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omponent-m/config/article/index.js
lx.huanqiu.com

《请君入“瓮”》  画/赵春青

最近,涉及13亿非法集资的“万里大造林公司”被曝光,随后,“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 的感叹便“汹涌澎湃”。致命的诱惑常在生活中浮现,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它厮打一番。譬如浙江的“富姐”吴英借贷的利息,一开口就是“七分”。以借100万为例,她每天就会支付您7000元的利息,每个月就是21万。“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尝到一星半点甜头之后,有多少人在高额利润面前不“利令智昏”呢?饥不择食的急剧表现,只能是机械的实验标本。有人用梁启超的话,很形象地批评那些为了啃“馅饼”而嗑掉了大牙的人——“有百犬吠声之观,有水母目虾之性”。狗喜欢瞎起哄。而“水母”则是没有眼睛、耳朵的,于是,它就老是喜欢跟虾在一起。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隐;虾得意则跳,此物亦随之而跃。悲哀便由此形成。骗子们假使个体作案,一般是不难被揭露的。一旦形成“圈子”,他们的蒙蔽、诱惑就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操作性。盘根错节,抱成一团,权力共享,利益均沾,相互关照,层层保护。形成“圈子”。譬如在浙江丽水被人称为“小姑娘”的杜益敏,以做房地产项目为名搞非法集资,涉案金额约2.14亿元。公安部门对该案进行调查时,就有多名领导“拍胸脯”,为杜而弯了“身段”,或亲自出马陪同到集资户家里,或打电话给集资户让其“一千万个放心”。事后,人们发现,非法集资的2亿多元资金就去向不明了。投资者的信任或盲目的“免检”,更是在“吴姐”或“小姑娘”的为所欲为中糅进了酵母。有专家认为,引发有些“公司”“非法集资”的直接诱因是个别地方官好大喜功,紧盯“做大做强”的“政治任务”或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用系统管理的木桶理论来评价这些“公司”的“非法集资”现象,也许已不太合适了。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他们则是互相赛着弄短木板。你锯短了你的那块,我就把我的这块锯得更短,最后以箍断架散水溅一地而告终,反正倒霉的是处于劣势的集资户。面对兴师动众的“集资”,监管往往处在真空状态。在有些地方,丧失热情的“监管”已日益成为腐败得以疯长的催生剂了。历史经验证明:凡是监管者本身有求于对象给予“财力”支持的,这种“监管”十有八九流于形式。即使监管者有“吃鳖喝鳖不谢鳖”的“定力”,也必定存在下意识的“救赎”。必定会让被监管者产生相当的安全感。这样的“自我解放”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为物所役”。一些官员在“集资”问题上的监管缺位,是“非法集资”的助燃剂。记得被称为“小尧舜”的金世宗曾对宰臣说, 近来“达官贵要多行非理,监察未尝兴劾”,而有个管群牧畜养蕃息之事的从六品官员拿了属下两根球杆,“至细事也,乃便劾奏。谓之称职,可乎?” 小事耿耿于怀,大事不以为然。这样的监管者还不如精于啄米的老母鸡。对于“非法集资案”,媒体多为事后痛快的揭露,有些则似冷灰里爆花生,徒费力气,至多是脱掉干系的撇清。而在最热火的当口,一些“专家”及媒体对这种“发展模式”不作追捧的,可能不多。有些媒体常念叨“投资有风险”,看来也是抵挡“不负责任”的指责的鹿寨。有人说:“有些‘非法集资’的老板的承诺,起初是真诚的。”用一句话回答极好:“不要随便相信承诺,因为承诺只有在当时一刹那是真的。”普通的老百姓啊,除了拥有良好的投资愿望和热情,还应当注意投资理财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应当牢记财富来源于勤劳和智慧。风斜雨急时要立得住脚,路危径险处要及早回头。这自然是当务之急。

文/茅家梁

1235524380000

《请君入“瓮”》  画/赵春青

最近,涉及13亿非法集资的“万里大造林公司”被曝光,随后,“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 的感叹便“汹涌澎湃”。致命的诱惑常在生活中浮现,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它厮打一番。譬如浙江的“富姐”吴英借贷的利息,一开口就是“七分”。以借100万为例,她每天就会支付您7000元的利息,每个月就是21万。“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尝到一星半点甜头之后,有多少人在高额利润面前不“利令智昏”呢?饥不择食的急剧表现,只能是机械的实验标本。有人用梁启超的话,很形象地批评那些为了啃“馅饼”而嗑掉了大牙的人——“有百犬吠声之观,有水母目虾之性”。狗喜欢瞎起哄。而“水母”则是没有眼睛、耳朵的,于是,它就老是喜欢跟虾在一起。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隐;虾得意则跳,此物亦随之而跃。悲哀便由此形成。骗子们假使个体作案,一般是不难被揭露的。一旦形成“圈子”,他们的蒙蔽、诱惑就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操作性。盘根错节,抱成一团,权力共享,利益均沾,相互关照,层层保护。形成“圈子”。譬如在浙江丽水被人称为“小姑娘”的杜益敏,以做房地产项目为名搞非法集资,涉案金额约2.14亿元。公安部门对该案进行调查时,就有多名领导“拍胸脯”,为杜而弯了“身段”,或亲自出马陪同到集资户家里,或打电话给集资户让其“一千万个放心”。事后,人们发现,非法集资的2亿多元资金就去向不明了。投资者的信任或盲目的“免检”,更是在“吴姐”或“小姑娘”的为所欲为中糅进了酵母。有专家认为,引发有些“公司”“非法集资”的直接诱因是个别地方官好大喜功,紧盯“做大做强”的“政治任务”或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用系统管理的木桶理论来评价这些“公司”的“非法集资”现象,也许已不太合适了。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他们则是互相赛着弄短木板。你锯短了你的那块,我就把我的这块锯得更短,最后以箍断架散水溅一地而告终,反正倒霉的是处于劣势的集资户。面对兴师动众的“集资”,监管往往处在真空状态。在有些地方,丧失热情的“监管”已日益成为腐败得以疯长的催生剂了。历史经验证明:凡是监管者本身有求于对象给予“财力”支持的,这种“监管”十有八九流于形式。即使监管者有“吃鳖喝鳖不谢鳖”的“定力”,也必定存在下意识的“救赎”。必定会让被监管者产生相当的安全感。这样的“自我解放”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为物所役”。一些官员在“集资”问题上的监管缺位,是“非法集资”的助燃剂。记得被称为“小尧舜”的金世宗曾对宰臣说, 近来“达官贵要多行非理,监察未尝兴劾”,而有个管群牧畜养蕃息之事的从六品官员拿了属下两根球杆,“至细事也,乃便劾奏。谓之称职,可乎?” 小事耿耿于怀,大事不以为然。这样的监管者还不如精于啄米的老母鸡。对于“非法集资案”,媒体多为事后痛快的揭露,有些则似冷灰里爆花生,徒费力气,至多是脱掉干系的撇清。而在最热火的当口,一些“专家”及媒体对这种“发展模式”不作追捧的,可能不多。有些媒体常念叨“投资有风险”,看来也是抵挡“不负责任”的指责的鹿寨。有人说:“有些‘非法集资’的老板的承诺,起初是真诚的。”用一句话回答极好:“不要随便相信承诺,因为承诺只有在当时一刹那是真的。”普通的老百姓啊,除了拥有良好的投资愿望和热情,还应当注意投资理财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应当牢记财富来源于勤劳和智慧。风斜雨急时要立得住脚,路危径险处要及早回头。这自然是当务之急。

文/茅家梁

《无题 》    画/范建平

43147
10995
10996
11000
11001
10997
11023
11024
10998
11016
11006
11002
11003
10999
11017
11326
11018
11007
11004
11005
11019
11020
7009984
11328
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