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尔·卡斯特罗,用10年“更新”古巴
【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编者按:被中国人尊称为“老卡”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2006年7月31日因健康原因,开始将权力移交给“副手”、胞弟劳尔·卡斯特罗。埃菲社、法新社等西方媒体近日用“翻天覆地”和“过去不可想象”的变化来评价古巴的这十年,并强调古巴“没有放弃共产党执政的架构和革命思想”。10年来,卡斯特罗兄弟如何谋划古巴的未来?劳尔推行的“经济模式更新”如何打破过去的“大锅饭”?当市场经济改革遭遇困难时,古巴的决策者又是如何向中国等国取经?《环球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中国驻古巴前大使徐贻聪、刘玉琴,请两位大使讲述古巴十年变迁背后的故事。
徐贻聪大使:劳尔强调古巴只有一个共产党
徐贻聪大使(右一)提供的与菲德尔·卡斯特罗(右二)、劳尔·卡斯特罗(中)兄弟的合影。
今年2月,我有机会又来到古巴,对今日古巴有了新的认识。1993年到1995年我曾在古巴任大使,2000年以后又去过6次,2012年还接待过来中国访问的劳尔·卡斯特罗。提到古巴就不能不提卡斯特罗兄弟——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和现在的主政者劳尔·卡斯特罗。在这一点上,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古巴是不是卡斯特罗家族式的政权?我和卡斯特罗兄弟很熟悉,我个人认为,卡斯特罗家族从来没有试图让自己的家族在古巴永远占据领导地位,这一点很让人敬佩。卡斯特罗两兄弟还有一个大哥,是个“老革命”,本来至少可以当个部长,但他不要任何职务,专心研究农牧业。2006年,老卡斯特罗身体不太好,辞去政府的领导职务,后来即使身体恢复了也没有再复出,还把党的职务也辞去了,这说明他完全没有搞个人统治的想法。
劳尔更是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表示将在2018年离开领导岗位。在今年的古共七大上,劳尔再次提出党员领导干部的年龄问题,将进入古共中央委员会的年龄限制在60岁以下,在党内履行高层领导职务的年龄限定在70岁以下,说明他很重视培养年轻的接班干部。劳尔所看重和相信的,是古巴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得到坚持,而绝非卡斯特罗家族能否继续执政下去。
谈到古巴这10年,另外一个问题也很常见:劳尔和老卡斯特罗的执政理念是一样的吗?他搞“经济模式更新”是否有悖于老卡斯特罗倡导的共产主义道路?这让我想起劳尔在古共大会上的一段话:“有人说古巴有两个共产党,一个是老卡斯特罗的共产党,一个是我的共产党。但我可以明确地说,古巴只有一个共产党。”这句话很有意思,说明劳尔自己也知道外界怎么看他们。在我看来,卡斯特罗兄弟的思想和追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过在具体做法上,两个人也确实有不同的地方,而古巴现在强调与时俱进,政策做法都更加务实,和当年老卡斯特罗执政时期的大环境也不一样。总体来说,劳尔比老卡斯特罗更灵活幽默一些,也更务实随和一些。我在古巴的时候,他直接就叫我“兄弟”,一点架子也没有。有一次他到中国使馆,是和四个军队司令一起挤在一个很破的面包车上过来的,他说自己不喜欢一个人坐车,还和我开玩笑说:“要是美国人知道,只要扔一颗手榴弹,我们就全员报销了。”
对于劳尔推动的“经济模式更新”,古巴各界的反应比较积极。古巴人说话没什么禁忌,很随便,他们告诉我:“这几年国家有变化,虽然还有困难,但整体还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儿。”也有人告诉我,希望这个变化的过程能再快一些。今年2月我到古巴时,看到首都哈瓦那和以前“有城无市、有店无商”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卖东西的人多了,餐馆也多了。以前首都每天都要停电十几次,现在停电已经很少。晚上我坐夜车走了一圈,发现到处都是灯光。因为街上的汽车多了,有时候还有点堵车。在古巴著名旅游区巴拉德罗,以前只有一家酒店,今年居然有20多家了。可以说,整个国家的进步非常大,在今年召开的古共七大期间,老卡斯特罗也对劳尔有很多赞扬。而这也可以看出,古巴还是在继续老卡斯特罗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这一点未来恐怕也不会改变。从目前古巴政府对接班人的培养和考察上来看,坚持社会主义依然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过去10年中,古巴的外交也取得很大突破,尤其“美古复交”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美古之争并不是一场公平的竞赛,从一开始主动权就不在古巴手中,不过古巴善于利用机会,一步步和美国走向关系正常化。这也让我想到古巴的地图形状——古巴主岛和青年岛形状上像一条在孵蛋的鳄鱼,很多人形象地把古巴叫做“绿色的鳄鱼”。我理解,应该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说,看起来古巴像是一条安静的鳄鱼,但一旦发起脾气来,还是相当凶猛的。古巴人非常热爱和平,但他们为维护独立和主权都有勇敢斗争的精神。现在古巴和美国之间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比如贸易封锁的解禁、取消禁止美国人去古巴旅游的法律等,而古巴人对美国的警惕依然存在。
其实,不仅和美国,劳尔主政下的古巴在对外关系多样化上很有成效。古巴现在和欧盟的关系不错,在拉美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去年4月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在巴拿马召开,会议前多个拉美国家,包括一些美国的盟友都给美国发去“最后通牒”,要求之前被排除在外的古巴参会,否则就不开这个会,这让美国受到很大压力。可以说,美国最后和古巴复交,拉美国家对古巴的支持功不可没。整体来看,对外关系绝对是劳尔主政十年最为醒目的亮点之一。
刘玉琴大使:古巴人认可不疾不徐的变革
2011年12月17日,劳尔·卡斯特罗(右)应刘玉琴大使(左)邀请到中国使馆作客。
我是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出任中国驻古巴大使。2010年初履新哈瓦那时,距离我第一次结束在古巴的工作已过去整整十年。1996年到2000年我在古巴任政务参赞,那时苏联解体没几年,社会主义阵营受到重大打击,这个加勒比海岛国也处在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之一。当时哈瓦那城几乎看不到商店,物资很匮乏。我们买东西主要去哈瓦那的一家外交商店,只有那里能买到一些日用品和食品。这是古巴普通人想进却不能进的地方,可却连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满足不了。最痛苦的是缺少蔬菜,一度我们有三四个月根本就没有菜吃。
带着10多年前这样的印象再次来到古巴,所见所闻却让我吃了一惊。首先,商店多了,甚至有了比较大的超市,里面的东西虽然不能和中国比,但种类也挺多,各国外交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在这些超市解决,以前的外交商店反倒很少去了。夏季的农贸市场上,黄瓜、豇豆、西红柿、洋葱等“大众菜”都可以保证。更好的是,餐馆多了。从没得吃没得买,到可以选着吃选着买,看来古巴社会和经济状况在劳尔·卡斯特罗主政时期有了不小的进步。
劳尔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很随和、很开明的人,与其说他是一位风里来雨里去打江山的领导人,不如说更像是一位亲切幽默、平易近人的长者。古巴人对他基本都是直呼大名,连职务都很少带。有古巴人跟我说,劳尔有时工作累了,就在办公室地板上直接小睡一觉,没什么讲究。
这些年来,古巴人求变的心理越来越强,所以劳尔倡导的“经济模式更新”也得到绝大多数古巴人的支持。劳尔很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改革。比如,古巴的雪茄世界闻名,但长久以来卷烟工人一直都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为提高生产效率,劳尔拍板决定说给干得多的工人多一些报酬,这一决定立即就受到工人欢迎。后来我们参观雪茄厂时,有工人还跟我们开玩笑说:“这是劳尔和你们中国学的吧?”
劳尔是很务实的领导人,这点和菲德尔·卡斯特罗略有不同。尽管两人的最终目标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但在具体风格上略有差别。老卡斯特罗律师出身,善用滔滔不绝的雄辩和演讲做国民的思想工作,而劳尔相对简单,喜欢直入主题。他曾说过一句话:“大豆比大炮重要。”一句话就把道理讲清楚了。当然,不同风格绝不意味着二人之间有矛盾。据老卡斯特罗的儿子说,劳尔经常探望老卡斯特罗,并告诉他正在推行的种种政策,而老卡斯特罗也非常尊重劳尔,或许在一些事情上和劳尔的想法不完全一样,但十年来他从来没有干涉过劳尔一次,没有说过一个“不”字。
劳尔的务实风格影响到其他官员。古巴很重视向中国和越南“取经”,记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派代表团出访古巴,和古巴部长会议主管经济的副主席会谈。这位官位相当于中国副总理的古巴官员会面前给中方提了一个长长的问题单,38个问题中包括货币双轨制、税收制度等,都是特别实在的问题。最后会谈谈了3小时,这位副主席把中国过去是如何一步步取消货币双轨制的过程问得清清楚楚。古巴农业部长来中国考察时曾亲自到市场上调研农产品价格。古巴一位负责落实经济发展纲要的部长前年来华访问时还表示,“只要能了解具体情况,见谁都可以”。
劳尔鼓励官员和民众谈古巴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将古巴的现状归咎于美国的封锁。在2011年“古共”六大等多次会议上,劳尔都鼓励大家反思古巴自身政策上的不足,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一直体会到,比起10年前,古巴民众的思想要解放很多,活跃很多。
劳尔倡导的“经济模式更新”也是一个不断试错、调整的过程。2010年,古巴政府宣布半年内国有部门裁员50万,当时精简政府部门的想法很容易理解,让多余的人员去搞个体经济,提高生产效率。但这个措施后来在基层出现很多问题,产生矛盾,许多人的思想暂时接受不了这么大的变化,缺少安全感,一时间人心惶惶。劳尔意识到这个情况后及时做出调整,虽然国有部门的冗员还是要裁减,但不再硬性规定要在半年内完成了,水一口一口喝,路一步一步走。
也有古巴人说,古巴的变革速度可以再快一些。但劳尔始终认为,目前古巴所处的内外环境决定“经济模式更新”的过程既不能停,也不能太快或太慢,“在变革的过程中不能丢下任何一个无依无靠的人”。可以说,古巴既学习了中国和越南改革开放的经验,也看到问题,他们不希望再继续搞平均主义,但也不希望出现巨大的贫富差距。为实现不疾不徐的变革,劳尔和古巴政府反复做民众工作。劳尔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平均主义不是平等”。为了让民众明白,古巴政府还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平均主义是无论年龄大小每人都可分到一份烟草,哪怕是新出生的婴儿,而真正的平等是婴儿没有烟草,却可以多得到一份牛奶。”看到古巴官员如此毫无架子地对民众循循善诱,也就不奇怪古巴的“经济模式更新”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