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萨特的文章
参加国庆盛典
1955年9月29日,周恩来在北京饭店新落成的宴会厅招待包括萨特、波伏娃在内的外国代表团。宴会上,萨特和波伏娃见到了周恩来。波伏娃记述说:“周从这桌走到那桌,不停地与客人们碰杯,交换微笑……他特地给卓娅的母亲鞠了个躬。卓娅是每个中国青少年知晓的苏联英雄。”
当晚,萨特与波伏娃来到长安街。平时安静的街道热闹非凡。故宫红墙边的人行道上,许多小商贩摆起了摊子:卖大碗茶,卖水果。他们还看到了排练的彩车。
10月1日,萨特与波伏娃等作为贵宾走上了观礼台。
波伏娃后来回忆说:“毛泽东就站在他的画像下。他像平常一样,身着灰中带绿的上装,戴着一顶帽子,这顶帽子他不时取下,向欢呼的人群挥舞。”
她写道,在长达4个小时的活动中,游行的人们展示了各自领域的成就。彩车上是火车模型、发电机、联合收割机,甚至还有水果和小麦等。队伍中的人们看起来非常快乐———他们或微笑,或放声大笑。在中国呆过很久的新西兰记者艾黎问波伏娃:“你能说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吗?”波伏娃据自己的观察认为,这是装不出来的。人们在欢庆节日,因为他们想要欢庆。
作为哲学家的波伏娃说:“在这些脸庞上,你看不到奴性,在他们眼里,你也看不到空洞的注视,你看到的是情感。”
人群中发自内心的欢乐,感染了外国友人,这些各界名流表现得很克制。他们一边观看活动,一边偷瞥其他外国人。当萨特和波伏娃听到波兰物理学家因菲尔德的话时,才知道大家都被感染了:“当你看到这些,你再也不想做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了。”波伏娃认为:“新鲜就是进步中的中国的显著特点。这种新鲜不时给予人类生活雨后晴空的亮泽。”
当天晚上,萨特与波伏娃被邀请到天安门观看焰火。因为是作家,他们与茅盾夫妇被安排在同一桌。除去彼此间交谈外,他们都注意到正在向大家问候的毛泽东和周恩来:“毛泽东也是一样地问候每桌的朋友,他信步从容。中国领导人最迷人之处,就是他们毫不做作。”
对中国人随地吐痰印象深
当然,萨特和波伏娃也看到了中国人的一些毛病,不过他们更愿意以另一种角度来解释它:“中国几千年来都有吐痰的习惯,他们觉得在公共场合吐痰很正常,即使在十分正式的谈话中,就像我们经常拧鼻子一样。如果我非得挑一件我在北京最常见的典型物件带回家,我会选择痰盂和热水瓶。”
中国由于比较封闭,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交往中,表现出很多文化上的差异。这在许多受过较高教育的文化人身上也很明显。有一次,波伏娃与女作家丁玲共同进餐。当波伏娃看到丁玲工作台上有支画笔,便问她是否在作画,但丁玲只笑笑,什么也不回答。其实,这在中国非常正常,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含蓄,但波伏娃不太理解,因为在她看来不够礼貌。
几位受到外国友人直率性格感染的中国人说:“我们有时不知道怎样表达内心的情感。人们常说我们中国人就像热水瓶,外面冷,里面热。”这一点,萨特和波伏娃也有体会。波伏娃认为:“中国人平易近人,能与我们建立牢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