,然后再开荒,种上蔬菜和鲜花。

偶尔,李恒林还会写写花灯和山歌调子。2013年他出版了一本《晋宁民间山歌》,注明了曲调和歌词,他觉得现在“唱山歌的人太多,但是唱得都不规范”。晋宁县成立了民间文艺家协会,李恒林前两年是理事,现在已经是副会长了。他的爱人李文仙也成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山歌传承人。

在山歌行当里摸爬滚打多年,李恒林自觉有了些认识,却在言辞里闪烁着“英雄气短”的叹息。

唱响山歌,就在昆明

篆塘公园里的这些山歌爱好者,有从富民来的退休职工,有商场、酒吧的保洁员,还有来自禄劝、会泽的“搭子(对唱的人)”。

山歌,至少是山歌的曲调,在昆明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在昆明,对唱山歌的去处,集中在公园和广场。桃源广场、官渡古镇、西山森林公园,都是山歌爱好者的聚集地。

下午两点,篆塘公园里熙熙攘攘,花灯、相声、小调混杂的音响声中,树荫消解了空气中的燥热,一群一群的中老年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老张、赵美玲几个人正在等着同伴。花台上垫一张报纸,放下包,音响挪到正中间,老张“喂”、“喂”地喊几声,算是试音。

有人问他“唱多久了”,他言不由衷,“我才唱了几天……”

“么么,你莫乱说,唱了十几年。”旁人拆穿他,他指指树荫下坐着的女人,“那个,穿白衣服的,那个声气好。”说完,老张拉起小孙女就要走,赵美玲却把话筒递给他,“唱两个嘛,从来没挨你唱过歌。”旁人一劝,老张又留了下来。

老张扯开嗓子,“哎——,小妹我挨你说,我俩山歌么好好唱,今天么,唱到六点多。”他握着话筒,迈步走向赵美玲,“说得出来讲得出,你为什么挡着我?”赵美玲即兴赋词,并不拘泥于原有的唱词。

每一句歌词都是临时编的。“别人唱一句,你要很快回他一句。”赵美玲说,要是反应不过来,可能就落了下风。她也擅长花灯、小调,还报名参加了近期在斗南举办的山歌大赛。

山歌的唱法很多,腔调也大不相同。昆明山歌一般分为情调和酸调。老张解释:“你唱我爱你,我也要回一句我爱你,这是情调。”酸调则是互相挖苦。

唱歌的人,大多来自昆明周边的县区。据李向梅所知,篆塘公园里的这些山歌爱好者,有从富民来昆明工作的退休职工,有物业公司、商场、酒吧的保洁员,还有来自禄劝、会泽的“搭子(对唱的人)”。

“每年立秋,牛打架(斗牛)的时候唱得比较多。”李向梅说,立秋时节,嵩明的苗族举办“采花山节”,除了有苗族的芦笙表演、斗牛之外,还有对山歌。逢年过节的时候,她会约着几个朋友唱上几嗓子,七里八乡有谁家结婚办喜事,也会邀请她们去表演。

云南山歌在云南的山区农村,特别是昆明、曲靖、昭通一带甚为流行。陆红芬家住武定,武定人爱山歌,生活中随处传唱。但武定人也有讲究,必须配着音乐才能开腔。“像他们那么随意的唱法,我不唱。”陆红芬说,她只唱文明的词,至于《老司机带带我》这一类词,她不唱,“要唱也是文明地来唱”——借用《老司机带带我》的调,但改成比较“文明”的歌词。

陆红芬等了很久,都没有开腔。“他们可能不会来了。”她说的“他们”,是指她的同伴。她从武定来昆明打工,在昆明租房住。为了唱山歌,她还花1000元钱买了个音响。这个17公斤重的音响,抵得上她半个月的工资。她在酒吧做保洁员,每天上夜班,凌晨两点下班,白天就坐着公交车、搬着音响来到篆塘公园,唱唱山歌。

陆红芬看起来四十来岁,但她喜欢和年轻的小伙子对唱。赵美玲就不一样了,她唱山歌的原因很简单,“人老了,要锻炼身体”,仅此而已。

中年的山歌爱好者与时俱进,他们通过手机加了山歌社交软件群。“现在我们一般都是通过社交软件约着一起唱歌。”云南最早的山歌群里有近400人,经常有人通过语音功能对唱。而且,他们可能同时加入了几个不同的山歌群。

有人问高碧波“怎么看别人对她的评价”,高碧波说:“现在我的团在师宗,有时间可以过来看看。”

对“老司机”的解读仍在继续。高碧波已组建起了自己的演艺团队,20人左右。演出时,“老司机”、“阿老表”以及“风骚高碧波”,是最受欢迎的曲目。也就是说,高碧波仍在唱“老司机”,“阿里里,阿里里,阿里阿里里。”

都市时报记者 古穆斓 何惠子 付静萍 实习生 戚金玉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