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生育还是要生存”、“房奴+孩奴=一生为奴”———类似的苦涩调侃近来在中国80后群体中引发了空前共鸣,也催生了一个新名词———“孩奴”。所谓“孩奴”是指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失去了自我价值的生活状态。如今的“孩奴”恐慌症在中国的年轻人中迅速蔓延,不敢生、不想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此,一位中国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保险,从7岁到70岁都要让孩子有保证。这表面上看是一种无私的爱,但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恐惧,是对孩子的能力、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怀疑。与中国相比,国外的一些群体中也存在“孩奴”,但也有很多外国父母认为,要学会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而不要视其为一种负担或投资。
生儿育女进入高成本时代
居住在北京朝阳区的小黄是刚刚当上妈妈的80后。谈起自己养孩子这两个多月的经历,小黄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现在养孩子确实特别贵,不过也要看你怎么养。”奶粉一个月就要花掉1000多块钱。因为小黄的孩子早产,为了提高抵抗力和体质,要给孩子喝牛初乳,一罐就要500块钱左右。等孩子再大些,还要加什么水果泥、蔬菜泥,一瓶就几十块。婴儿用的“尿不湿”一个月也要花掉2000多块钱。不过,小黄也找到了不少省钱的方法。比如孩子的衣服、玩具都是亲戚家的孩子不再用的小衣服、玩具;白天给孩子用便宜一点的尿垫子……“现在是6个大人养一个孩子,我觉得这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小黄说。
在小黄看来,养孩子的主要费用在买东西上,而在美国人萨宾纳看来,请人照顾孩子是最费钱的。萨宾纳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她4岁的孩子每个月的开销是:食品120美元,衣服50美元,玩具和书100美元,医疗保险及医药费平均100美元,其他生活用品200美元,参加小朋友的生日聚会等活动送的礼物50美元,上游泳班100美元,有时请人照看孩子300美元。据她估计,每年用在她孩子身上的钱,大约占她家税前年收入的20%左右。萨宾纳告诉记者,在美国抚养孩子的基本费用,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可以负担的。虽然美国的儿童食品、衣服价格都不贵,但人工很贵。如果要请全天保姆、送托儿所,每个月就要增加1000到1500美元的一大笔开支。在记者所在的城市圣迭戈,聚集了许多打零工的墨西哥移民,他们每年的收入是一两万美元,但三四个孩子照生不误,享受各种政府福利。美国最近的调查显示,养育一名2008年出生的孩子直到18岁,一个中等收入的美国家庭需要的费用是29万美元,低收入家庭则要21万美元,高收入家庭要48万美元。
小黄和萨宾纳所处的只是生儿育女的初级阶段,接下来就是受教育阶段。进入这一阶段,很多国家的父母都感到压力不小。史蒂夫家住英国伦敦,是《环球时报》记者的朋友。今年41岁的他有一个8岁的女儿。史蒂夫告诉记者,一年365天,最让他操心的不是自己的工作,而是这个女儿。“从幼儿园开始,我就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公立幼儿园学一口粗俗的英语,于是我每天花一个小时开车送她去离家更远的私立幼儿园”,史蒂夫说,按照英国的教育传统,从私立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一般还是会上私立中小学。史蒂夫虽然收入算得上中产阶级,但和妻子离婚后一个人抚养女儿,每年1万多英镑的学费还是让他感到压力不小。在英格兰的肯特郡,《环球时报》记者认识在这里居住的两户华人移民,其中一户邓先生是从加拿大移民来英国的,之所以移民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当地就读名声较好的私立男校。另外一户陈先生虽然不至于远赴重洋,但也是从伦敦市区搬到这里,夫妻俩辛苦搬家就是为了让女儿能够就读教育环境更好的女校。邓陈两人都对记者说,其实他们之所以下定决心为孩子而辛苦奔波,放弃原有稳定的工作,是因为身边老外朋友的推荐。他们说,他们周围的英国邻居也都是从各地搬家到这里的,换句话说都是“孩奴”。
“孩奴”问题引发各种社会现象
西方一直推崇“18岁自立”的传统,按理说不应该有“孩奴”,但事实上这个传统已经逐渐在西方一些国家的家庭中淡漠。以英国为例,英国爱把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称做“撒切尔的孩子”或是“自我优先”的一代。之所以孩子会备受宠爱,其实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英国家庭目前只有一个孩子。英国虽然是一个福利制度较完善的国家,但养育子女的费用还是不小。生儿育女有国家的补贴,但就读幼儿园或是学前班却不得不每月自掏腰包至少400英镑。加上孩子的其他生活开销,让很多父母不敢再生第二胎。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在1972年,18%的英国孩子是独生子女,现在已经增加到26%。。英国有307万个独生子女家庭,比两个孩子的家庭多12万,比传统的四口之家多出50多万。英国的智囊机构Civitas早前发布研究报告认为,现在的英国夫妻就是想生一个孩子,而经济压力确实是一个强制因素。
英国的“孩奴”已经被认为正在摧残年轻一代。英国的儿童慈善机构“儿童视野”早前发表的报告措辞严厉地批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培养出一代“溺爱坏了的小家伙”。英国的兰卡斯特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库珀尔教授认为,溺爱的孩子根本不可能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在“英国大学毕业生聘用协会”最近对多家著名企业所作的一项调查中,很多雇主都表示,刚刚迈出校门的年轻人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程度之严重让他们“感到绝望”。调查还发现,现在年轻人特别瞧不起所谓的“下贱”工作,他们根本就不理解、更不能接受干一些与自己的学历、经历和期待值“不般配”的活。有些人连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有礼貌地接听电话、尊敬办公室的同事都做不到。
在美国,推迟生育成为潮流。在这两年的经济危机阴影下,许多美国家庭表示不敢多生孩子。据《纽约时报》报道,在拉斯韦加斯一家诊所,新怀孕的人数有所下降,而要求实施节育的人数则有所增长,许多客户告诉医生现在不是组建一个家庭的恰当时机,他们无法负担养孩子的费用。佛罗里达州的林娜是3个孩子的母亲,她非常喜欢小孩。但现在,由于担心经济衰退加深,她的家庭暂时不再打算生第4个孩子。西雅图的两名高科技技术人员米歇尔和保罗夫妇还没有从迎来第一个孩子的喜悦中缓过来,就双双失去了工作。保罗说,“现在我们睡不着觉,担心怎么抚养这个宝宝。”亲朋好友们也由于自身的经济压力,没能像预期的那样送给他们很多婴儿礼物。