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徐琨尧)今年是定陵发掘60周年。在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定陵、昭陵面对公众开放,其余四分之三的帝陵仍在长眠。

昨日,记者探访德陵、永陵,与开放景区相比,它们旧而不破,沉寂近600年的帝陵再次呈现在眼前。专家称未发掘的陵墓都不会发掘,目前会按原貌进行保护,会在存在潜在损毁风险时就进行修葺。

永陵 独特花斑石墙垛保存完好

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是十三陵中规模仅次于明成祖长陵的陵寝,是一座非常华丽与考究的帝陵。如今院落虽然长满杂草,但是旧而不破。据介绍,1955年,北京市园林局曾组织修缮陵宫建筑,另外由于清代曾经对该陵进行过拆改,现在外罗城墙已全成遗址,仅有条石墙基遗存。

由于外围建筑残损或者被破坏,很快就可以看到明楼。这座明楼仍是明朝旧物,且保存较好,石雕的望板、枋、斗拱等部件完好,且有彩画遗存。

探访时,人们对花斑石垛墙赞不绝口。记者看到这些存世近600年的石头看起来非常新,它们以榫卯结构层层堆砌,严丝合缝,这种材料和建筑方式是永陵独有的。

嘉靖皇帝生前酷爱阅读《永乐大典》,算是日常读物。该书曾因失火损毁,他命大学士重新抄了一份,作为留存。目前存世的《永乐大典》均为副本,有人怀疑原本已随嘉靖葬于永陵地宫中。

但十三陵特区帝陵研究会会长胡汉生表示,未发掘的陵墓都不会发掘,会按原貌进行保护。

德陵 清代因缺木料“拆大改小”

明朝后期农民起义军四起、北边满洲人犯境,再加上灾荒不断,国家财政收入大都用来发军饷和赈灾。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德陵,原本需要两三百万两白银修建,但朝廷只拨了50万两。不足的款项只能东拼西凑。比如让大臣捐俸禄,提前征税,允许人花钱捐官等。

从神功圣德碑亭出发,原来四面的垂带踏跺多已散佚,在十年前修缮时进行了归安,石碑保存完好,其形制同定、庆等陵。

据介绍,在第一座院落的祾恩门,明代所建的台基上有四块角柱柱础石,鼓镜部分已剔去,前后阶条石的内侧各凿有两个柱础窝,系明代安放柱础石的地方。

乾隆年间大修十三陵后,人们发现有陵内建筑从大变小。坊间流传乾隆皇帝借修缮之名,盗取金丝楠木为己所用。

胡汉生对此表示,根据目前研究来看,这种推断只是传说。因在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令修缮十三陵,目的在于怀柔汉满两族关系,以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其政治目的是居于首位的。并且当时楠木的产量非常稀少,不足以支撑大修所需的建材,因此采取“拆大改小”的做法,“将永陵享殿等处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尽长陵均匀配用”。

清人记载:“如此转移筹办,不独长陵规模可仍其旧,轮奂维新,即永陵殿宇亦得与诸陵一律缮治整齐,观瞻并皆宏敞”。

多知道点

明楼: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楼中立书写帝王庙号、谥号的石碑,下为地宫,明楼前有石供桌

地宫:安放帝后棺椁的地下建筑

宝顶:位于地宫上方的圆丘状封土

宝城:环绕在宝顶四周的封闭城垣建筑

记者 徐琨尧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徐琨尧)今年是定陵发掘60周年。在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定陵、昭陵面对公众开放,其余四分之三的帝陵仍在长眠。

昨日,记者探访德陵、永陵,与开放景区相比,它们旧而不破,沉寂近600年的帝陵再次呈现在眼前。专家称未发掘的陵墓都不会发掘,目前会按原貌进行保护,会在存在潜在损毁风险时就进行修葺。

永陵 独特花斑石墙垛保存完好

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是十三陵中规模仅次于明成祖长陵的陵寝,是一座非常华丽与考究的帝陵。如今院落虽然长满杂草,但是旧而不破。据介绍,1955年,北京市园林局曾组织修缮陵宫建筑,另外由于清代曾经对该陵进行过拆改,现在外罗城墙已全成遗址,仅有条石墙基遗存。

由于外围建筑残损或者被破坏,很快就可以看到明楼。这座明楼仍是明朝旧物,且保存较好,石雕的望板、枋、斗拱等部件完好,且有彩画遗存。

探访时,人们对花斑石垛墙赞不绝口。记者看到这些存世近600年的石头看起来非常新,它们以榫卯结构层层堆砌,严丝合缝,这种材料和建筑方式是永陵独有的。

嘉靖皇帝生前酷爱阅读《永乐大典》,算是日常读物。该书曾因失火损毁,他命大学士重新抄了一份,作为留存。目前存世的《永乐大典》均为副本,有人怀疑原本已随嘉靖葬于永陵地宫中。

但十三陵特区帝陵研究会会长胡汉生表示,未发掘的陵墓都不会发掘,会按原貌进行保护。

德陵 清代因缺木料“拆大改小”

明朝后期农民起义军四起、北边满洲人犯境,再加上灾荒不断,国家财政收入大都用来发军饷和赈灾。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德陵,原本需要两三百万两白银修建,但朝廷只拨了50万两。不足的款项只能东拼西凑。比如让大臣捐俸禄,提前征税,允许人花钱捐官等。

从神功圣德碑亭出发,原来四面的垂带踏跺多已散佚,在十年前修缮时进行了归安,石碑保存完好,其形制同定、庆等陵。

据介绍,在第一座院落的祾恩门,明代所建的台基上有四块角柱柱础石,鼓镜部分已剔去,前后阶条石的内侧各凿有两个柱础窝,系明代安放柱础石的地方。

乾隆年间大修十三陵后,人们发现有陵内建筑从大变小。坊间流传乾隆皇帝借修缮之名,盗取金丝楠木为己所用。

胡汉生对此表示,根据目前研究来看,这种推断只是传说。因在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令修缮十三陵,目的在于怀柔汉满两族关系,以维护大清王朝的统治,其政治目的是居于首位的。并且当时楠木的产量非常稀少,不足以支撑大修所需的建材,因此采取“拆大改小”的做法,“将永陵享殿等处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尽长陵均匀配用”。

清人记载:“如此转移筹办,不独长陵规模可仍其旧,轮奂维新,即永陵殿宇亦得与诸陵一律缮治整齐,观瞻并皆宏敞”。

多知道点

明楼: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楼中立书写帝王庙号、谥号的石碑,下为地宫,明楼前有石供桌

地宫:安放帝后棺椁的地下建筑

宝顶:位于地宫上方的圆丘状封土

宝城:环绕在宝顶四周的封闭城垣建筑

记者 徐琨尧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