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编者按】美国当地时间11月8日,唐纳德•特朗普在新一届美国总统选举中笑到了最后,将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他带领支持者们痛痛快快的上演了一场民粹主义对精英政治的反叛大戏,把错愕留给了美国,也把不确定性带给了世界。环球网新闻中心为解答大家心中的疑问,专门策划了“全球十大智库专家点评美国大选”系列文章。本期我们推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五位专家解读特朗普执政后各项政策的走向。

外交政策:战略是收缩还是进取?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即将从奥巴马手中接棒,领航美国,其外交政策走向令人关注。

回顾大选期间,两位总统候选人之间更多是个性的碰撞,他们在外交政策主张上只是泛泛而谈,再加上竞选需要所催生的舆论泡沫,可以预期,特朗普就职后难以完全按照他的竞选言论去施政。新政府外交政策走向在反映总统个人信念及其外交团队立场的同时,将是美国内民情和国际环境的综合产物。

对特朗普外交最大的挑战来自国内。在选战的洗礼中,共和党聚焦于国内议题,对外政策的关注度有所下降。民主党调和“桑德斯现象”和新保守主义者皈依的任务艰巨,且急需修复自身形象。国内政治竞争在传统的大小政府、左右路线之争基础上,增加了开放还是封闭之争的新维度。这一点体现在外交上,即受到社会焦虑情绪的支配,封闭性、收缩性的姿态占据上风。特朗普本人和两党其他几位竞选者都表现出明显的内顾倾向,选民也希望限制美国介入对外事务。美国战略收缩态势仍将延续。

但是,对于一个政治上零经验、言论充满争议性的当选总统来说,不排除当内政困扰增多时,特朗普可能为缓解国内压力而在外交政策方面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特别是,在与美国实际利益直接相关的领域,对外摩擦可能增多。

特朗普提出“美国第一”原则,承诺美国将“永远不会卷进任何冲突,除非它威胁到美国的安全”,表明他既非孤立主义者,也非干涉主义者,而是以国家利益为行动指南的“功能主义者”。具体到外交政策优先和议程中,奥巴马外交遗产面临被改写的风险,美外交不确定性在增多。例如,特朗普用做生意的姿态看待同盟关系,认为北约已经过时,提出欧洲、亚太及中东的盟友对于地区安全承担更大责任,这有可能冲击同盟信任,威胁到美国在战后七十年所悉心缔造的西方秩序基础。他把反恐的重要性置于推翻巴沙尔政权的目标之上,可以更加自由地加大打击IS,甚至可能和俄罗斯达成某种形式的合作。然而,考虑到美国“例外主义”情结中的干预冲动是共和党的传统,特朗普恐将面临是否重陷地面战争的艰难选择。缺少了TPP协议这一关键环节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将何去何从,令人生疑。最后,特朗普本人的个性和品行是否会成为国际事件的导火索,也有待观望。(沈雅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经济政策:为可持续增长注入强心剂?

此前普遍被市场和主流舆论不看好的特朗普“奇迹般”夺胜,是精英政治和建制派的“滑铁卢”,并将预示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崛起,其当选对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觑:

第一,全球资本市场一时间掀起“血雨腥风”,并将进一步加剧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动荡。

第二,美国对自由贸易体系的承诺或将大打折扣,贸易开放主义回归保护主义的概率增大,经营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关系的领导能力将受挫、孤立主义情绪放大。此前奥巴马班子寄希望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在年内批准TPP协议的化为泡影的概率增大,并将为本就步履维艰的TTIP谈判蒙上又一层阴影。

第三,将延续其对低利率政策的批评态度,美联储12月加息预期进一步坐实。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超预期,市场预期加息的情绪进一步上升,选举结果“靴子”落地有望推进加息进程。

第四,美国经济中长期复苏的基础有望夯实。特朗普主张关注国内议题、赞成“小政府”,支持减税、投资基础设施、减少能源行业监管、引导跨境投资和就业机会回流等措施,若确实能有效实施,将为美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强心剂。

第五,在汇率、关税等议题上对华强硬姿态将增加中美经贸关系的摩擦概率。国内保守和孤立主义情绪加剧、中美经济关系依存度进一步上升,如何平衡和处理两者关系、制定务实的国内和对华经济政策目标,将成为摆在特朗普面前的重要议题。

大选喧嚣落定,行胜于言。一名成功的、不走“寻常路”的、谋求变革的商业大亨如何引领超级大国和全球经济的走向、能否坚持中美经济关系互利共赢的大方向,我们将拭目以待。(龚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对华政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对外交政策表态并不是很多,且多是原则性的阐述。他有限的针对中国的言论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偷走了我们历史上最多的工作”。他声称将通过对中国产品“加收高关税”,进行新的贸易协定的谈判,并将中国纳入汇率操纵国。虽然这些言论多是为了迎合选民,真正兑现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不排除特朗普上任后会在经贸方面对华强硬,中美发生贸易摩擦的概率有所上升。此外,特朗普对政治正确的绿色能源不屑一顾,中美气候变化上的合作空间将收窄。

经过这次大选,美国将面临社会分裂加剧、价值观受到冲击等一系列新的考验,未来会转向战略收缩,更加内顾。特朗普本身在对外政策上也是倾向于孤立主义,认为美国应摆脱“世界警察”的身份。在亚太地区,特朗普主张让盟友多分担安全责任,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因此,尽管普遍认为美国转向亚太是长期趋势,新一届政府会在多大程度上继续这一战略是个问号。而另一方面,共和党传统上在安全政策上偏强硬,特朗普也提出过要增加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中国在周边的战略空间是否会增大,在南海、台湾、朝核问题上面临的压力是否会减轻,还有待观察。

虽然我们不像了解希拉里那样了解特朗普,甚至不知道他总体的中国观到底是怎样的,但可以预见,面对中国的发展,无论谁担任美国总统,对华都会偏向强硬,都会实施竞争与合作的两手政策。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有很大不确定性,也意味着有很强的可塑性,这对中国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中美实力差距的缩小,中国正日益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变量,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可能更多由中国方面来决定。因此,我们应积极应对并尽早出手,主动塑造特朗普时代的中美关系,使中美关系继续朝着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走下去。(杜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东政策:在宗教、难民等政策上趋向强硬?

特朗普的当选无疑会让中东民众产生些许困惑与担忧。特朗普在竞选期间的发言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扬言将拒绝穆斯林入境的同时,表示将加强与海湾盟友在反恐和安全领域的合作;向阿拉伯国家担保将以更“中立”的立场促谈巴以问题的背景下,宣布将会把美国驻以色列使馆迁入耶路撒冷;承诺加强对于极端组织的打击,但却并没有任何具体的策略与计划。尽管特朗普的言行令人疑惑,但总体而言,美新政府中东政策将会展现以下四个特征:

其一、美国中东政策整体方向将延续。奥巴马总统在其任期内结束了美在中东发起的两场战争,并伴随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将部署在中东的大量军事、政治力量逐步撤出。作为奉行“新孤立主义”的候任总统,特朗普在具体政策上或许会与其前任有所差别,但在方向上不会过多改变。美国的离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使地区大国加强势力争夺,动荡局势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中东政治生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其二、强化与中东盟友的军售合作。美国的撤出不可避免地引起其地区盟友的不满,特别是沙特等海湾君主国。然而即便如此,这些国家并没有较为合适的替代合作对象。从美国角度讲,撤出中东不意味无所作为,更不意味放弃中东以致权力旁落。奥巴马政府的“撤出政策”已使美与其中东盟友关系吃紧,特朗普上台后将力求改善这一现状。改善的方式不会是加深对具体事务的卷入,而会以强化与盟友在军售方面的合作取而代之。中东主要国家的军备竞赛将难以避免。

其三、反恐成为美中东政策的首要议题。“9•11”后,美国加大对中东的军事介入,尽管普遍冠以反恐之名,但其介入地缘政治争夺及区域国家内斗的例子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是“假以反恐之名,实为干涉之实”。特别是目前叙利亚局势持续胶着,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坚持其对叙未来政治格局建构的立场有关。在特朗普“新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下,美将降低对于地区内部事务的关注。此外,鉴于美俄关系在新政府上台后将有更多的可能性,两国在中东也可能达成更具创造性的共识。在地缘政治争夺退居二线的背景下,反恐或可成为真正的首要政策目标。

其四、宗教、难民政策将更加保守。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发表的有关伊斯兰教、难民问题的极端言论引发无数争议。这些言论是在竞选造势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太会成为其主政后的实际政策。然而,这些言论也反映出特朗普较为保守的民族和宗教观念。鉴于其一贯与“精英阶层”向左的言行作风,特朗普不会为“政治正确”背书。美国将以本土安全防范为首要政策导向,在宗教、难民等政策上趋向强硬。(李子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国内政策:开启了美国政治变革的新周期?

特朗普的胜出,凸显美国政治的两大变化:草根阶层的胜利和精英政治的溃败。许多从未或较少参与政治的蓝领和工人阶级纷纷出来投票,成为特朗普胜选的主要动力,他们对美国经济困顿之下的自身境遇十分不满,将希望寄托于誓言变革的特朗普身上。此次选举结果同样是对精英政治的否定,美国精英阶层长期固步自封,不积极回应底层诉求,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局外人特朗普的助选者。

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政治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他需要面对以下几大问题。

一是如何修补美国社会的裂痕。此次选举撕裂了美国社会,精英与民众的极度分化、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激烈对立表露无遗,甚至两党党内各自的意识形态都出现了极化。特朗普在胜选演说中誓言要修复自身的伤口和裂痕,让美国再度团结起来。然而,弥合裂痕并非一日之功,并且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决心。特朗普是否是带领美国走出困境的那个人,还有待观察。

二是重塑还是回归美国政治话语。特朗普的出现代表了对政治正确的挑战和颠覆,其选举中针对女性和少数族裔的言论引发较大争议,并将继续成为选后民众讨论的话题。上台之后,他就不仅是一部分人的代表,而是全体美国人的代表。特朗普的个人风格将直接影响国内政治话语,而美国政治话语的倾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内政治的风向。重塑还是回归政治话语,是其需要做出的慎重选择。

三是政治民粹主义的走向。当前美国政治内倾化明显,保守主义力量重新聚合,特朗普打着民粹主义的口号上台,然而民粹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给美国政治带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也有可能分化政治版图,导致政治力量的重组。美国政治的非理性化和极端化不是在此刻达到巅峰,而很有可能只是刚刚开始。特朗普是否能有效驾驭这股力量,努力维持美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作,还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从特朗普现象到特朗普总统,大选开启了美国政治变革的新周期,未来向何处去,不仅需要更具前瞻性的思考,还亟待对美国政治的深入研究。(张腾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德意采编)

【编者按】美国当地时间11月8日,唐纳德•特朗普在新一届美国总统选举中笑到了最后,将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他带领支持者们痛痛快快的上演了一场民粹主义对精英政治的反叛大戏,把错愕留给了美国,也把不确定性带给了世界。环球网新闻中心为解答大家心中的疑问,专门策划了“全球十大智库专家点评美国大选”系列文章。本期我们推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五位专家解读特朗普执政后各项政策的走向。

外交政策:战略是收缩还是进取?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即将从奥巴马手中接棒,领航美国,其外交政策走向令人关注。

回顾大选期间,两位总统候选人之间更多是个性的碰撞,他们在外交政策主张上只是泛泛而谈,再加上竞选需要所催生的舆论泡沫,可以预期,特朗普就职后难以完全按照他的竞选言论去施政。新政府外交政策走向在反映总统个人信念及其外交团队立场的同时,将是美国内民情和国际环境的综合产物。

对特朗普外交最大的挑战来自国内。在选战的洗礼中,共和党聚焦于国内议题,对外政策的关注度有所下降。民主党调和“桑德斯现象”和新保守主义者皈依的任务艰巨,且急需修复自身形象。国内政治竞争在传统的大小政府、左右路线之争基础上,增加了开放还是封闭之争的新维度。这一点体现在外交上,即受到社会焦虑情绪的支配,封闭性、收缩性的姿态占据上风。特朗普本人和两党其他几位竞选者都表现出明显的内顾倾向,选民也希望限制美国介入对外事务。美国战略收缩态势仍将延续。

但是,对于一个政治上零经验、言论充满争议性的当选总统来说,不排除当内政困扰增多时,特朗普可能为缓解国内压力而在外交政策方面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特别是,在与美国实际利益直接相关的领域,对外摩擦可能增多。

特朗普提出“美国第一”原则,承诺美国将“永远不会卷进任何冲突,除非它威胁到美国的安全”,表明他既非孤立主义者,也非干涉主义者,而是以国家利益为行动指南的“功能主义者”。具体到外交政策优先和议程中,奥巴马外交遗产面临被改写的风险,美外交不确定性在增多。例如,特朗普用做生意的姿态看待同盟关系,认为北约已经过时,提出欧洲、亚太及中东的盟友对于地区安全承担更大责任,这有可能冲击同盟信任,威胁到美国在战后七十年所悉心缔造的西方秩序基础。他把反恐的重要性置于推翻巴沙尔政权的目标之上,可以更加自由地加大打击IS,甚至可能和俄罗斯达成某种形式的合作。然而,考虑到美国“例外主义”情结中的干预冲动是共和党的传统,特朗普恐将面临是否重陷地面战争的艰难选择。缺少了TPP协议这一关键环节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将何去何从,令人生疑。最后,特朗普本人的个性和品行是否会成为国际事件的导火索,也有待观望。(沈雅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经济政策:为可持续增长注入强心剂?

此前普遍被市场和主流舆论不看好的特朗普“奇迹般”夺胜,是精英政治和建制派的“滑铁卢”,并将预示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崛起,其当选对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觑:

第一,全球资本市场一时间掀起“血雨腥风”,并将进一步加剧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动荡。

第二,美国对自由贸易体系的承诺或将大打折扣,贸易开放主义回归保护主义的概率增大,经营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关系的领导能力将受挫、孤立主义情绪放大。此前奥巴马班子寄希望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在年内批准TPP协议的化为泡影的概率增大,并将为本就步履维艰的TTIP谈判蒙上又一层阴影。

第三,将延续其对低利率政策的批评态度,美联储12月加息预期进一步坐实。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超预期,市场预期加息的情绪进一步上升,选举结果“靴子”落地有望推进加息进程。

第四,美国经济中长期复苏的基础有望夯实。特朗普主张关注国内议题、赞成“小政府”,支持减税、投资基础设施、减少能源行业监管、引导跨境投资和就业机会回流等措施,若确实能有效实施,将为美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强心剂。

第五,在汇率、关税等议题上对华强硬姿态将增加中美经贸关系的摩擦概率。国内保守和孤立主义情绪加剧、中美经济关系依存度进一步上升,如何平衡和处理两者关系、制定务实的国内和对华经济政策目标,将成为摆在特朗普面前的重要议题。

大选喧嚣落定,行胜于言。一名成功的、不走“寻常路”的、谋求变革的商业大亨如何引领超级大国和全球经济的走向、能否坚持中美经济关系互利共赢的大方向,我们将拭目以待。(龚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对华政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对外交政策表态并不是很多,且多是原则性的阐述。他有限的针对中国的言论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偷走了我们历史上最多的工作”。他声称将通过对中国产品“加收高关税”,进行新的贸易协定的谈判,并将中国纳入汇率操纵国。虽然这些言论多是为了迎合选民,真正兑现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不排除特朗普上任后会在经贸方面对华强硬,中美发生贸易摩擦的概率有所上升。此外,特朗普对政治正确的绿色能源不屑一顾,中美气候变化上的合作空间将收窄。

经过这次大选,美国将面临社会分裂加剧、价值观受到冲击等一系列新的考验,未来会转向战略收缩,更加内顾。特朗普本身在对外政策上也是倾向于孤立主义,认为美国应摆脱“世界警察”的身份。在亚太地区,特朗普主张让盟友多分担安全责任,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因此,尽管普遍认为美国转向亚太是长期趋势,新一届政府会在多大程度上继续这一战略是个问号。而另一方面,共和党传统上在安全政策上偏强硬,特朗普也提出过要增加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中国在周边的战略空间是否会增大,在南海、台湾、朝核问题上面临的压力是否会减轻,还有待观察。

虽然我们不像了解希拉里那样了解特朗普,甚至不知道他总体的中国观到底是怎样的,但可以预见,面对中国的发展,无论谁担任美国总统,对华都会偏向强硬,都会实施竞争与合作的两手政策。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有很大不确定性,也意味着有很强的可塑性,这对中国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中美实力差距的缩小,中国正日益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变量,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可能更多由中国方面来决定。因此,我们应积极应对并尽早出手,主动塑造特朗普时代的中美关系,使中美关系继续朝着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走下去。(杜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东政策:在宗教、难民等政策上趋向强硬?

特朗普的当选无疑会让中东民众产生些许困惑与担忧。特朗普在竞选期间的发言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扬言将拒绝穆斯林入境的同时,表示将加强与海湾盟友在反恐和安全领域的合作;向阿拉伯国家担保将以更“中立”的立场促谈巴以问题的背景下,宣布将会把美国驻以色列使馆迁入耶路撒冷;承诺加强对于极端组织的打击,但却并没有任何具体的策略与计划。尽管特朗普的言行令人疑惑,但总体而言,美新政府中东政策将会展现以下四个特征:

其一、美国中东政策整体方向将延续。奥巴马总统在其任期内结束了美在中东发起的两场战争,并伴随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将部署在中东的大量军事、政治力量逐步撤出。作为奉行“新孤立主义”的候任总统,特朗普在具体政策上或许会与其前任有所差别,但在方向上不会过多改变。美国的离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使地区大国加强势力争夺,动荡局势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中东政治生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其二、强化与中东盟友的军售合作。美国的撤出不可避免地引起其地区盟友的不满,特别是沙特等海湾君主国。然而即便如此,这些国家并没有较为合适的替代合作对象。从美国角度讲,撤出中东不意味无所作为,更不意味放弃中东以致权力旁落。奥巴马政府的“撤出政策”已使美与其中东盟友关系吃紧,特朗普上台后将力求改善这一现状。改善的方式不会是加深对具体事务的卷入,而会以强化与盟友在军售方面的合作取而代之。中东主要国家的军备竞赛将难以避免。

其三、反恐成为美中东政策的首要议题。“9•11”后,美国加大对中东的军事介入,尽管普遍冠以反恐之名,但其介入地缘政治争夺及区域国家内斗的例子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是“假以反恐之名,实为干涉之实”。特别是目前叙利亚局势持续胶着,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坚持其对叙未来政治格局建构的立场有关。在特朗普“新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下,美将降低对于地区内部事务的关注。此外,鉴于美俄关系在新政府上台后将有更多的可能性,两国在中东也可能达成更具创造性的共识。在地缘政治争夺退居二线的背景下,反恐或可成为真正的首要政策目标。

其四、宗教、难民政策将更加保守。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发表的有关伊斯兰教、难民问题的极端言论引发无数争议。这些言论是在竞选造势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太会成为其主政后的实际政策。然而,这些言论也反映出特朗普较为保守的民族和宗教观念。鉴于其一贯与“精英阶层”向左的言行作风,特朗普不会为“政治正确”背书。美国将以本土安全防范为首要政策导向,在宗教、难民等政策上趋向强硬。(李子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国内政策:开启了美国政治变革的新周期?

特朗普的胜出,凸显美国政治的两大变化:草根阶层的胜利和精英政治的溃败。许多从未或较少参与政治的蓝领和工人阶级纷纷出来投票,成为特朗普胜选的主要动力,他们对美国经济困顿之下的自身境遇十分不满,将希望寄托于誓言变革的特朗普身上。此次选举结果同样是对精英政治的否定,美国精英阶层长期固步自封,不积极回应底层诉求,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局外人特朗普的助选者。

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政治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他需要面对以下几大问题。

一是如何修补美国社会的裂痕。此次选举撕裂了美国社会,精英与民众的极度分化、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激烈对立表露无遗,甚至两党党内各自的意识形态都出现了极化。特朗普在胜选演说中誓言要修复自身的伤口和裂痕,让美国再度团结起来。然而,弥合裂痕并非一日之功,并且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决心。特朗普是否是带领美国走出困境的那个人,还有待观察。

二是重塑还是回归美国政治话语。特朗普的出现代表了对政治正确的挑战和颠覆,其选举中针对女性和少数族裔的言论引发较大争议,并将继续成为选后民众讨论的话题。上台之后,他就不仅是一部分人的代表,而是全体美国人的代表。特朗普的个人风格将直接影响国内政治话语,而美国政治话语的倾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内政治的风向。重塑还是回归政治话语,是其需要做出的慎重选择。

三是政治民粹主义的走向。当前美国政治内倾化明显,保守主义力量重新聚合,特朗普打着民粹主义的口号上台,然而民粹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给美国政治带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也有可能分化政治版图,导致政治力量的重组。美国政治的非理性化和极端化不是在此刻达到巅峰,而很有可能只是刚刚开始。特朗普是否能有效驾驭这股力量,努力维持美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作,还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从特朗普现象到特朗普总统,大选开启了美国政治变革的新周期,未来向何处去,不仅需要更具前瞻性的思考,还亟待对美国政治的深入研究。(张腾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德意采编)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