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网的中国士兵
互联网接入军营,并非一帆风顺。兰州军区最早“触网”的某装甲团在筹建军营互联网吧之初,就引发了不少争论。
该团地处大漠戈壁边缘,远离都市、交通不便,但进入21世纪以来,团队各级带兵人还是明显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汹涌冲击。
团里连续几年进行新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入伍前上过网的战士比例在95%以上,其中还有10%~15%的战士是典型的“网虫”——每天上网时间超过8个小时。调查中,还有超过80%的新战士要求“训练之余能够上网聊天、打游戏”。
此外,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也引起了基层干部的担忧:不少战士节假日请假外出,一到街上就到处找网吧上网,而这显然与“军人严禁到地方网吧上互联网”的部队规定相违背,但干部反复批评教育效果却不理想。
有的干部于是提出,与其让官兵隔三差五找理由外出上网,为何不主动在军营自建网吧?但更多的干部则认为:“不能战士说啥就干啥,这样下去兵还咋带?”还有的干部则更担心:上互联网容易泄密,网上不良信息也会侵蚀官兵的思想。
某装甲团团长王军平说,经过反复调查权衡,团领导最后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互联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官兵有享受这一成果的权利。尊重大多数官兵的精神需求,就是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
在上级部门支持下,2007年6月,某装甲团采取自筹资金与引进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办法,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拥有40台上网终端的互联网网吧。很快,官兵私自外出到地方网吧上网的现象基本杜绝。2008年初,这个团积极主动筹建互联网吧的做法被兰州军区肯定并推广。
“互联网吧开进军营,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一直跟踪研究官兵上网问题的兰州军区指挥自动化处处长魏涛说,“在网络时代,不会运用信息化手段获取信息就叫文盲,而文盲是打不赢信息化战争的。当下中国军队正快速迈向信息化,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学习知识,无论是放松娱乐还是沟通交流,互联网都是现代官兵无法远离也不应远离的信息平台。”
魏涛特别强调:“问题的关键不是需不需要引进互联网,而是怎样建好、用好和管好它。”
多法并举建网吧
对于在军营内建设互联网吧,部队上下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再推广的谨慎做法。
2008年初夏,在对第一批试点单位网吧运行情况调查总结的基础上,兰州军区逐渐形成了一套建设、管理军营网吧的成熟经验。随后,这些经验开始在西北地区的军营内广泛推广。
“部队网络建设呈现出多法并举的势头。”魏涛说,“各部队都能合理利用地方资源,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筹建,较好地解决了资金不足、技术薄弱等问题,目前来看主要探索出了3种建设路子。”
一种是军地联建,由部队提供场所,地方网络运营商投资设备,负责运营管理和技术保障,实现互惠双赢,大约有64%的单位采用这种方式;一种是自建自营,由部队独资建设,资费自收,这样的单位占33%左右;还有一种是双拥共建,由部队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拥军网络学习室”。
胡应坤所在的某通信团去年5月建成的军营互联网吧,采取的就是军地联建的形式。该团团长刘宏博介绍,部队与当地电信公司合作,由团里提供相对独立的场所,地方投资40多万元购买设备和配套设施,建起了一座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拥有63台上网电脑的网吧;团里则负责管理和使用,官兵持统一配发的上网卡,按时间支付上网费用。
刘宏博说:“现在,我们基本能保证每个连队每周有1~2次上网机会,每人每次不少于两小时。”在该团,上网每小时收费1.5元,而团里每月为每名官兵的上网卡充值30元。据调查,每个月仅有20%左右的官兵能把卡上的钱用完还需要自己另外充值。因此,对基层官兵来说,军营网吧提供的基本上是免费服务。
军营网吧受到了基层部队官兵的欢迎。在一年多时间里,兰州军区所有团级以上作战单位都先后建起了互联网吧。与此同时,部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有了长足发展。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1月,兰州军区平均每2.5名官兵就拥有1台电脑,而在某通信团,则已经达到了平均每1.8人就拥有1台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